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宗棠與蘭州 2016-05-01 17:45 蘭州尕哥 |
左宗棠
蘭州自西漢設金城郡,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對蘭州社會經濟發展推動最大,影響最深遠的當屬晚清赫赫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左宗棠。
左宗棠自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至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當了十四年陝甘總督,坐鎮蘭州,經營西北,收復新疆。蘭州雖然早在康熙年間陝甘分省就成為省會,乾隆時為陝甘總督府的治所,是陝甘寧青的政治軍事中心,但經濟落後,民生凋敝,文教事業不發達,仍然是個閉塞的邊陲小城。左宗棠的到來,為蘭州帶來一股新風,使蘭州沉重緩慢的歷史進程突然加快了腳步。左宗棠把蘭州帶到了世界近代發展的門檻前。
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領袖人物和實際推動者。當時,中國最早搞起機器和輪船製造近代工業的只有上海、南京、福州、天津四個沿海臨江城市,再加上一個蘭州。左宗棠主持建起的蘭州製造局和甘肅制呢總局,使一個當時閉塞落後的邊城,竟然率先在全國擁有了機器製造業和毛紡業,應該說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然而,作為封疆大吏,左宗棠在蘭州做的意義深遠的事,遠不止這些。他在擔任陝甘總督的十四年間,是他政治軍事生涯最重要的時期,在人們的印象中,左宗棠當年坐鎮蘭州,似乎除了打仗,主要是辦了兩個工廠,一個貢院。其實作為總督,日常的主要工作是處理大量繁瑣的軍政,經濟,社會,民生等方面的具體事務。左宗棠是一位有遠見,有抱負,有魄力,經驗豐富,務實負責的政治家。他主政陝甘期間,對吏治、軍制、稅收進行了堅決的改革,對恢復農業生產,發展商品貿易給予了大力的扶持,對文化教育事業傾注了格外的關愛,對社會環境民生工程改造付諸了大量心血,為蘭州的歷史和發展留下了一份寶貴的遺產,就這些方面摘其要點介紹如下。
整飭吏治 改革軍制
總督是清代最高的地方長官,上馬管軍,下馬管民,或轄一省,或兼數省。《清史稿,職官》規定:“總督,從一品。掌厘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左宗棠任陝甘總督時,甘肅沒有設巡撫,所 以除陝西政事由巡撫負責外,甘寧青以至新疆的軍政諸務,統歸他一人掌管,權力極大。
陝甘總督府就位於現在的省政府。總督府有一個叫何三的看門人,勤苦耐勞,深得左夫人周氏的賞識。周夫人曾多次請求左宗棠給何三掛名一個軍職,領一份糧餉,左宗棠都沒有答應。後來周夫人去世,左宗棠覺得有愧於周夫人,便拿出自己二百多兩養廉銀送給何三,算作他四年的軍餉。
改革茶稅 重振茶市
甘肅本來就是一個窮省,財政收入不足,加之連年戰亂,經濟稅收狀況更是捉襟見肘。左宗棠着手梳理頭緒繁雜的甘肅稅制,其中最可稱道的是茶稅的改革。
大家可能覺得奇怪,甘肅不產茶,茶稅是怎麼回事?蘭州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的重鎮,是溝通中西貿易的西北大碼頭。茶葉是我國最大宗的出口商品,所以蘭州就成為西北地區最重要的茶葉集散地,茶稅便成為當地最主要的稅種之一。當時,茶葉不能自由貿易,實行准入制,政府頒發“茶引”,即購銷運輸茶葉的憑證。茶商憑“茶引”到產地購買茶葉,一“引”可採購100斤茶葉。
明清時期,蘭州的茶葉購銷十分興旺。清朝更盛於明代,蘭州形成以陝甘晉籍商人為主的東櫃和回族商人為主的西櫃,東西兩櫃掌控了蘭州的茶葉市場。到了咸豐同治年間,因為太平天國運動和陝甘回民起義,茶路阻斷,蘭州茶葉市場陷於蕭條。加之沿途厘卡林立,茶商不堪重負,積欠稅銀,“茶引”濫發,形同虛設。戰事平定後,左宗棠着手改革茶法。他首先豁免了茶商曆年積欠的稅銀,消除了他們的顧慮,接着在扶持東西兩櫃繼續發展的基礎上,在蘭州組建了以湖南茶商為核心的南櫃,擴大茶銷規模。最主要的措施是,改“茶引”為“茶票”,每票40引,可購正附茶51.2擔,堵塞了偷稅漏稅的漏洞,嚴格了稅收。
