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轉貼台灣朱易(資深媒體人)文章:”「六四」,又來了!”
文革發起50周年剛過,大陸又迎來了「六四」27周年。和文革50周年帶給大陸民眾的複雜情緒不同,對大陸整整一代人來說,「六四」留下的只有血跡、只有傷痕。但從「六四」發生至今,台灣主政者的反應,每當周年,可能只是一種「又來了」的無奈與荒涼。
那場發生於1989年的天安門屠殺,正值李登輝主政時期,雖然李登輝是台灣民主化之後對大陸最具企圖心的領導人,一度喊出「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的口號,但時機非常不巧,那時李登輝太忙了,他1988年才匆匆接班,一人赤手空拳面對國民黨各派系人馬的虎視眈眈,根本無暇顧及「六四」。
一直到1996年,李登輝當選首任民選總統,情況略有改善,但那是在大陸文攻武嚇之中當選,更是在千島湖事件中大罵中共政權「土匪」之後,彼時的兩岸關係,已經是目前的且斗且和狀態,李登輝的「建立新中原」企圖日漸消褪,「六四」在李登輝掌權期間,幾乎不曾成為台灣政治話題。
李登輝之後的陳水扁,抱持的是獨派心態,認定兩岸關係是「一邊一國」,在要求大陸不要涉足台灣、不要影響台灣的同時,當然也把「六四」視為另一個國家的事情,與台灣無關。
即使如此,陳水扁主政時期,台灣對大陸海外民運的支助不少,但不要誤會這是獨派關心大陸民主人權,這只是一種「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邏輯,既不是關心大陸民主人權,也沒有對中國未來走向民主的任何期望。
隨後迎來了馬英九,原本被大陸海外民運人士寄以希望,但結果證明,不過爾爾。馬上任前,經常自誇每年「六四」周年都發表講話,但上任之後,話還是講,只是愈來愈柔軟,柔軟到稱讚大陸民主建設有所進步的程度。馬的轉變原因在「吃人嘴軟」,當馬把台灣所有雞蛋都放在大陸這一個籃子裡,享受着大陸的「讓利」時,何能強硬?
然後,是主張「維持現狀」的蔡英文總統,情況仍不太可能改變。「維持現狀」的內涵,在兩岸關係上求的是「穩」,是不挑釁、不糾纏,以發展台灣內部經濟為優先。在這樣的政策考慮下,自不可能在「六四」問題上着墨太多。
回頭來看,對台灣最有利的戰略位置,應該是李登輝當年提出的「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那不只是一種氣魄,更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最有利戰略位置,只是要把台灣放在那個位置上,需要一些基礎,台灣目前還不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