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楚什麼是陰陽五行法則,再來說個不是! |
送交者: 炎黃子孫 2009月01月10日16:41:02 於 [健康生活] 發送悄悄話 |
回 答: 中醫人士的常用辯詞 由 李傳亮 於 2009-01-10 08:26:30 |
敬請弄清楚什麼是陰陽五行法則,再來說個不是!
譯釋《黃帝內經》陰陽五行法則 請看中醫理論當中的著名論點之一,“諸血者皆於心,”這來自《黃帝內經》的論述,即在血液中發現的病症皆從心論治,請注意!《黃帝內經》成書於2500年前。對比之下,號稱現代醫學發達的美國在07年6月中旬出現連續幾起因服用降糖西藥而導致突發性心臟病而死亡的事件中,這些糖尿病專家才說出治療糖尿病要開始考慮心臟這一因素。這就是說到目前為止,西醫是根本不明白在人體中五臟六腑之間有機聯繫及其內在的活動規律,也就根本談不上如何根治糖尿病,否則,西醫就不會作出這一結論以及糖尿病者需終身服藥這一荒唐的結論,這就不難理解在美國為數不少的糖尿病患者因長期服用降糖西藥而出現視網膜損壞、下肢壞死而被鋸掉、糖尿病綜合症即腎中毒。至此,誰優誰劣自見分曉。 我作為一位中醫工作者在美國紐約,正是運用“諸血者皆於心,”這一千古不變的自然法則,巳初步成功地治癒一些糖尿病患者,並將這一題目的論文發表在《中醫雜誌》2007年第六期增刊第274頁上,其理論探討部分巳在研討會上作了發言,因而其理論探討部分未能與論文一起刊登在該刊物上, 事實上,現今的中醫教科書沒有中醫理論,這不等於中醫沒有理論,更不等於中醫理論落後與不科學,中醫理論根本沒錯!而是把持在中醫理論研究領域中的各類決策人物持偏執已見所致之誤而葬送了中醫理論,正是現在認錢不認人的風氣下,為數不少的不倫不類的中醫博士;專家;大師們破壞了中醫理論的獨立性,這是中醫的不幸。 下面再舉一例用中醫五行法則指導一例晚期大腸癌症治癒的論述: 《黃帝內經》所述的陰陽五行與五色五味入五臟的法則作為理論指導並展開討論。病例:一位女士五十五歲,患大腸惡性腫瘤,部位離肛門約5cm,尺寸為0.9cm。先敘述西醫的治療方案,西醫將採用手術切除,我們都知道,西醫對待人體的疾病其指導思想是,少了些什麼就加點什麼;多了些什麼就拿掉些什麼。那就是一把手術刀切除一個腫瘤、1-1=0, 這似乎天經地義,要知道這樣的思路,連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都懂的算術應用題,因它無須考慮在身體內部其它臟腑器官的有機聯繫,這樣的結果將是該患者必須附加一個屎袋時刻掛在身旁,而且直至終身,這是由於手術後大便改道了。這裡,實際上是1+1仍等於1,腫瘤若被切除了,卻多了一個身外物-屎袋。 中醫的辯證觀點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之間存在着互相影響的有機聯繫,而且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活動着,因此,要解決在大腸出現的腫瘤,就必須要考慮其它臟腑器官作為變量的參數,如同在高等數學中建立具有變量關係的函數式、即導數求最佳值。現在,關健的是如何表徵五臟六腑與中藥在這一變量函數式的關係,並推導出在中醫治療中用什麼中藥、多少味藥,才真正反映出該患者最佳方案,表徵這一變量函數式的理論基礎就是《黃帝內經》所述的陰陽五行與五色五味入五臟的法則。下面,我就這一推導作如下的論述,以下凡有“*”的標記則為《黃帝內經》的論述。 循經辯證 該患者的脈浮實有力,舌乾燥淡紅,中醫八綱辯證為蘊熱為毒,屬實證,即所用先行的中藥必須為涼,鑑於這一腫瘤出現在大腸,因“大腸手陽明經與肺手太陰經互為表里。*”且“白色入肺,*”也就是白色既入肺又入大腸,又因大腸在下;肺部在上,且交會於少商穴在人的肢體大拇指上,同時因“味薄則通,厚則泄,*”且“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即要用的中藥必須性涼、味薄、白色,這樣藥力產生的清陽之氣才能先通過少商穴這樣曲折的走向循肺經而出上竅,同時藥質必須重,往下走大腸即濁陰出下竅由大便排出,又因少商穴在人的肢體大拇指及脾統四肢,且“甘味入脾,*”因此,藥味必須為甘味,且味薄,為此,白茯苓、薏米,藥性涼、味甘、薄、白色,為必用之藥,這裡不能用大黃,它雖能輸瀉大腸陽明,但因大黃味厚,味厚則泄,且不符合上述條件,將導致上述的藥力循經走向完全改變,又“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且“甘味入脾,*”白茯苓、薏米味甘淡符合前後兩個條件,而薏米具有利尿的作用,則完全符合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的所有條件,這樣脾氣散精實現了,即清陽出上竅鼻孔與濁陰出下竅即由小便以及大便排出正如前面所述。 