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流行有理 因養生功效大 |
送交者: 小小妮 2011年04月05日18:08:34 於 [健康生活] 發送悄悄話 |
艾灸是我們老祖先傳承下來的保健良方,它能溫經散寒、消淤散結,除了日常保健,還能協助高血壓、盆腔炎等病的治療。
艾灸時是躺是坐要看穴位位置 艾絨製成的艾炷、艾條(艾條在藥店可以買到),點燃後,熏灸身體相應的穴位,能治病防病。 "艾灸取穴是否正確,直接影響灸治效果,灸前必須選好體位,坐點坐灸,臥點臥灸,使體位與點 相統一。" 艾灸具有溫經散寒,扶正祛邪,疏通經絡,調和營衛,振興機體功能的作用,受到歷代醫家的重視。更由於艾灸保健功效顯著,而受到世人的推崇。 灸法在我國出現的時代在周秦以前,戰國時代孟子《離婁》曰:“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艾之灸病陳久者益善……”可見在春秋戰國時代即重視針灸。《三國志·華佗傳》載:“病若當艾(艾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按:醫用艾灸,灸一次謂之一壯,一壯捻成艾絨如雀屎大,謂之艾炷,艾葉越陳越好。)至晉代葛洪的《肘後方》、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都很重視艾灸的保健防病作用,如《千金要方·灸例》中載:“凡入吳地區遊宦,身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忽令灸瘡瘥,則瘴疫、溫瘧、毒氣不能着人也。故吳蜀多行灸法。”說明當時人們已普遍採用灸法來預防傳染病。宋代以後灸的保健防病作用日益受到重視,竇林的《扁鵲心書》就是以灸法防治疾病的專著。 艾灸法除對哮喘、肺結核、痢疾、瘧疾、腸炎等有顯著療效外,還可廣泛應用於各種疾病的防治。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施灸能提高白細胞的功能,加速抗體形成,增加機體防禦力,對呼吸、循環、消化、生殖等系統有調節作用,起到一定的保健防病作用。我國已故著名中醫研究員劉炳凡老先生在《頤年金名·預防提要》中強調:“有疾宜先治,無疴應早防。”“關元足三里,常灸保安康。”保健取穴一是關元穴,二是足三里穴,三是整體調節備用穴。如下病上取之百會,上病下取之湧泉穴,中病旁取之天樞穴即是。 1、關 元 穴位在腹部正中線臍下三寸(即本人三橫指)。古人說灸七壯,具有補腎培元、強壯益壽的作用,常灸有明顯的保健作用,能增強神經、泌尿、生殖系統功能,提高免疫功能,可防止早衰。 2、足三里 穴位在膝下三寸。以手掌心按膝上,中指盡處向外側橫開一指即是此穴。古人說,灸三壯。可主治消化、神經、泌尿、血液等系統多種疾病,經常灸有明顯的保健作用。可增強胃腸功能,促進新陳代謝,提高免疫能力,保持機體生理機能平衡。每日或隔日一次,清晨或睡前皆宜,用艾條溫和灸或雀啄灸,每次10~15分鐘。終年灸此穴,可達到長壽的人屢見不鮮。 家庭保健常用的灸術有艾條溫和灸、艾條雀啄灸、艾條熨熱灸等。施灸的程序,《千金要方》說:“凡灸當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後由頭向右而漸下。”即先上後下,先左後右,先背後腹(胸前)。灸法一般比較安全可靠,需要說明的是施艾(灸)法應在有經驗的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下列情況不宜取灸法: 1 過度勞累、飢餓或精神緊張患者不宜艾灸治療。體質虛弱者不宜艾灸過強。 2 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或皮膚感染、潰瘍、瘢痕等部位不宜灸;眼區、項區、胸背部等慎灸。 3 孕婦及小兒囟門未閉合者,不宜艾灸。 4 精神病患者及其他不適於灸療的重症患者也需慎用艾灸。 若坐着點穴,躺下施灸,受骨骼、肌肉牽動變化,必影響取穴準確。