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做史的態度太隨機,如何保障出爐的是正品。請看如下的表述:
“
先採納及認同盧某的話語:“我的優點,不是能深入考據,發掘史實,而是提出一種可能性, 一種話題,讓有興趣的人能夠繼續鑽研。看來這還有點效”果,……我其實看的東西很少,但就是憑“猜功”——所謂“猜功”,就是邏輯推理。但我的文史資料的佔 有始終比較薄弱,我在英國基本上看不到中文書,只能從網上下載一點東西,附近沒有一個圖書館能利用,….”
注意盧某看的東西很少,。。。就是憑“猜功”,就是邏輯推理。但我的文史資料的佔 有始終比較薄弱,….
接着,暴露高華的問題:“高華也曾經表示過與蘆笛類似的意思:以他的身份,苦於無法讀到被官方壟斷的許多檔案史料,於是將精力、工夫下在對諸種已有的公開史料的對比、鑑別和分析上。”
這裡自我暴露兩個問題
1. 看東西少,掌握的實際資料少。
2. 靠猜,苦於無法讀到被官方壟斷的許多檔案史料下的推理。(但....文史資料的佔 有始終比較薄弱)即從資料的佔有薄弱條件下推理。
任何邏輯推理必須符合推理邏輯,你看東西少,真夠無知無畏,那在不是瞎命題。你沒有足夠資料,靠自己有限尋找的資料亂推理。對已有公開史料的對比、鑑別和分析上的正確結論必須你能證明這資料本身可靠。由於你本身就不占有足夠資料,如何判明這資料能對在掌握實際資料少的條件下提出的命題論證?
現有資料本身就充滿衝突你如何取捨?毫無疑問,盧,高、高對這種問題的回答只能騙了那些無知的人們,對稍有知識的人等於自我鞭撻。
這類人的研究方法只是野史戲說的研究方式,真正成功幾率有限,是瞎貓碰死耗子的幾率。不過這類人決不會承認不成功,因為這些人預設的命題,任何考證的取捨都以這預設命題為標準,無論一個材料如何接近實際歷史,只要不符合預設的,沒有大量閱讀後提出的命題的“推理”都會棄如敝履。這就是這類人的研究方法,如此這類得成果只能作為小說或消遣在如廁時閱讀。
他們唯一的貢獻是對不同的觀點,哪怕是不符合實際歷史的觀點展現,讓人們看到一些歷史是如何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