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9
英國脫歐公投,是反思民主這個概念的契機。「民主就是一人一票,少數服從多數。」「有任何紛爭,只要來一次公投,願賭服輸。」對不起,過份簡化的論述,只執着於群眾最易理解的過程,絕不是民主政制的全部。
記得幾年前和Acton Institute的創辦人Robert Sirico神父談到歐盟的問題,他說:「許多人,甚至歐洲人也不知道,歐盟這個概念建立在 Subsidiarity的原則之上。背離了這一點,歐盟也不可能長久地維繫下去。」Subsidiarity這個概念,源於羅馬天主教廷,其意義為:「每個權力架構之下,都有另一層權力架構;每一項決定,儘量由最低層的權力架構去行使,不要不必要地提升到另高層次。」
Subsidiarity雖然可以粗略地理解成權力下放、高度自治,但具體上我找不到貼切的中文繙譯。在歐盟的文獻,例如2007年通過的《里斯本條約》,附件中的第一和第二協議,在若干程度上都反映了「高度自治」的精神。可是在具體的條款和操作上,歐盟的最高決策層,即歐洲理事會,卻沒有遵守相關的原則。
在《里斯本條約》之前,德、法、英、意四國在部長會議的投票權是相當的,但其後,德國在部長會議的權重占比大幅增加,其他小國如荷蘭、比利時、希臘、葡萄牙等則減少。事實上,這重大的轉變,也令德國成為許多人眼中的「歐洲霸權」。原則上,歐共體的出現,是為了促進貨物和人口流動,結果卻是另一回事。歐盟政府涉足的公共政策越來越多,到後來甚至連青年事務、體育等也插上一手,總難免觸及到不同國家本來在制度中的既得利益。
歐洲小國離心力大
歐盟成員國有些行議會制,有些行首長制;兩種選舉制度產生出來的政客,思維行為都有很大分別,而當他們在同一個首長會議抑或外長會議中商討關乎整個歐洲的公共政策時,矛盾不易消弭。在部長會議中,歐盟成員國要阻止立法,至少要有四個國家(占35%以上的歐盟人口)反對該提案,其門檻之高,令小國以及文化差異較大的國家政府如英國等,離心力也越來越大。
歐盟落得今天下場,原因之一是大政府過度擴張,也背離了當初促進人口和貿易往來的本意。事實上,自歐共體大西洋對岸的北美自由貿易區相繼成型,本來代表全球自由貿易討論的世貿談判漸漸失去了應有的功能。換句話說,北美和歐洲儼如兩個龐大的貿易保護堡壘,而所謂的泛太平洋合作協議,許多人想當然說是為了圍堵中國而來,更明顯的功能其實是世貿失效之後,北美和泛亞的貿易結盟。
說遠了,歐盟由促進自由貿易的框架,變成事事干預的大政府,而歐洲各國文化又傾向福利主義,一旦出現了不能負擔的財務代價時,難免會互相指摘。自2010年起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其實至今仍然未真正得到處理,只是未知道下一個臨界點在哪裡。
回到Subsidiarity概念,本來這是一個讓權和責都儘量平均分攤在每個個體的最佳安排。在天主教最原本的教義中,上帝將自由意志給予人類,人類也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當人不再為自己的事負責,甚至人人都以為自己有權無責的時候,結果就是社會結構的破落。現實的收場,總要有人要為集體所作出的決定付出,但權益的分配卻未必是均等。這是歐盟的原罪,也是錯誤地將民主過份簡化的後果。
李兆富 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
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