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衰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作者:Siemens
中医真的衰败了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中医。给中医下
个定义,笔者怕没有这个水平,但我概括下列几条,想来不会有太多疑义:
1、以《黄帝内经》、《 难经 》、《 伤寒杂病论 》、《 神农本草经 》
等古代医药著作为学术经典;
2、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精气互根、经络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3、以望、闻、问、切,辨证论治为诊病手段;
4、以植物根、茎、叶、皮和动物的身体、器官为药材主要来源;
5、以汤药方剂和各种丸、散、膏、丹为主要治病方法;
6、以针刺、拔罐、推拿、气功为医疗、养生特色。
如您不否认上述中医特征的话,那就让我们来看看真正的中医还存不存在。
现在无论是挂着中医牌子的各级中医院,还是各综合性医院的中医科,门诊或者
病房里的中医师,身上穿的是白大褂,脖子上挂的是听诊器,衣兜里放的是体温
表,桌上摆的是血压计以及化验单、放射单、CT单、B超单、心电图单以及用药
处方单等等。这些都应为西医所有,而非中医所用的东西 。和西医门诊相比,
不同的仅是多了一个切脉枕。中医师诊断病情,更多的是参考各种报告单上提供
的图示及数据,传统的望闻问切倒成为辅助手段了。治疗方面,中医师在开出中
药方剂后,往往还同时开出中西医结合的复方药,或者干脆就是西药。在中医院
里打吊针的病号一点不比西医院里少。如此看来,“纯中医”现在已找不到了。
在传承方面,中医也很悲观。愿报考中医专业的学生显然要比西医专业少得
多。中医学院的毕业生就业,也比学西医的毕业生要困难,即使参加了工作,不
长时间以后,大都也慢慢改行做了西医。去年报纸有一则报道:一位省级中医学
院的教授召集他几年前毕业的学生聚会,50多名中医弟子,除干其他行业的之外,
当医生的竟无一人还从事中医。不仅如此,学生中对中医持怀疑乃至否定态度的
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还成了否定中医的追随者甚至倡导者。老教授发出“无可
奈何花落去”的哀叹,伤心地说:“没想到我辛辛苦苦教出的学生,现在反倒成
了中医的掘墓人!”
中医的式微还表现在医疗手段的局限和落后上,且不说对水灾、火灾、地震、
战争、交通事故等天灾人祸而造成的伤病员救死扶伤,就是遇上诸如脑溢血、心
肌梗塞、产后大出血等突发性疾病,也是“急惊风遇上慢郎中”,中医至今束手
无策。即便是极力宣称中医“治标又治本”、将中医视为“国粹”的人,如不幸
遇上此类急症,想来他们也决不会去找中医针灸、拔罐喝汤药的。一般来说,治
疗内科慢性疾病中医还是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其疗效也需得到科学检验和医学界
的确认。
多少年来,中医未能进步的标志突出表现在中医理论的陈旧上。从不能确定
作者的《黄帝内经》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历经两千余年,期间许多中医药
大家留下了丰富的医学著作。这些著作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似乎不那么正确
甚至有些谬误,但可能代表了他们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可将其视为一种文化遗
产来加以整理和发掘。遗憾的是,到了近、现代,中医理论停止了发展,秉承祖
训的中医后人,长时间赖在经典怀里吃奶,就是不肯自己站起来走上几步,因循
守旧,裹足不前。一些所谓中医名家泰斗洋洋洒洒写出一本又一本的医书、养生
书,也仅仅是“代圣贤立言”,只看增砖添瓦,未见更上层楼。方舟子说中医两
千年前是这个水平,到两千年后还是这个水平。这话我看也不尽然。汉末三国时
期,华佗就发明了用于麻醉止疼的“麻沸散”,还为关老爷切开胳膊刮骨疗毒 。
如果这是历史事实而不是神话传说的话,两千年后的中医哪个敢说还有这种能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回过头来再看看现代医学(再称
“西医”已不准确了),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可称为日新月异:一个
个医学理论被否定后,紧接着就会推出新的观点;一批批药物被淘汰后,新的药
品又研制出来;借助现代科学的进步,医疗诊治器械不断更新换代;外科手术可
以为人做重要器官移植,遗传学研究甚至能够克隆生命。现代医学呈现出勃勃生
机,充满活力 。
依靠民族感情和政策体制的庇护,并不能阻止中医的衰退。媒体上不断有
“保护中医”的声音出现,这恰恰证明了中医的脆弱。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地
球上任何一个物种,到了非需要“保护”不可的时候,就说明它的存在正面临严
峻挑战,生命力遇到了严重危机。大熊猫虽被称为国宝,但中看不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