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突然冒出一個"酵素",咱們來討論一下好了。
酵素最先由法國科學家路易•巴斯德在十九世紀中葉提出。在1878年,德國科學家威廉•屈內提出酶的這個名詞。德國科學家愛德華•比希納對酶作了大量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為此,他獲得了1907年諾貝爾化學獎。以後每當新發現一個酶,發現者都以比希納命名法來命名。從此,酵素和酶二個詞統一,酵素就是酶。其實現代醫學界、生物界幾乎不用酵素這個名稱了,而是用酶這個概念,但醫學書上幾乎不再用了。看到一個網站上說,酵素俗稱酶,我只聽說乳糖酶、DNA聚合酶、胰蛋白酶等等,我從末聽說過乳糖酵素、DNA聚合酵素、胰蛋白酵素等等。正確的說法是酶曾經也被稱為酵素。
介紹關於酶的幾個基本特性:
1,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是RNA. 機體內的各種生化反應都是在酶的催化下進行快速反應。
2,酶有成千上百種。
3,酶有個活性問題,酶只有在特定的三維空間結構(三級結構)下才有活性,這個三維空間結構一旦被破壞,酶就沒有其催化功能了(酶失活)。高溫、強酸(胃蛋白酶除外)、強鹼和重金屬離子都能使其失活。
4,酶大多存在於細胞內(胞內酶),也有在細胞內合成再分泌到細胞外(胞外酶),象血液和消化道中的一些酶。
試問
1,你生產的酵素是什麼酶?哪幾種酶?
2,你生產的酶能否通過胃(PH大約2)的強酸環境而不被失活。
3,就算通過胃到達腸,不被各種消化酶破壞嗎?消化酶會將進入腸道的蛋白質分解為多肽或氨基酸,酶的一級結構(肽鏈)都被破壞了,還有活性嗎?
4,能否介紹一下你生產的酶從嘴中吃下去後,是怎樣到達細胞內或血液發揮酶活性的呢?
拿出自1907後不再用的酵素來怱悠,生理、生化上又完全說不通。又是一場騙局!三人真的能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