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从口入”这句老话我很早就听老人说过,但是它的来龙去脉我没有去考证。在我的记忆中,大人并没有将这句话时常挂在嘴边,而是常常在耳边叮嘱我们这些小孩
“要洗手,不要吃脏东西”,否则吃了细菌“要拉肚肚或肚肚痛”。直到现在,我还时常听见孩子妈妈或奶奶依然这样唠叨自己的孩子,这就是因为她们都懂得病从口入的道理。
病从口入的原意就是通过口可以传播疾病,比如肠炎、痢疾和肠道寄生虫,还有甲型病毒性肝炎等。因此,对于这类疾病的最好防御措施就是让孩子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注意食物的清洁卫生。在今天可以说大部分父母都具有了这样的基本卫生常识和意识了。当今我以为威胁孩子健康的一个主要途径依然还是“病从口入”,不过对这句老话有了一些新的注解,增添了许多新的含义而已。不知家长您对此知道否?
过去是太不讲干净,孩子饭前不太洗手,食物清洗也不太干净,所以经口进入的细菌和病毒引发的肠道传染病比今天多多了。如今正好相反,讲卫生有点过了头。由于消毒和清洁剂在家庭内的广泛滥用,家庭内太干净太无菌,使孩子从一出生就无法接触和吃到一些细菌,这样反而导致孩子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不能建立,影响到免疫功能的失衡,结果很容易引发孩子的过敏性疾病。吃得不干净肯定可以生病,吃得过于无菌也可以得病,那么吃得相对干净也就可以了。还是有句老话说得好“不干不净吃了不病”。
现在大家一方面比较注意食品的清洁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另一方面面对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却无法做到病不从口入。现在几乎所有的食物都无法保证没有被污染,肉食类几乎都含有抗生素和激素,种植的食物包括蔬菜和粮食,都无一离不开农药和化肥,还有我们喝的水时常被排放的工业污水和未经处理的生活用水污染。。。。。。这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着食物一起通过口进入到我们所有人的体内,包括孕妇和哺乳的妈妈。换句话说,从胎儿和婴儿开始,这些有害的东西就无时不刻地在影响着我们所有人一生的健康。
上述病从口入的现象很容易被人理解和注意,但是还有一种普遍现象却往往被我们的家长所忽略。这就是许多家长让我们的孩子多吃一点,吃饱一点,吃胖一点。
“疾病是吃出来的”这一观点已逐渐被大多数人认可,比如现在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无疑都与吃有关。嘴馋、食量大是这类病人共同的不良饮食习惯,而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
资料显示,一个足月的孩子刚出生的胃容量仅仅为6毫升左右,第二天才12毫升,六个月为60-90毫升。如果是母乳喂养很容易做到按需哺乳,吃多吃少孩子说了算。但是人工喂养就很容易违背按需哺乳,常常按照大人的期望“让孩子多吃一点”的主观意愿来按量喂养,因此过度喂养成为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正是这个过度喂养,使孩子的胃被慢慢撑大,吃得越来越多。结果胃容量越大,孩子的饥饿感越强,进食欲望不仅强烈而且食量大。就这样为孩子今后的肥胖和“三高”埋下了祸根。那么正确的做法,还是应该遵循古人所云“三分饥”的原则,少吃一口活到九十九,这才是人类的健康之道。
此外,偏食甜食,口感偏重等不良饮食习性,都可以成为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相关疾病的促发因素。
如果说病是从口入,疾病是吃出来的话,那么我们今天也可以这样认为,只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吃好但不多吃一口,什么都吃但也不乱吃,注意食品和个人的卫生,但不刻意追求绝对无菌的“假卫生”,那么健康当然也可以从口而入,健康的吃肯定是可以吃出健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