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是五官之首,是人的重要器官,对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均至关重要。“目为神之牖”(《推蓬悟语》)。神为生死之本,得神则生,失神则死。“目为神窍”(《寿世传真》),目可以传神。眼之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谓之有神;活动迟钝,目无精彩,目暗睛迷,为无神。祖国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对于眼睛的重要、眼睛与人体各部器官的密切联系以及眼之“神气”等早有精辟论述:人体五脏六腑的精气,都向上输注于眼睛,使眼睛具有视物的功能脏腑的精气汇聚于眼窝,便形成为眼睛,骨中之招注于瞳仁;筋之精注于黑睛;心之精注于眼内外毗的血络;气之精注于眼球的白色部分;肌肉之精注于眼胞,眼睛包罗了筋、骨、血、气等精气,与脉络合并而成为目系。向上连同于脑,向后出于颈部中间,所以如颈部中邪,又遇人体虚弱,邪气就会深入,随眼系入脑。邪入脑后则脑转头晕,从而引起目系急,出现眼目眩晕的症状。由于睛斜不正,就会视眼模糊,视一为二,以致精气分散,出现视歧。所谓视歧,就是把一物看成两物。眼目是五脏六腑之精华所汇聚处,也是营、卫、魂、魄伏藏的地方,其精明视物的功能主要来自神气的生养。所以当人的精神过于疲劳时,就会魂飞魄散,意志紊乱。人的瞳仁和黑睛属于阴脏精气所生,白睛和赤脉属于阳脏精气所生,阴精阳精相互抟合,目就能视物清晰。目能视物,主要受心的支配,因为心主藏神。人精神散乱时,阴阳精气便不相传合。因此,人在突然见到异乎寻常的情景的时候,就会心神散乱,魂魄不安,也就发生眩惑。
人人都希望自己眼睛永葆炯炯有神。那么,保护眼睛从何做起呢?古往今来的养生实践说明,要想保持目光炯炯,关键在于日常的养护。
明代周履靖(号梅颠道人)在养生专著《益龄单》中有不少好的保护眼睛方法。文曰:“朝暮以两手摩热,熨眼三次;黄昏以大指揩双目,皆名‘发神光’;五更时分以指蘸津唾少许,抹两目除赤热;日间坐,须瞪目注视,闭之少顷,可养其目;每夜于暗处,运睛旋还八十一数,闭目集神,再运,不数夜、神光自发,永除昏暗;时常宜看漆黑屏风之类,以助目力;清晨洗面,以手掬热汤沃眼,汤温为度,能除目疾,盖血得温则荣泽,眼赖血而滋养也;日间治事或观书,眼力稍乏,须以汤沃眼,不致易昏,或冲风冒寒夜归,并用汤沃,有益于目;枸杞子明目,嫩苗亦可摘食之;目痒,风疾也,以干姜拭之;勿久视日月光,勿久视灯烛光,视久损目;赤眼戒房事,犯则生内障”。
孙思邈在《千金妙方》中则以“目忌”列举出伤目的种种不良做法,对人们提出告诫:“忌竭尽目力,远望极远处,或夜晚在灯下读蝇头小字的注与疏;或久居烟火之地,目被烟熏;或无休止地下棋,弹招竭虑;或饮酒过度,时间过长;或热餐面食,热气冲目;或抄写多年,目光专注于白纸黑字之间,用心过度;或雕楼细巧,极运目力;或房事不节,肾精虚耗,或泣沼过多,精气大伤;或刺头出血,神经受到牵连;或迎着大风迫捕野兽;这些都是损伤眼睛
导致失明的原由”。
食养和药养亦是养目的重要方法。多吃对视力有益的桂圆肉、山药、胡萝卜、菠菜、番薯、芋头、玉米、动物肝脏、牛肉、桑椹、红枣等食物,或者以红枣、人参、枸杞、菊花、罗汉果泡茶饮用,也可护眼。对于眼睛疲劳、近视等症状,《辨证录》卷三载“养目汤”熟地、白芍、麦冬、当归、葳蕤、山茱萸、北五味
甘草、甘菊花
、柴胡等。补肾养肝,祛风明目。方义总在大补肝肾,使水旺以生木,水旺风自除,诸症自平。中医多以定志丸及杞菊地黄丸治疗。定志丸适合看近物很清楚、看远物则模糊,且伴有心悸、胸闷、易疲劳的人;杞菊地黄丸则适合近视且眼前有黑影、飞蚊症,伴有耳鸣、头晕、夜间多梦、易腰酸者服用。若是眼前常有黑影,可酌加丹参、郁金以活血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