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中筠:說不盡的大國興衰 |經典文摘 |
送交者: 賈舟子 2018年06月29日18:29:02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
今天 按: 中國人需要了解外國,特別是世界發展的歷史,過去如此,在全球化的今天尤其如此,這點再強調也不為過。 ——資中筠 中央電視台二套經濟頻道連續放映十二集系列片,題為“大國崛起”(以下簡稱“記錄片”),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因而一再重播,可謂“熱播”。 兩年前,幾位主創人員向陳樂民和我就這一創意徵求意見。坦率地說,我們在對他們的雄心壯志表示欽佩的同時,不無保留和擔心。首先對“崛起”一詞有異議,更主要是擔心是否會重複“船堅炮利”、“開疆拓土”的傳統詮釋思路,或者單純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從而對當前把“崛起”掛在嘴邊的國人產生誤導。如今這部片子終於問世,值得欣喜的是,總體而言,歷史的主線在其中得到了相對客觀的、綜合的表述,脈絡清晰,對“軟實力”的重要性也給予了一定的關照,在我國媒體目前的處境下,已屬難能可貴。有許多珍貴的鏡頭,精彩的表述,無法一一列舉。遺憾和缺陷當然是有的,估計大半不是由於創作者的不知和不能,而是形格勢禁,只能有所不為。
從文明史的角度看 以荷蘭為例:荷蘭應算蕞爾小國,而且地勢低於海拔,得天並不算厚,其有利條件就是有海港,可以,也只能以貿易求生存。它的始發優勢在於自由、平等、開放,特別是務實精神,最少虛榮的包袱。它是當時歐洲思想最自由,對各種宗教信仰最寬容的國家,因而吸引了各方人才。它從實際出發,順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在不經意中商業文化高度發達,有諸多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的創新。例如別出心裁地發起全民集資辦企業,是為股份制之濫觴;為代替分紅髮行證券,出現證券交易所,早於紐約一百年;又因勢利導建立信貸業,為銀行的雛形,早於英國一百年;它先有村民和社區自治,後有統一的王國,因而有最成熟的市民社會,最少森嚴的等級。證據之一是,作為其藝術特長的油畫,不畫神、不畫王公貴族,而多畫平民百姓日常生活。這一點即使在文藝復興後的歐洲也屬少見。我們看到那時的歐洲油畫多半是擬人化的神,或是宮廷貴族肖像,而荷蘭畫以自然風景見長,人物則健壯的農人、農婦、胖乎乎的廚娘都是主角。當然作為航海國家,造船業也有獨到之處,其獨特的造型也是從實際需要出發——為了多裝快跑。總之荷蘭之強盛似乎是無心插柳,水到渠成。並非是先有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做出英明的規劃和決策,然後成其霸業。
日不落帝國 17世紀以來,法國和德國思想家輩出,宗教革命、啟蒙、理性、邏輯學、辯證法,法國大革命,響徹世界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人權宣言”……這些耀眼的珍珠綴成的鏈條在世界文明史上熠熠閃光。作為國家的盛衰,法國和德國各有其曲折道路。路易十四的法國與伊麗莎白一世的英國差不多同時臻於鼎盛,但是絕對的君主專制,沒有留下一種類似《大憲章》那樣限制君權的機制,還需要一場大規模的暴力革命,幾經反覆,才確立了法蘭西共和制度,以《拿破崙法典》為保證。不過法國在文化藝術方面的輝煌成就從路易十四時期就已達到高峰。法語在歷史上的持久影響力無與倫比,幾百年中整個歐洲包括俄羅斯都以法語流利為文化修養的標誌,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法語一直是國際活動主要語言,以後才逐漸為英語(美語)所代替。記錄片最後一集給巴黎“先賢祠”以特寫鏡頭,是畫龍點睛之筆。先賢祠的正門上銘刻着:“獻給偉人,祖國感謝他們。”這裡安葬了72位法國歷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餘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形象地表現了法國以文化傲世的特點。
