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大便隱血——中美有異
作者:劉振墉
在國內時 ,我查過兩次大便隱血,一次弱陽性,一次陰性。
拿着醫生開給我的化驗單,以及一小塊大便,到一家(三甲)醫院的化驗室。
化驗人員從大便中挑出米粒大的一小塊,塗在玻璃片上,要我在外面等待,大約
二十分鐘後,就拿到了化驗結果,倒也快速方便。結果是弱陽性,醫生看過後說:
“再給你查查,排除了才放心”,於是又開給我一大堆生化檢查。經過幾次跑醫
院、排隊掛號交費、取化驗單等,再花了幾百塊錢,還是沒有發現問題。醫生很
負責任,叫我重查一次大便隱血,第二次卻查出是陰性,算是告一段落。但是這
一陽一陰,總在心頭有些忐忑不安。
到美國後,在看別的毛病時,醫生聽我說到這一情況,建議我重新查大便隱
血。護士給了我一個小塑料袋,裡面有一隻信封,三張可對摺的厚紙卡片,每張
卡片上有A、B兩個小凹槽,和一頁使用說明。我根據說明上的要求,在一次大便
時,從不同部位各刮下米粒大的糞便,分別塗在A、B凹槽處,在卡片上寫下日期。
過兩天再大便時,如法重複一遍。三張不同日期的卡片填好後,裝進信封,貼上
郵票投入信箱。一周后診所給我寄來了報告:陰性。
查大便隱血並非高科技,也用不到大型貴重儀器,中美有異主要表現在作業
程序上。至於誰的檢查結果更可靠,對病人更方便,相信是不用我說了。
小事一樁,小中見大!國內這家醫院的做法,差別只在於少了“認真負責”
四個字。
也許有人會說,老美的方法要增加成本,我倒希望專家們核算一下,如果將
醫院的重複檢查和病人的付出也算到成本裡面,總的社會成本是大了還是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