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merican Dream: Dead, Alive, or on Hold
什麼是美國夢?這是一個一直讓美國保持吸引力的說法。從物質化的角度來看,大抵是能有一份安穩工作,繳得起醫療保險,能有自己的房與車,在資本主義與商品化充斥的市場裏,自在地做一箇中產階級。要往更深層次說,可以加上對自由民主與人權的討論,以及美國是個能讓後代無憂無慮成長的環境,是目前世界上無論經濟還是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看似永遠不會爆發戰爭(只有可能去攻击別人)。
但真的如此嗎?從現實情況來看,資源總是有限的,發展也不可能一直保持高度增長。自特朗普政府以來,經歷了疫情、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政治與財富分配愈加極化,東西岸的大城市隨處可見的遊民,以及越來越頻繁的無差別攻擊事件,種種跡象都難免讓人憂心「美國夢」到底怎麼了。
再看現今美國對移民與難民的政策,民主黨政府並沒有做得好,雖然他們在選舉時,更懂得如何操縱移民議題來增加支持率,最好的例子就是今年5月,當德州州長用巴士將許多非法移民送到紐約的時候(你們這些民主黨執政的大城市不是主張要包容和照顧這些弱勢移民嗎?),新上任不久的紐約市市長卻又想把這些移民送往別的州郡或加拿大都好,總之就是不要在紐約。
即便如此,移民還是前赴後繼湧向美國,因為在那裏只要願意努力工作,安身置產養育後代總不會太困難。美國5月份的失業率掉到4%以下,非農就業崗位也持續增加,至少說明不要太懶的人,願意找工作,總還是能找到,只不過工作質量和強度就不一定很讓人滿意。不少自由主義經濟學家渲染消極氛圍,然而,就實務面來看,或許美國的衰落也是不爭的事實。美國學者布蘭登·金(Brandon King)在著作《美國夢:死、活,還是擱置》(The American Dream: Dead, Alive, or on Hold)中,雖仍肯定美國夢的存續,但核心意義已和過去不太一樣。即便生活在美國尚稱得上富足與安全,但越來越多的現象顯示,負債、焦慮、政治極化、面對大企業的壟斷,或許是越來越多美國人的共同問題。
低廉的醫療保險、免費的全人教育、良好的社會福利網絡、完善的基建、更公平的社會與機會、努力工作便可以成為中產階級,這些情況發生在丹麥與北歐的概率更高,而不是在美國。如果你具備全球移動能力與專業競爭力,不少人或更向往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個性價比更高的地方工作,然後到美國來旅遊或短居,能過上的日子,搞不好比堅守美國夢的移民第一代好上許多。
杖唬凭用绹蝗墙洕系恼T因,也有不少是基於安全考量。特別是在邊界的德州、亞利桑那州等,就有為數可觀的拉美移民,隻身或舉家遷徒而來,他們不見得是在家鄉混不下去,而是為了生命財產安全,美國確實提供了相對的法治與多元社會,讓你無論來自哪裏,都可以在這建立自己的家。
來自委內瑞拉的R,家族費盡心思搬到德州,覺得至少比在委內瑞拉和平安穩得多,至今仍在等待申請綠卡的程序,但已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帶着小前院那種,周末可以上酒吧喝喝酒,長假可以飛到東西岸大城市度過,妥妥的美國中產階級樣貌,是不少發展中國家的年輕世代所期望的美國生活。
這就回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除了客觀環境因素(民主、法治、自由市場等等)之外,建構「夢想」最重要的基礎還是金錢,你的財富實力決定你能過上什麼樣品質的生活。對於第一代在海外打拼的人來說,多半不會繼承可觀的家族資產,唯有透過努力工作並持續累積,有錢有閒才會有所謂的自由。
當美國人很好嗎?綜觀各項客觀條件,確實不差,前提是你要有對的身份,中產以上的實力,以及打造好屬於自己的舒適圈。不然,生活不見得會比在原鄉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