社會福利的創新 這一歷史時期“現代化”的進程實際也是資本主義制度興起和成熟的過程。《共產黨宣言》中對資產階級興起中的革命作用和資本的威力有非常精彩的描述。資本主義以空前的效率促進科技進步,創建豐裕社會,同時必然造成貧富懸殊和階級對立。《宣言》指出,這種社會矛盾終將導致無產階級革命。而且馬克思還曾預言這一革命將在英國發生。但是歷史沒有實現這一預言。究其原因,主要在於這些歐美國家都及時進行了改良,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現在的新名詞叫“社會創新”。
何必諱言民主自由? 見到本片的主創人員在接受媒體採訪中竭力表白主要不是民主的問題。《南方周末》的採訪稿特意把“主要不是民主”作為小標題。這令我有點滑稽感。民主何罪,民主何害?為什麼要這樣此地無銀三百兩?這些國家強盛之路難道與民主無關,還是專制獨裁的產物?誠然,民主決非充足條件,不是靈丹妙藥,但是從英國《大憲章》到光榮革命到美國制憲會議到法國大革命,難道不是確立民主的過程?歐洲從中世紀走向現代,是從神權走向人權,從專制走向民主(君主立憲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從等級特權走向平等法治的歷史。這一切不僅是少數精英的覺悟,而且成為全體公民的共識,也就是全民從蒙昧走向啟蒙的過程。這是一段漸進的、漫長的歷史,同時也是對人類文明的寶貴貢獻。各國的發展道路千差萬別,民族特色十分鮮明,但又有其不可逾越的普遍規律,以及作為現代人的普適價值。當然不是只要有了議會民主和選舉制度就萬事大吉。德國希特勒被選上台常被那些貶抑民主選舉制者作為反面例證。誠然,希特勒是通過選舉執政的,但是一旦上台,他和他的納粹黨就把法治民主撇在一邊,奉行極端的集權獨裁,以殘酷手段壓制各種理性的呼聲,煽動極端種族主義和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之作為災難的象徵,難道不是對內殘酷的集權專制?德意志民族的悲劇總不能算在民主頭上吧?本片中有一個鏡頭重複兩次,即著名的西德總理勃蘭特在奧斯威辛猶太人墓前歷史性的一跪,旁白是:“勃蘭特總理跪下去,德意志民族站起來”。一個能夠這樣徹底反省的民族,正說明它還有從宗教革命以來與歐洲文明發展軌跡相吻合的傳統,表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自信,因而也是有前途的。 勃蘭特之跪 再以俄羅斯彼得一世為例,這是在俄羅斯歷史上彪炳千秋的大帝。他目光如炬,為了俄羅斯的現代化,義無反顧地向西歐學習,不惜微服遊學,親自以學徒身份從工匠做起,這樣的胸襟和虛懷可謂亙古一人,對俄羅斯的強盛功不可沒。但是他唯獨沒有學來的是憲政、法治和民主的精髓。他求勝心切,企圖藉助絕對君權,用專制高壓手段,以一己之力把俄羅斯強行推入現代社會,既不設法從其他王公大臣中取得部分支持,也沒有觸動以農奴制為基礎的社會制度,他的先進思想並沒有成為俄國人的共識。表面上似乎效率很高,結果欲速則不達,連自己的兒子都未能說服。在其身後,許多措施人亡政息,俄羅斯又走了一大段彎路。從沙俄到蘇聯到現在的俄羅斯,版圖幾經變化,仍不失為橫跨歐亞大陸的真正“大國”。但是其現代化的道路崎嶇多難,少漸變而多突變。彼得大帝未能着手改變的專制基因,成為俄國前進道路上沉重的包袱,歷經多次歷史變革,乃至天翻地覆的暴力革命,仍難觸動。 彼得一世 竊以為,記錄片以荷蘭和英國三集最為精彩,其他各集也各有所長。相對而言,俄羅斯下集有關蘇聯部分有諸多敗筆,甚至具有誤導性。首先把美國羅斯福“新政”與蘇聯計劃經濟相提並論,大謬而不然,二者本質上不同,這裡不再贅言。片中提到20世紀20-30年代的資本主義大危機,使人們嚮往蘇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一個極短時期內確有此現象。