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瞎扯淡, 戰爭就是這樣交替勝利,看對手的適應過程 |
送交者: 香椿樹 2009月03月02日06:25:56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回 答: 孟良崮戰役以後粟裕連戰連敗 由 ByStander 於 2009-02-28 21:21:16 |
看看朝鮮戰場上李奇微並非比麥克阿瑟高明多少, 它只不過是摸到了志願軍的特點或者說弱點, 這個時候的志願軍還在總結前三次勝利的經驗,所以失敗幾乎是必需的過程。
到了相持階段,彭德懷就開始思考美軍的弱點了, 到了上甘嶺以後再次開始反擊, 也就是又一次 抓到了美軍的弱點,第六次戰役沒有實行,如果實行,美軍無法抵擋。 共產黨的軍隊實際從來都是弱勢, 那一次戰役都沒有全局的壓倒性優勢,說穿了,幾乎都是靠巧取勝,特別是粟裕打的仗, 幾乎每一次都是驚險無比。粟裕也一樣,摸到了國民黨調整的規律後就節節勝利了。 國民黨當時的戰法就是反客為主, 欺負共產黨沒有攻堅能力。 但是, 這樣做法的缺點就是缺少機動性, 當共產黨掌握的攻堅手段後胡鏈也只能逃跑或者當俘虜兩條路可以走了。粟裕缺少重型武器無法攻堅,但是國民黨不敢出戰所以粟裕可以從容挖地道用炸藥開路。 劉鄧打黃維的時候還沒有學會這個戰法,吃虧也是不少。 同樣道理, 共產黨不掌握渡海攻擊特點的時候有過金門損兵折將。但是到了海南島的時候國民黨所謂的悍將薛岳也就只能逃跑了。 |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8: | 如果這是宋史 (十四) | |
2008: | 蘇聯大清洗70周年祭 ①悲劇不應忘記zt | |
2007: | 中國為什麼要支持緬甸? | |
2007: | 從《硫黃島來信》扯到寬恕敵人 | |
2006: | 這才叫軍人! | |
2006: | 大明帝國的產值及其崩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