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醫最後一件大事,Science雜誌給中醫發了個專刊 |
送交者: 未雨綢繆 2014年12月26日12:03:00 於 [健康生活] 發送悄悄話 |
編者語以往Cell、Nature、Science這些頂級學術雜誌很少中藥的文章,更不用說中醫。這次Science專門給中醫弄了個專刊。中醫不僅僅沒衰退,反而正在運用先進的手段來驗證這門古老的學說。 開篇世界衛生組織的總幹事Margaret Chan博士談:支持傳統醫學的現代化和一體化。 “近四分之一的藥物來自於天然藥物,而其中許多都是中醫首次使用”。
AAAS的CEO、Science雜誌出品人Alan Leshner博士:傳統醫學的中間路線。 “傳統醫學的研究者正在試圖通過現代組學和最新的技術來規範傳統治療方法”
專刊文章論述依次是: The 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14–2023:A perspective 世界衛生組織2014-2023年傳統醫學戰略視角
A global scientific challenge: Learning the right lessons from ancient healing practices 一個全球性的科學挑戰:從古代治療實踐中吸取經經驗教訓
East is East and West is West, and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 東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兩者是否永遠不相會?
Zheng: A systems biology approach to diagnosis and treatments 證:一個疾病診斷和治療的系統生物學方法
Integrated network-based medicine: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developing a new generation of medicine 集成的基於網絡的醫學:傳統中醫在開發新一代藥物中的作用
The hunt for antifibrotic and profibrotic botanicals antifibrotic和profibrotic草藥的尋找
i-Needle: Detecting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s of acupuncture i-Needle:監測針灸的生物學機制
Purinergic signaling in acupuncture 針灸中的嘌呤信號
現在已經有醫學人士將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安龍的《證:一個疾病診斷和治療的系統生物學方法》這篇文章翻譯,送給大家。
“證”—— 疾病診療的系統生物學方法 傳統中醫學是一種古老的醫療實踐體系。它強調人體自身的統一性和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作為中醫學的一個重要概念,“證”是人體在特定的內在或外在條件下的生理或病理概括,通常是由中醫師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包括臨床症狀和體徵,運用中醫學理論進行綜合分析並概括出來的疾病本質。正確辨證是疾病診斷和治療的基礎。
在西方醫學中,疾病是指一種特定的病理狀態,影響着人體的局部或整體,並具有特定的症狀。相比之下,“證”是中醫對疾病的獨特定義,涵括了患者所有的症狀。由於人體自身內部的高度統一和諧,從分子水平上完全獨立地對不同疾病進行研究是十分困難的。證候的研究亦如此。再者,證候是動態變化並可相互兼夾的。有史以來,“證”一直是中醫確定治法、處方遣藥的重要準則。證候方面的研究缺乏,使得其潛在的生物學原理及證候、疾病和處方藥物之間的聯繫難以被理解。既往有學者嘗試將中醫辨證與現代生物醫學的診斷方法相結合,但其結果並未盡如人意。許多眾所周知的經方,如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已經久為中醫師辨證治病所用,但這類以證候為導向的治療在證候和療效方面仍缺乏循證醫學依據。從分子水平上多尺度地對“證”的生物學基礎進行研究,使其在生物學和機械論的角度上難以被理解。因此,我們提出構想,建立一種綜合的證候圖,以分子細胞學聯係為依據,將所有的“證”聯結在一起。另外,我們建議創立名為“證候組學”(Zhengome)的組學新領域,以網狀結構為基礎單位,從分子水平和系統水平來研究人體的層次結構。全面地理解“證候組學”,需要引入大量的證據來源,從基因共享到蛋白質相互作用、環境因素共享、共同的治療、臨床表現,目的是為把握不同證候之間的關係。“證”通過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來描述患者的病理狀態,從而為處方遣藥提供依據。