又“大腸手陽明經與胃足陽明交會於迎香穴,”即上竅鼻孔,且“胃腑與脾臟互為表里,*”指出了脾氣散精的另一條出路即清陽之氣通過胃腑升至口腔--上竅,而與此同時又升至迎香穴引伸升發從前面所述的大腸經交會而上來的清陽之氣達到協同效應,(這裡指出了一個事實,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癲癇等疾病的病人,由於長期服用西藥,口腔里會發出一般惡臭難聞的氣味,這是因為西藥系人工合成藥物,並不具備升清降濁的天然功能之故,當然也就無法達到根治疾病的目的,終生服藥一條龍,服藥越多病越多,而多病又增加另一種藥這種惡性循環則成為必然,)可見,要達到各藥力的走向與整體的方向一致升清陽至上竅,所用的中藥必須味薄。 由於該患者的眼白微黃且濁,但在化驗報告中並未顯示出什麼,在這裡,檢驗不出來的並不意味疾病不存在,中醫辯證提示肝熱,清濁分化失司,於是輪到了肝臟作為變量參數,根據五行法則“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心生血,血生脾,*”即所用的藥必須能入肝,同時入心最後達到生脾,以協同如前面所述的脾氣散精的效果。山楂性涼、味薄、味酸入肝,紅色入心,因此,為必用之藥,同時,“足厥陰肝經與手太陰肺經交會於中府穴,”即山楂在這裡有一條出路,循肝經走向肺經而出上竅。與此同時,還存在另一條主通道的走向,即由於“小腸腑與心臟互為表里,*” 紅色入心即入小腸,又“小腸經的聽宮穴交會於膀胱經的晴明穴,” 也就是山楂的藥力使清陽之氣循小腸經聽宮走向至膀胱經的晴明穴,即上竅分別為耳朵與眼睛,而濁陰之氣則循經下至膀胱即下竅由小便排出,(值得正視的一個事實是,為什麼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的病人服用西藥一段時期後,往往會出現聽力與視力嚴重下降,這是因為這些人工合成藥物不但不具備升清降濁的功能,而且破壞了膀胱的清濁分化致使濁陰之氣無法完全從小便排出,而倒行逆施回升至睛明穴導致眼睛損壞。)由以上的推導可知,藥力的循經走向必須是局部服從整體,使升清降濁在整體始終保持一致,這樣,白茯苓、薏米、山楂如同被表徵的變量參數引入函數式被採用。由於以上的藥性均為涼,則需要用溫性的藥以平衡 寒熱,沙參,性偏溫、味薄、味酸入肝,黃色入脾,白色入肺,以相生相剋的關係制約以上各藥達到寒熱、虛實及陰陽平衡,其意義如同函數求導而得出的藥方為白茯苓、薏米、山楂、沙參。 療效 根據患者的辯證每星期一次調整方藥中的比例,即取最佳值。服用了兩個月後,經檢驗顯示,腫瘤從0.9cm縮小為如芝麻大,並由惡性轉為良性。需提示,白茯苓、薏米、山楂、沙參,這藥方只適用於該患者,對於其他的大腸癌患者,則需要根據辯證重新推導。 由以上的結果可見,惡性腫瘤實質上是陰陽錯亂,清濁混亂,蘊結成毒的結果。由於現代醫學的理念對人體結構的認識僅僅看成只具有機械結構的硬件板塊組合體, 完全無視人體組織內部之間的有機聯繫,因此,要解決如糖尿病、癌症等世紀醫學難題就無從談起,在21世紀醫學發達的今天,西醫具備了極其先進、尖端的檢測技 術以及精湛的外科手術,但對於癌症的治療,其思路仍停留在連小學一年級學生都懂的一減一等於零這樣的算術應用題的思維水準,馬克思說過:“現象與本質是一致的話,科學是多餘的。” 那就說明,多了些什麼,就拿掉些什麼,即1-1=0、這條思路在治療癌症是根本沒有抓住本質,也就無科學可言。而不可思議的是在2500年前《黃帝內經》就以六經六氣的陰陽五行為中醫建立了具有變量函數式思路的理論基礎,其核心五色五味入五臟的法則巳成為千古不變的永恆定律,它與天地同在,運用這一法則在治療小兒不名高熱、急性肺炎、陽痿、婦科崩漏……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都是屢見奇功。前後對比,其思維差別之懸殊。我們應當感謝我們的祖先為中華民族留下了這份瑰寶,我是炎黃子孫,並為我有這樣聰明與智慧的祖先感到自豪與驕傲。 同時我們都要明白這樣一個事實,在常用治病的中藥有500種左右,那就是說,中醫治病的思考方案如按數學排列組合來計算,其思考方案近乎於無窮!也就是說,中醫生的思路與視野可以在無限的思維空間去發揮。愛因斯坦說過:“想象甚至比知識更為重要。”“獨立思考放在第一位。”它用來描述中醫的辯證思路是很生動的,那就是即使有一萬個中醫生治不好的世紀疾病,卻將會有可能第一萬零一個中醫生創造奇蹟,相比之下,西醫內科醫生就不存在這個可能性,如哮喘、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張三醫生根治不了,李四醫生也沒辦法,陳五、黃六醫生也無招,因為他們要用的西藥均由藥廠生產,醫生只有遵照生產廠指示的份兒,而無發揮思考創新的餘地,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余雲岫評《黃帝內經》之說,只說明他不懂裝懂,成為中醫的敗類。 無可否認,西醫的檢測手段到了微觀世界的境地,這是它的優勢,但也是它的致命弱點,思維與視野被困在局部,因而葬送整體則成為必然。為此,我認為中西醫之間不要對立門戶、偏執己見,而應該遵循互相取長補短的原則有機地結合,造福社會,中西醫之間就如同一個人的左手與右手的關係,缺一不可。由此可見,中醫理論體系一定會獨立,亦必然會獨立。這是中醫發展中不可抗拒的歷史規律! 炎黃子孫 New York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