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7-5
中國官方再次打擊“虛假新聞”。時評人長平認為,頻繁、高調宣示“高壓態勢”,透露出高層權力失控的焦慮。
(德國之聲中文網)又一次,中國政府要打擊虛假新聞。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3日發布消息,要求加大力度整治網絡虛假新聞,確保新聞報道真實、全面、客觀、公正,嚴禁未經核實將社交工具等網絡平台上的內容直接作為新聞報道刊發。
同樣以打擊虛假新聞為名整治媒體,上一次是在兩個月以前的4月底。當時,官方稱為了落實以宣傳部為首的九部門通知要求,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專項行動成果,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開通報《財經》雜誌微信公眾號等15家媒體發布虛假失實報道的查辦情況。
兩次整治通知都宣稱,要保持打擊工作的高壓態勢。官方倒是一點也不含糊,知道自己從來都是高壓姿勢,而且需要保持下去。不僅要保持,還要時隔兩月高調宣示一次。看起來,世界上沒有誰比中國政府更在意新聞的真實性了。
政府幫助舊媒體抵制新媒體?
首先是新聞網站對傳統媒體的衝擊,其次是社交媒體對新聞網站的衝擊,這是一個全球性趨勢。中國的特殊之處在於,政府一直在幫助舊媒體抵制新媒體。十年前,政府的禁令中,商業網站被污衊為謠言集散地,傳統媒體不得將它們作為新聞來源。今天,禁令發布的對象變成了商業網站,要求他們不得將自媒體作為新聞來源。
其中的奧秘在於,舊媒體總是政府先行管制的那一部分。於是出現中國的另一個特殊現象,那就是相對於國際環境來說,新媒體更熱衷於傳播和討論時事問題。無論是商業網站還是社交媒體,作為後起之秀並不在於對舊媒體的補充,而是更多地作為時事新聞及批評輿論的避難所與流亡地。
自媒體本身缺少傳統媒體的核實機制,從嚴格控制的主流媒體逃跑出來的敏感新聞及話題,又帶着死裡逃生的驚呼與狂亂,誇張和錯漏成為必然。有些商業機構也利用這一特性,炒作話題牟利。
政府管制部門很快又追殺過來,鑼鼓震天,捉拿那些企圖逃脫的時事新聞。尖叫聲響成一片。在喧鬧聲中如何引人注目,那就得發出更大聲音的喧鬧。
於是,新媒體在中國承擔着更多的公共輿論責任,也包含着更多的錯誤信息。傳統媒體對新媒體的依賴,也比很多國家的媒體更嚴重。
哪種虛假新聞更惡劣?
如何保障新媒體的新聞真實、客觀、公正呢?首先是政府管制退場,不讓新媒體成為時事新聞避難所與流亡地。從歷史上看,離政府越近的媒體越容易造假,更不用說政府直接控制的媒體,比如人民日報、新華社及中央電視台,從小麥畝產萬斤到天安門廣場沒有發生過"六四"屠殺,從人民公社萬萬歲到偉大的中國夢,從無產階級專政到依法治國,無一日不在謊言之中。
相比之下,官方例舉的社交媒體中傳播的虛假新聞,比如"東北村莊'禮崩樂壞'"、"長沙大巴被縱火"、"魏則西事件後續:國家信訪局為近百名相似患者開通綠色通道"、"上海女孩春節逃離江西農村"及"城市媳婦回鄉過年不能上桌吃飯怒掀桌子"等,儘管失實造假令人遺憾,但是官方義正辭嚴地稱其"造成惡劣社會影響",仿佛比官方媒體造假更加惡劣,這本身就屬於虛假新聞。
其次,媒體自淨需要自由競爭的言論環境,這是新聞自由的要義之一。沒有這樣的環境,官方要求的"核實"就無從談起。更何況,"核實"本身就包含着新聞專業主義應當檢討的權威崇拜。官方發布、專家分析被當作可以信賴的權威,問題是這二者在專制政治中成為一體,"權威"地製造着謊言。"高壓態勢"只會壓出更多虛假新聞。
中國政府嚴格管制新聞不是新聞,但是如此頻繁、高調地宣示"高壓態勢",透露出高層權力失控的焦慮。
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現居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