現代組學技術通過系統生物學的方法,結合生物信息學和生物網絡模型,已被應用於證候間的差異性研究和尋找新的生物標記物。例如,有研究顯示,辨證為“熱證”和“寒證”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具有基因和代謝組學上的差異——熱證患者的細胞凋亡比寒證患者更活躍。再者,有學者通過採用一種以網狀結構為基礎的計算模型,從神經-內分泌-免疫的角度理解證候的涵義,結果發現寒證和熱證與代謝-免疫失衡密切相關。有人對黃疸患者的尿液代謝組學及“陽黃”(急性)與“陰黃”(慢性)兩種分型進行研究,並找出幾種生物標誌物代謝產物。然而,目前大多數研究僅僅依靠一種或兩種指紋圖譜技術的方法,而缺乏一種能將來自不同組學的數據整合在一起的方法。這些研究沒有將分子水平數據的分析與臨床變量結合在一起,由此可能失去了產生更具說服力的結論的機遇。鑑於既往研究的局限性,未來我們需致力於對大量不同證型患者的數據進行各類組學水平的綜合分析,並需涵蓋疾病預後和治療工具方面的研究。再者,將患者的臨床信息和分子水平數據結合在一起,可以為證候的理論解釋提供循證依據。證候可以隨着疾病的進展而動態變化。在疾病的各個不同階段進行正確辨證,能為及時調整方藥提供有利依據。採用動態的網狀結構模型,疾病病程可以被定位為網狀結構中的時空變化。
動態調整處方治療後所發生的證候變化可用於辨別動態生物網狀結構中的重要因素。正確的網絡微擾模型和穩健性及拓撲分析可以揭示疾病進展或演變潛在的相關基因和治療靶點。在建立模型和模型的過程中,需將疾病在特定證候中不同方面的表現(例如主症和併發症)、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和環境因素之間的關係考慮在內,旨在揭示複雜疾病的動態屬性。“證候組學”與動態模型的結合,對建立精準量化的證候研究模型、創立新的疾病研究系統有着潛在意義。
儘管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已取得較大進展,合理的藥物設計和新藥研發仍經常遭遇失敗,耗費巨大,阻礙着現代藥物的研發。
縱觀中醫藥發展史,在傳統藥物的研發中,以證候為導向的藥物研發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這對於西方醫學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模式。因此,如何將以證候為導向的藥物研發融入到現代藥物研發的潮流中,將是一大難題。在此,我們提出在系統藥理學框架中建立“從證到中醫”和“從中醫到證”的策略,旨在研究生物系統和開發新型的治療方法。 “從證到中醫”為從證候的診斷到中藥處方之間提供了渠道,包括證候的辨別、證候和相關的基因、蛋白及藥效反向定位的識別、網狀結構系統的構建與分析和最終找出有效的中藥療法。實際上,這樣的策略可作為一種反向定位和篩選的途徑,從適用於多種證型及相關疾病的天然藥物中尋找並研發新藥,目的是為了幫助研究者找出藥用植物、多成分中藥處方或複方合劑的活性成分。而這種新策略已經成功應用於我們的一個研究中。我們在補益氣血的中藥中找到其有效成分、靶點及在治療氣血不足證中的作用途徑。“從中醫到證”是指從中藥或中藥複方到證候辨別的整個系統評估的過程,包括中藥的採集與分類,藥物吸收、分布、代謝、排泄和具有毒性的成分,藥物靶向的檢查和組織定位,構建和分析網狀結構系統,最終辨別證候/疾病。這種策略可能有助於在天然藥物中找出新型的多靶點藥物。舉個非常顯著的例子,就是冠心病氣虛血瘀證和相應辨證用藥的系統分析,結果提示該類用藥中的活血藥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循環、降低血液粘度、調節血脂的作用,而補氣藥具有促進能量代謝和抗炎的療效。“從中醫到證”的策略有助於闡釋中藥及其複方的藥理學作用。在我們正在開展的“脾虛證”研究中,我們採用SAPAS、RNA測序、脂類代謝組學、蛋白質代謝組學和轉錄組學的方法對患者提供的標本進行分析,以解釋脾虛證的發病機制和人體複雜反應。
我們準備根據“從中醫到證”的策略,從藥物研發的角度,系統地研究廣泛用於治療脾虛證的四君子湯,目的在於探討此方為何能夠調節免疫反應、促進血液循環和改善胃腸道功能。
儘管以證候為導向的藥物研發已經取得一定進展,但其未來的發展仍需要多學科技術的結合和創新。這將促進對疾病的多因素理解和新型療法的發展。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3: | 全球公認的健康生活作息表 | |
2013: | 吃梨可排毒 14種水果堪比特效藥 | |
2012: | 不可忽視:維生素B2缺乏症 | |
2012: | 揭秘女人比男人易生病原因 | |
2011: | 藏在身邊的十大致癌物 | |
2011: | 三類運動讓你越練越胖 | |
2010: | 幾份日常食材,讓你告別臉上斑斑點點 | |
2010: | 女人7大身體部位快速止癢法 | |
2009: | 新研究表明維生素D能減少百分之七十七 | |
2009: | 家常聖誕餐 - 轉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