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教的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這三大教派中,只有天主教的神職人員,不允許有女人、不能結婚。其實,這種禁慾的做法,並非源於《聖經》的傳統和教義,而且早期教會也沒有這樣的傳統。這個禁慾傳統,有考證文獻記載推斷,是從佛教裡面借鑑過來的。據說公元三、四世紀左右,有教會人士,看到傳播到小亞細亞的東羅馬帝國的佛教,其和尚採用戒色的修煉方式,認為這樣可以純淨信仰。後來,天主教要求其神職人員,不近女色。由於這樣的人性扭曲,不也經常傳出,很多天主教的神職人員,頻頻靠小男孩,來提升飽暖之後的思想檔次。當然了,歷史上,不但普通神職人員,即便很多教皇也並沒有缺少過女人,還有將自己的私生子作為孤兒收養後,再扶植成教皇的。
甭小看了這些男歡女愛,往往重大歷史軌跡,就會因為一小點的性愛偏差,而南轅北轍。也甭以為只有天朝能出現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或者“一騎紅塵妃子笑” 。歐洲國家,類似的例子也比比皆是,遠的有古希臘,為斯巴達王妃海倫而發動的特洛伊戰爭;近代有英格蘭國王王亨利八世,因為王后沒有子嗣,要離婚另娶,教皇不允許,衝冠一怒為紅顏,宣布與羅馬天主教教廷決裂。本來亨利王就是英國宗教改革的推手,也乘機削弱羅馬天主教對英國的影響。並且他也自封為英格蘭教會聖公會、也翻譯成為安甘立宗(Anglican)的最高領袖。他死後,其子愛德華六世,繼續推動英國的新教運動,並也廢除了神職人員不近女色的獨身制度。只是愛德華六世年輕早逝,其同父異母的姐姐,血腥的瑪麗(Bloody Mary)在英格蘭短暫復辟羅馬天主教,瘋狂打壓新教。
後來,瑪麗的同父異母妹妹伊麗莎白一世執政,她是新教的強烈支持者,不但恢復了英格蘭國教,而且到處支持歐洲的新教國家或者新教君王,給羅馬教廷找麻煩。她在軍事上,支持胡格諾教派(加爾文的法國追隨者)的法王亨利四世,亨利四世就是法國鼎盛時期的太陽王路易十四的祖父。雖然亨利後來皈依天主教,其實這種表面的信仰改變,完全是為了獲得國內天主教貴族支持的政治目的。就像奧黑驢一樣,雖然內心穆斯林滿滿的,但在宣誓就職美國總統時,不也假馬日鬼地手按《聖經》嘛。同樣的,明末大學士洪承疇,雖然被勸降清,也是身降心不降;只是在前清朝中,能再施展自己的從政理想抱負而已。
伊麗莎白一世,還在軍事上,積極支持荷蘭親王沉默的威廉(一世)。而當時的荷蘭,是剛剛從西班牙獨立出來的新教國家。現代政治的代議制議會制度、現代銀行制度、以及股份公司等等,都源自這個深受加爾文教義影響的新教國家。後來,威廉王的曾孫威廉三世,反過來幫助英國,完成了不流血的“光榮革命”。
另外,伊麗莎白女王,監禁並處死了其侄女、信奉天主教的蘇格蘭瑪麗女王,招致羅馬教廷的嫉恨,從而引發了英西戰爭。這完全是一場意識形態的戰爭,天主教大哥大的西班牙,想來教訓一下剛剛嶄露頭角的英格蘭。而中國的史學一貫歪曲為,是英、西兩國為了海上貿易霸權的戰爭。伊麗莎白,一舉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從而改變了歐洲新教和天主教的力量平衡。而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其實也只是按照當時的艦船噸位、數量、服務人員等等,由這些指標估算,而獲得“無敵艦隊”之稱號,並非大量實戰操作的結果。就像北洋水師,不也號稱“世界第八,亞洲第一”;並且甲午海戰之前,西洋諸邦都看好大清,認為日夷以卵擊石。北洋水師不但艦船噸位和火力領先,指揮官也很牛,比如旗艦定遠管帶劉步蟾,留學英國的海歸;而且,北洋水師還有英國人來當水手。可見待遇、裝備,確實很優良的,否則哪能吸引英國人來賣命呢。不過,就從英國擊敗“無敵艦隊”的戲劇性過程來看,似乎上天特意保佑英格蘭一樣;同樣的,以色列在建國以後的數次中東戰爭,種種天助的痕跡,也是很明顯的。所以有的時候,也不要太迷信什麼裝備了多少J20,J30,還是J50,J80………人算不如天算的時刻也不在少數的。而後來,英國和荷蘭的爭鬥,確實是兩個新教國家之間,為北海資源和海上貿易的爭端。最後英荷兩國打了仗,再坐下來談判,平分。我們通常說的AA制,英語中詞彙go Dutch,就是源於英荷戰爭及後來平分談判的詞彙,大家平分吧。
伊麗莎白一世,也開啟了英國海外殖民的歷史。由於伊麗莎白終身未婚,為了紀念這個“童貞女王”(Virgin Queen),特地將當時美洲大陸的一塊地,命名為維吉尼亞(Virginia),來紀念這位嫁給英格蘭的女王。而在另一個伊麗莎女王(二世)治下,英國失去了最後一塊殖民地,香港。也就是在第一次中英戰爭後,被道光帝“暫行賞借”的香港。從而使得珠江三角洲,能變成天朝帝國的最富裕地區之一。而歷史上,廣東地區一直比較貧瘠落後,多為懲罰官員和罪犯的發配之地。最高境界也只是“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總之,如果就其外因國家的作用而論,現代中國的富強離不開英美,現代中國的苦難離不開俄雜。
由於無子嗣,輝煌的都鐸王朝(Tudor)在童貞女王伊麗莎白過世後而終結。她的蘇格蘭侄孫,斯圖亞特家族的詹姆斯一世(也是被她處死的瑪麗女王的兒子)成為英格蘭和蘇格蘭國王,而斯圖亞特王朝一直延續到現在的伊麗莎白二世。
幾十年後,新教徒的荷蘭國王威廉三世,迎娶了英國的最後一位天主教國王、詹姆斯二世的瑪麗女兒。後來,女婿革了老丈人的命,威廉三世和夫人瑪麗二世,逼迫老丈人退位,共治英國。因為這是一場不流血的革命,史稱“光榮革命”。其實,中國近代歷史上也有一次這樣的“光榮革命”。就是袁世凱勸說隆裕太后、逼清廷退位,宣布共和,同時優待前朝遺老,也是一次不流血的光榮革命。中國成為亞洲第一個共和制的國家,袁公,當之無愧的中華民國國父。而在武昌首義的槍聲打響之時,遠在太平洋彼岸、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一家中餐館裡,端盤子的孫文,迫不及待地擦洗一下手上端盤子的油污,就急吼吼地想披上總統的外衣。竊國大盜孫中山,只是一國國賊,兩黨黨父而已。就像春秋無義戰,同樣的暴力革命也無正義可言。
自此以後,也排除了天主教徒,在英國成為國王的可能性,天主教和新教在英國最高權力的爭鬥,終於落幕了。新教主導的英國,獲得整體發展的加速度,隨之而來的工業革命,一日千里。全球五分之二的土地,都納入大英聯邦的版圖,終於成就日不落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