2024-11-10
最近一期北京衛視的大家收藏,瓷器專家范海洋老師展示了兩個清代礬紅官窯器:
並說礬紅是鐵紅,是釉上彩,以氧化鐵做呈色劑,750攝氏度,是低溫紅,比較容易控制。釉里紅是銅紅,是釉下彩,以氧化銅做呈色劑,1300攝氏度,是高溫紅,比較難得。講的算是比較清楚的了。
礬紅釉亦稱鐵紅、抹紅、紅彩、和虹彩,釉色里透着隱隱的桔色是它的一大特徵。是來自淺綠色的一種叫做青礬的硫酸亞鐵七水化合物(FeSO4·7H2O)在900度高溫下使用還原焰,發生分解反應生成的三氧化二鐵(Fe2O3),就是礬紅的顏色。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在青礬中加入了氧化鉛以降低熔點,在750攝氏度條件下反應,也可以生成三氧化二鐵和氧化硫。
百度百科上說礬紅釉的發明是在宋朝,其實早在秦代尤其是漢代的時候,赤鐵礦染料就已經開始用於秦俑和漢俑的製作了,雖然沒有像硃砂那麼明顯。百度之所以說是宋朝,是因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下面這一句話,說到了膽礬,但還並不知道其中的奧秘,誤以為是銅紅:
而到了明朝,尤其在嘉靖朝,才正式創燒了礬紅釉。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則明確地記載了礬紅得製作方法,說綠色的膽礬,和鐵器加熱可以變成銅的顏色。並說古代所用的赤鐵礦顏料,是由西域進口的:
那麼赤鐵礦是什麼時候開始從西域進口的呢?最早就應該是秦漢,最晚是隋唐。因為陝西唐墓壁畫所使用的顏料比較常見的顏色就有土紅、石青、石綠、石黃、朱縹、銀硃、紫色等,而土紅和紫色的主要成分,就是赤鐵礦或針鐵礦(FeO.OH)與其它礦物顏料的混合。
礬紅釉自從一問世,因其價廉物美,容易燒制,喜聞樂見。就和銅紅釉一別苗頭,各有千秋了。
| |
故宮博物院藏礬紅釉梨式執壺 |
高溫銅紅釉瓷器自元代由景德鎮窯創燒成功後,經歷了明初永樂、宣德時期的輝煌,到嘉靖時已趨於沒落。此時,以氧化鐵為着色劑的低溫礬紅釉瓷器大量出現。這種瓷器一般要經過兩次燒成,即高溫燒成白瓷胎,再塗抹礬紅料入窯低溫焙燒成器,因而這一品種又稱抹紅。它的燒制技術相對容易,一度曾替代銅紅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