灸肢體的穴位:以正坐為主灸胸腹部的穴位:取仰臥位灸背腰部的穴位:取俯臥位要點:體位須擺放平直,肌肉放鬆,讓準備施灸的穴位暴露而出,既防燙傷,亦增加療效。 自我保健可選擇溫和灸.艾灸有艾炷灸、艾條灸等多種方法,最常用、操作簡便的是艾條灸還有專用的藥艾條,如哮喘病藥艾條、冠心病藥艾條等,可根據不同病情選用。 買來艾條,在家怎麼用呢?這裡,給讀者介紹最常用的方法溫和灸。 溫和灸方法: 將艾條一端點燃,讓燃端靠近皮膚穴位,使穴位很快得到溫熱。將艾條慢慢上提,距皮膚3~4厘米,保持不動。灸時,溫熱感會使皮膚發紅卻不灼痛,局部、遠端部位還有酸、麻等舒服感覺。 要點:每次選3~5個穴位,每個穴位灸5~10分鐘,過多易疲勞,過少達不到溫熱效果。 ●開始,艾條燃端距穴位不能太遠,不然溫熱感出現太慢。 ●艾條上提時,速度要快,避免熱感中斷;患者感覺太熱,可上、下、左、右或迴旋移動艾條,以連續地溫熱刺激穴位。 ●為局部皮膚感覺遲鈍者、小兒、老人施灸,可將左手中、食指張開,放在受者穴道兩旁,從而感知其局部受熱度,隨時調節。當患者有癢、發熱、痛感時,用手指揉、搓、按幫助緩解不適。 在家艾灸注意這些: 1.艾灸火力先小後大,灸量先少後多,程度先輕後重。 2.在頭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艾灸,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兩股等皮厚而肌肉豐滿處艾灸,灸量可大一點。 3.體質強壯者,灸量可以大;久病、體質虛弱、老人、小兒,灸量宜小。 4.出現暈灸,須立即停灸,讓患者頭低位平臥,注意保暖,輕者休息片刻或喝點溫開水,重者掐按人中、內關、足三里。 5.精神緊張、大汗、勞累或飢餓時不宜灸,妊娠期婦女腰骶部和腹部不宜灸。 對傳統艾灸、替代物灸和人體穴位紅外輻射光譜的分析比較發現,隔附子餅灸、隔姜灸和隔蒜灸三種:傳統間接灸與人體穴位歸一化紅外輻射光譜有驚人的一致性,其輻射峰均在7。5μm附近;而幾種替代物灸與相應傳統艾灸和人體穴位的輻射光譜相差甚遠,其溫熱作用也遠不如傳統艾灸;傳統艾條黃灸與人體穴位紅外輻射光譜也有很大差異。結果提示,在傳統間接灸的治療效應中,間接灸和穴位的紅外共振輻射起重要作用;從艾灸的紅外物理特性看,替代物灸尚不能替代傳統艾灸。 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說:“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差,則瘴癘溫瘧之氣不能著人。”清代吳亦鼎在《神灸經綸》中說:“夫灸取於火,以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用剛,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人臟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下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這些記載和論述,說明了艾灸既可防病,又可治病。 【艾灸補益的基本原理】 艾灸防病、治病的作用大多源於艾灸的補益作用,其基本原理如下: 1.調節陰陽 人體陰陽平衡,則身體健康,而陰陽失衡人就會發生各種疾病。艾灸可以調節陰陽補益的作用,從而使失衡之陰陽重新恢復平衡。 2.調和氣血 氣是人的生命之源,血為人的基本物資,氣血充足,氣機條達,人的生命活動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補氣、養血,還可以疏理氣機,並且能升提中氣,使得氣血調和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3.溫通經絡 經絡是氣血運行之通路,經絡通暢,則利於氣血運行,營養物質之輸布。寒濕等病邪,侵犯人體後,往往會閉阻經絡,導致疾病的發生。 艾灸藉助其溫熱肌膚的作用,溫暖肌膚經脈,活血通絡,以治療寒凝血滯、經絡痹阻所引起的各種病證。 4.