但是緊接着就是斯大林的“大清洗”,使以自由平等為理想的進步人士希望幻滅。對此,我國通常的稱謂是“肅反擴大化”,那是委婉語。實際上決不是“擴大”問題,而是方向問題、制度的本質問題。所“肅”者極少是真“反革命”,而是革命元老、知識精英、民族精華,而且此後高壓和清洗成為經常性的政治生活的一部分,不斷地摧殘民族元氣。誠然,最後戰勝了法西斯侵略,是蘇聯人民的光榮業績,這是以千百萬紅軍的英勇犧牲和百姓的苦難為代價的。如果當初蘇共大批精英以及包括圖哈切夫元帥在內的大批優秀將領都未遭清洗,如果至少領導層還有正常議事的民主生活,蘇聯人民是否一定會遭此浩劫,反侵略戰爭開始時是否會那麼被動,犧牲必須那麼慘重嗎?這段極具警世意義的歷史在記錄片中完全不見。除了這一重要的缺失外,還給人印象,似乎嚴密的計劃經濟、以殘酷手段鎮壓和剝奪農民、以犧牲農業為代價發展重工業,都是不得已的,要大炮只能不要黃油,甚至這些都是後來戰勝法西斯侵略的條件。當然“誤導”決不會是編者的主觀意圖,只是重點的取捨,客觀上就會造成某種印象。
“興”與“衰”的標準 這些大國都有殖民擴張的歷史,以種種巧取豪奪占有他國財富充實自己的國庫。它們在國際上奉行強權政治,它們善待本國人,卻虐待他國人,其依據是“種族優劣論”。所以一方面在國內高舉自由、平等、人權大旗,一方面可以心安理得地剝奪他國人的權利。不僅統治者如此,許多真誠信奉人道主義的進步人士也認為“劣等民族(或種族)”不配享受“文明”國人所享受的權利。到納粹德國對猶太人進行種族滅絕政策,種族主義達到登峰造極,卻也因此隨着納粹主義的滅亡而臭名昭著。二戰結束後,種族平等、民族平等的觀念確立為國際準則,反帝、反殖,爭取民族獨立的潮流勢不可擋,到20世紀60年代殖民地紛紛獨立。從此,不論個人潛意識還有多少殘餘,公開宣揚種族主義在文明世界已無法立足。今日的世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但是在新的平台上以另一種遊戲規則進行。
是興奮劑還是清醒劑? 此片一出,在國內外都引起某種躁動,普遍認為,這是中國為自己“崛起”為下一個“大國”作準備。《紐約時報》有一篇專稿,題為“靦腆的巨人不再故作謙虛”有一定的代表性。文章說現在中國不再否認企圖很快成為這樣的“大國”了,要放棄鄧小平制定的“韜光養晦”的策略了——“韜光養晦”的英譯文再翻回中文就是“藏起野心,掩飾利爪”(!)。通篇文章內容無甚新意,無非是列舉中國在國際經濟中的一些舉措,暗示或明示“中國威脅論”。外人願意如何評論,是他們的事;國人的心態和反應才是重要的。我沒有做過調查,無法做出科學的評估。只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隱約感到在某些人中有一股虛驕之氣,與國外不論出於何種動機的誇大偏頗之論相呼應,似乎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下一個世界中心的大國已經在望。在這種背景下,當前這部片子可能起兩種作用,一是作為興奮劑加強了這種躁動的心態;一是作為清醒劑,啟發國人深思文明發展的規律,從而客觀地認識到我國前面道路崎嶇而修遠。我希望是後者。
資中筠 經典文摘2018 2018.06.29 |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7: | 紅朝演義十二:梁漱溟諫言觸龍怒 毛 | |
2017: | 黃維之女:父親走出秦城監獄之後,絕口 | |
2016: | VOA:日本人看中國何以由仰視變俯視 | |
2016: | “中山服”可能是一種冠名侵權(組圖) | |
2015: | 屠夫吳淦 與 西雅圖抗議運動 zt | |
2015: | 如希臘賴賬,俄羅斯會大賺 | |
2014: | 諸葛亮評傳(十一、遺計誅二雄) | |
2014: | 中土世界史-第一紀元樹的年代之精靈的 | |
2013: | 習近平:再也不能簡單以GDP增長率來論 | |
2013: | 要黨治,要人治,不要法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