甘肅貢院遺址——“至公堂”
重視教育 倡辦書院義學
在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當年的甘肅貢院遺址僅剩下一座“至公堂”了。1875年,在左宗棠的力主下,甘肅實現了多年來與陝西分闈科考的願望,建起了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貢院,免除了甘肅學子千里迢迢赴陝西趕考的辛苦,是他為甘肅教育事業所做的一大貢獻。甘肅第一次鄉試,參加考試的有3000多人,比以往多出三倍。1875年至1905年科舉廢止的三十年中,甘肅共選取舉人681人,考中進士116人,超過分闈前兩百年的總和,湧現出安維峻,劉爾炘,范振緒等傑出人才。左宗棠身為讀書人,對教書育人格外偏愛,除了建貢院,興科考,他對普通教育也是很重視的。
左宗棠主政西北期間,要求各地恢復書院,興辦義學,由官府籌措經費,聘請教師,免費發放書紙筆墨,甚至生活費。在蘭州辦了16處義學,劃撥蘭州北山775畝荒地,收租供給義學經費。我省,還有青海、寧夏及新疆部分地區,共新辦了300多處義學。
推廣北山砂田 資助皋蘭養羊
蘭州地處甘肅中部乾旱地區,天旱少雨,對農業生產極為不利。然而,左宗棠經過實地考察,卻有了新的發現。他說,蘭州北山的秦王川一帶,以前是一片不毛之地,而近來成了省城蘭州的主要糧食供應基地,原來是鋪壓砂田的結果。他細心地發現:“砂石雜間,中含潤氣,雖無涌見之源泉,雨露之滋潤……足萌嘉禾。”於是左宗棠讓河西地區效仿秦王川的做法,用砂壓鹼,用細石鋪地,以減少蒸發。據學者考證,蘭州周圍砂田的發明距今不過百年,而左宗棠是最早發現並提倡推廣的政府官員。
左宗棠來自南方,他清楚南方的農民雖然生活清苦,但因為植桑養蠶,種棉紡織,穿衣不是大問題。而他到了甘肅卻吃驚地發現,這裡的農民衣不遮體者比比皆是,穿衣成了比吃飯還要緊迫的大問題。他通過調查研究,決定在甘肅推廣植桑種棉,解決老百姓的穿衣問題。
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月,左宗棠在蘭州親自編撰刊印了《種棉十要》和《棉書》兩本書,詳細介紹種植棉花的方法,要人們學會種棉的基本要領。
這條道路曾被命名為“左公西路”,抗戰時期為“城南公路”,現稱“白銀路”
關注民生 進行城市設施建設
左宗棠當年走進蘭州城的時候,眼前是一片歷經戰火的殘垣斷壁,城牆倒塌,泥水橫流,街市蕭條,民眾生活困苦。如何使這座西北重鎮在戰火後重新站立起來,恢復昔日的繁榮?從哪裡着手改變蘭州的容貌,使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怎樣讓這座古城延續歷史文化的傳承?這些想法在左宗棠腦海里久久縈繞,揮之不去。自此,一個重建蘭州的事業開始了,左宗棠與蘭州的緣分和密不可分的關係,被濃筆重彩地寫進了歷史。
有人說,一個人激活一座城市。用這句話評價左宗棠對蘭州城市建設的貢獻一點都不過分。
咸豐同治十餘年間,蘭州城屢遭戰火,瘡痍遍地。左宗棠進城的時候,許多處城牆倒塌,雜草叢生,道路泥濘。一個傍河而居的城市,人們的飲水居然非常困難,靠專門以此為業的送水人從黃河打水,用車拉或肩挑送到每家每戶。河水渾濁,含沙量大,又不清潔,無奈祖祖輩輩都是這麼過的。
左宗棠在修建甘肅貢院的時候,曾修復了臨近貢院西北角的一段城牆。光緒二年,左宗棠將原有的蘭州外城進行徹底大修,城根深一丈多,城牆底寬一丈數尺,城高三丈七尺,頂寬八尺多。又掘城壕,深寬各有二三丈。還興建了城外的四墩堡,就是四個方形的碉堡,基址邊長一丈多,高約二丈,排列在城西的龍尾山上,就在現在的伏龍坪。據說,蘭州新修建的西城門樓格外壯觀,為的是足以顯示西北重鎮的雄姿,讓自西而來的人們,一眼就為這座古城傾倒。可惜,蘭州的西城門早就被拆除了。