扶正祛邪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人的抵抗力強,衛外能力強,疾病則不易產生,艾灸通過對某些穴位施灸,如大椎、足三里、氣海、關元等,可以培扶人的正氣,增強人防病治病的能力,而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產生不同的補益作用。無論是調節陰陽、調和氣血,還是溫通經絡,扶正祛邪,艾灸對人體起到了一個直接的或間接的補益作用,尤其對於虛寒證,所起的補益作用尤為明顯。正是這種溫陽補益,調和氣血的作用,幫助人們達到防病治病、保健養生的目的。 【艾灸補益的基本方法】 艾灸補益主要是通過兩種方法來實現的。一是直接補益,如對腎俞、命門等穴直接施灸,起到直接補益腎陽的作用;一是間接補益,比如艾灸足三里,可以調整脾胃的功能,使得食慾增強,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增強,使得氣血生化之源充足,從而補益了心血、肝血等,起到了間接補益的作用。 【艾灸的補益現代研究】 1.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艾灸的補益作用在消化系統方面主要是通過對胃腸活動的變化,消化腺分泌的變化等實現的。在對犬的足三里施灸時,發現犬的胃腸活動出現興奮性和抑制性的改變。艾灸對人體內各種分泌腺均有一定的調整作用,如胃液分泌過多者,灸之可抑制胃液的分泌;而胃液少者,灸之可促使胃液分泌。艾灸對於膽汁、唾液也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2.對循環系統的影響 (1)灸天突、百會穴後,腦血流圖的若干指標均有顯著變化,提示艾灸可以起到擴張腦血管,改善腦血管彈性,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腦循環的改善可加速患者大腦功能和腦細胞代謝的恢復,可提高記憶,改善睡眠,使臨床症狀得到明顯改善。 (2)灸足三里、三陰交、曲池可以改善微循環,降低血流凝聚。日本金萬淳夫等觀察艾灸對健康人血流凝固力影響時發現:艾灸後l~3小時可見血凝固時間有縮短傾向。艾灸足三里可使纖維蛋白原明顯下降。 (3)艾灸不僅使施灸部位灼熱溫暖,局部血容擴張,促進血液循環,而且可以改變全身的情況。艾條溫和灸和文柱隔姜灸左側足三里穴時,發現因施灸而引起的局部溫熱或灼痛,皆能很靈敏地反映在右手示指、中指容積曲線的變化上。 3.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艾灸大椎穴可增加白細胞數量,其中以中性粒細胞升高明顯。艾灸大椎可以增強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的T淋巴細胞(TC)和B淋巴細胞(BC)增加明顯,而以TC更為顯著。說明了艾灸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 【取穴基本方法】 艾灸補益,絕大多數情況下是通過在穴位上施灸實現的,而下面的按摩補益有的也需要在穴位上進行,因此必須學會定位、取穴,掌握取穴的基本方法。 取穴位的方法。一般可分為骨度分寸法、體表標誌法、指寸法和經驗取穴法等。這裡主要介紹體表標誌法、指寸法和經驗取穴法。 1.體表標誌法 以體表某些標誌如五官、毛髮、指甲、乳頭、肚臍或關節、肌肉等活動時產生的孔隙,凹陷等來作為依據,去找所要取的穴位,這樣的取穴方法就是體表標誌法。通常比較多用此法取的穴位,如印堂,即兩眉中間;膻中,即兩乳頭水平連線中點等。 2.指寸法 指寸法是在骨度分寸和體表標誌法的基礎上,以施術者本人或被施術人的手指作測量標準來找穴位的一種方法,比較多用的有拇指同身寸法,即以拇指指關節的橫度作為1寸,還有橫指同身寸法,即以示指、中指、環指、小指四指相併,以中指第M節為準,量取四橫指為3寸。 3.