左宗棠深感蘭州百姓飲水既不方便又不衛生,於是在市區內鑿造了兩個飲水池,一個叫飲和池,在總督府左邊,另一個叫挹清池,在府衙右邊。飲和池從衙門後的黃河引水入池,春冬兩季用吸水龍(蘭州製造局製造的抽水機)抽水,夏秋用水車引水。挹清池則是將水從城西南的水磨溝,經西城門通過渠道引入。飲和池是同治十一年開鑿的,池成後,左宗棠仿柳宗元的文體,寫了一篇《蘭州飲和池記》,全文一百多字,細緻生動地描繪了抽上來的水流經哪些地方注入池中,水池是怎樣的,工匠修了多長時間,說明是用自己的俸祿修的,最後描寫了百姓們取水飲水的熱烈場面。左宗棠很重視並很得意自己做的這件事,他鄭重其事地用古樸的篆書書寫成條屏,並勒石刻碑,拓本寄給好友。他在給年好友吳南屏的信中說,修建飲和池是蘭州的一件大事,考慮到城內缺水,居民取水困難,如果萬一發生戰事,取水通道斷了,城池難守。加之河水渾濁多沙,飲用很不安全,所以自己決定做這件事。信的末尾說“二十年後茲邦其昌乎?”還在惦念着蘭州以後能否興盛的事。
可惜後人不知珍惜前人的遺蹟,在修建府門左側電報局時,將飲和池及石碑夷為平地。今天幸虧有拓本留世,讓我們得知了當年這動人的一幕。
蘭州軍區總醫院群樓中保留的一小塊水池,就是當年類比杭州西湖而號稱“小西湖”的極小一部分遺址。這裡原來是明肅王府的園林,名曰“西園”,又稱“蓮盪池”、“蓮花池”。這座具有江南水鄉風格的園林,幾經戰火,建而復毀,最近一次毀在乾隆四十六年。左宗棠非常珍惜這片城中水泊,1880年,他在新疆作戰時,得知暫時代理他職位的楊昌浚要重修蓮花池,並命名為“小西湖”,高興地囑咐楊在湖邊多栽一些桑樹,並在東校場,總督府前後廣為植桑,把蘭州的綠化搞起來。他還在信中展望:“十年之後,可衣被隴中矣。”興奮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總督府原是明肅王府的舊址,府內建有很大的花園,園內枝繁葉茂,鮮花盛開,亭台樓閣,曲徑通幽。左宗棠閒來園中小憩,還時常親自灌園種菜,興致來了為園內樓閣題詩楹聯,不失為一件快活的事。他為拂雲樓的題聯是“積石導流趨大海,崆峒倚劍上雲霄”,橫額:“大河前橫。”氣勢宏大,將帥的手筆。澄清閣是一對聯句:“萬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復見黃河清”,聯得巧妙,透出對蘭州、甘肅的深情。為槎亭作了兩副聯,其一:“地有百區皆近水,室無一面不當山”,其二:“八月槎橫天上水,連畦菜長故園春”。忽然婉轉細膩,莫非左帥想家了?
左宗棠剛來蘭州上任的時候,當地官紳就為他在五泉山建了一座生祠。左宗棠立即制止,命令改為泉神雹神祠,就是現在的清虛殿。而左宗棠1885年病故福州時,蘭州民眾一片哀惜。根據朝廷的禮法和民眾的意願,光緒十二年,蘭州在曹家廳西側,坐北朝南,建了一座頗為壯觀的左公祠。1910年,澳大利亞人莫里循拍下了這座祠堂的照片。此前,左公祠還是官場高檔次的接待場所,時任陝甘總督的允升還在這裡接待過外賓。後來會館興起,左公祠逐漸衰落。再後來,被圈入了志果中學的地界,就是現在的蘭州二中,漸漸地沒有了蹤跡。
左宗棠是1881年調離蘭州的,出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其間當過幾個月的軍機大臣。1884年6月再次奉命進京入閣,不久,中法戰爭爆發,福建水師全軍覆滅,11月奉命督辦福建軍務,不幸於次年病故福州。
蘭州人民感念左宗棠為蘭州做的好事、實事。當時的報紙記載:“左公病逝噩耗傳之隴上之時,民士皆奔走悼痛,如失所親。”左宗棠在隴上民眾心目中地位很高,受到非常高的尊崇,從清末到民國蘭州街道的命名,可以看出這種崇敬的延續。西關大街,即臨夏路,被命名為“宗棠路”,西稍城門為“宗棠門”。抗戰時期,新開闢的城南國際運輸通道,即現在的白銀路,命名為“左公西路”,民主西路及原有的舊大路為“左公東路”。
左宗棠對甘肅及西北的開發,引進了機器生產,使數千年緩慢發展的社會生產力有了根本的突破,引發了甘肅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應該說是一次成功的改革嘗試。
左宗棠的第一次西部開發,經驗和教訓都是今天應該汲取的。他的高瞻遠矚,堅決果敢,因勢利導,因地制宜以及廣開言路,為民謀利的做法和精神,都是寶貴的遺產。
一代偉人與蘭州的親密接觸,永留時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