經驗法 經驗法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取穴法,此法簡便易行,如直立垂手,中指指端即為風市穴,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指端即為列缺穴等等。 女性體質為陰性,容易因寒涼而生病。而如果經常用艾條灸身體上四個重要的穴位,可以迅速補充女性體內的氣和血,從而達到氣血通達,身體舒暢,各個功能器官運轉正常的功效。這個時候,外表的美麗可以說只是一個良性的副產品罷了。 中醫認為,人之所以能以生龍活虎,離不開血和氣兩種東西,以氣帶血,以血養氣,陰陽平衡,人才能健康而無疾。女性體質為陰性,容易因寒涼而生病。寒邪進入身體後消耗掉女性體內本就不多的陽氣,使得血液循環不暢,臟腑得不到滋潤。何斯泳和Chris提到的身體沉重、僵硬、酸痛,正是身體中有寒邪作祟的表現。 而艾草為純陽性,可以迅速補充人體內的陽氣,使之氣血充足,從內至外的散發活力與魅力。可以說,女人與艾草,天生是一對。據醫書記載,大家所熟知的端午節又名“女人節”,每年的端午,女性都要去採摘艾草並用煮艾草的湯泡澡,既可延年益壽又可美容養顏。 同時,端午是艾草生長最茂盛,藥性最強烈的時候。這個時候採摘下的新鮮艾草具有極強的功效,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多年來以“采艾”為慶祝節日方式的真正原因。 下面告訴大家一些常用穴位的定位及主要作用: 百會:位於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即當頭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點上。刺激此穴有集中精力、增強記憶力之功效。當您在辦公室感到睏倦、難以集中注意力時;不妨用拇指指腹點按此穴片刻,會令你神清氣爽。 曲池:曲肘90度,橈側肘橫紋消失處是穴。此穴有良好的降壓作用。患有高血壓的朋友可以經常點按此穴,防病保健。另外,此皮對皮膚病、肘臂攣痛亦有良好的效果。 合谷:五指自然併攏,虎口附近肌肉隆起最高處是穴。如果牙痛、流鼻血、感冒頭痛時,掐掐此穴可緩痛止血。 足三里:位於外起膝眼下3寸處。此穴不僅對胃腸不適,如胃痛、嘔吐、腹瀉、便秘有治療作用,而且還是人體保健強身一大要穴。有病祛病,無病強身,增強免疫力,延年益壽。用艾灸效果更佳。 後溪:在小指尺側第五掌骨後方。微握拳,小魚際上部突出的尖部即是此穴。可治療急性腰扭傷、落枕。在刺激穴位的同時,腰或頸部配合向患側扭轉,以打通經脈,松解粘連。 睛明:內眼角稍內上方凹陷處。近視、用眼疲勞可閉目點按此穴,按摩眼周,可養眼明目,緩解視疲勞。 委中:腿窩正中凹陷處。如果您腰酸背痛,腿部睏乏,用拇指指腹點按幾分鐘,可感到腰背輕鬆,腿腳活動自如。流鼻血時,用蘸了涼水的手掌拍打此穴至紅,可止血。 湧泉:足底(去趾)前1/3凹陷處。中暑、昏厥病人可用此穴強刺激急救。也可用於頭暈、目眩、失眠。此穴亦為保健穴位。 內關:腕橫紋上2寸兩肌腱之間。是心血管病首選穴位,對心痛、胸悶、心動過速及過緩、心律不齊、冠心病、心絞痛都有很好效果,還可防止暈車暈船。 關元:臍下三寸。對男性遺精、陽痿、早瀉,女性月經不調、痛經有很好的效果。多用灸法,孕婦慎用。 水溝:即老百姓常說的“人中”。在人中溝上1/3與下2/3交點處。可搶救昏迷、呼吸衰竭者。此穴須用大拇指尖強刺激方可奏效。 阿是穴:實際為身體上的疼痛點,無固定位置。痛則不通,點按阿是穴並按揉其附近肌肉組織,可舒筋活絡,達到通則不痛。 選用三年的陳艾,陳艾的好處是易燃,煙小,療效好。《孟子·離婁上》:“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如果嫌有煙味可以到廚房施灸,把抽煙機打開就好。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0: | 用餐後不做的事 ....不可不知喔! | |
2010: | 好啊好啊:對癌症的思考 | |
2009: | 網事知多少? | |
2009: | 幫您留住青春的抗老新主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