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祖:皖南事變的罪責
“一貫的陽奉陰違,右傾機會主義,不服從中央”的錯誤。這是1941年1月15日,在“皖南事變”結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的決定加於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新四軍副軍長兼政委項英的罪名。
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及皖南部隊9000人,按照國民黨軍事當局的命令,經中共中央的同意移師北上。6日,部隊行至安徽省涇縣茂林以東,遭8師之眾的國民黨軍襲擊,大部被俘、失散或犧牲。軍長葉挺被俘,副軍長兼政委項英、參謀長周子昆被副官殺害。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
新四軍遭受如此重大損失,項英作為主要領導人當然負有重大責任。但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也有責任。首先,對形勢的分析不準確。如:毛澤東1940年11月12日來電中稱:“只要蔣介石未與日本妥協,大舉剿共是不可能的,他的一切做法都是嚇我讓步。”而後12月14日的中央來電認為:“蔣介石為我軍移動不生變化起見,確已命令顧祝同通知各軍加以協助,故阻礙是不會的。”
其次,要求一變再變。開始叫快點走,後來又叫項英要開拔費、要餉彈,“再拖一兩個月”。12月25日,毛澤東在《關於國民黨各派態度及我之布置情況的通報》中指出:“蔣介石內外情況只能取攻勢防禦,大吹小打,故復電以拖為宜,拖到一月底再說。”同時也提醒項英,要注意防範遭受襲擊和損失。
項英為了規避陷入危險境地,選擇了先南下茂林,然後繞一個大圈子去蘇北的路線,是因為走蘇南轉蘇北的路線被國民黨當局否定了;另外,如果直接由雲嶺北上通過日軍長江封鎖線而進入皖北桂系地盤,在軍事上風險極大。因而不得不下決心先南下,繞過橫阻在其東進蘇南路上的兩個國民黨正規師,再渡江至蘇北。結果,正好誤闖進了正在南面集結起來,剛剛部署到位,准備限期一到就壓向雲嶺,逼迫新四軍軍部渡江的顧祝同第三綏靖區部隊的封鎖線。
事變結束的第二天,在許多情況不明,尚未來得及調查和匯集的狀態下,中共中央就做出決定,嚴厲批評項英自抗戰以來就與中央存在着“政治原則和軍事方針的分歧“,“對國民黨的反共政策從來就沒有領導過鬥爭,精神上早已做了國民黨的俘虜,並使皖南部隊失去精神准備”。“對於中央的指示,一貫的陽奉陰違,一切遷就國民黨,反對向北發展與向敵後發展,反對擴大新四軍,反對建立抗日根據地,堅持其自己的機會主義路線。”而且“踏上了與張國燾相類似的覆轍”,犯了不服從中央的組織錯誤。中共中央因而把責任完全推到項英和袁國平身上:“此次皖南部隊北移,本可避免損失,乃項、袁先則猶豫動搖,繼而自尋絕路,投入蔣介石反共軍之包圍落網”。後來,隨着延安整風將王明豎為右傾投降主義的黨內代表,項英則進一步被定性為王明路線的主要追隨者。
時任新四軍秘書長的李一氓認為:“說項英受王明影響很大是不公平的”;“項英對待黨和軍隊獨立性的態度是堅決的”;“不能說中央下了命令他不執行”。講項英怕去敵後和反對北移都是沒有根據的。項英在皖南事變的問題上犯了錯誤,但整個說來,項英還是顧大局和基本上執行了中央政策的。而且就全局講,中央對放棄皖南的決心是否下得太晚了,事先對國民黨的陰謀也估計不足,還低估了在江北曹甸打韓德勤部對皖南的影響,以及不能無視確實存在的客觀困難,等等。《中央關於項袁錯誤的決定》第四項為:以後要“將項、袁錯誤提交黨的七次代表大會討論議處“。結果卻一拖就是80年,直到如今。(和西路軍還沒完全失敗就定性張國燾逃跑主義如出一轍。張當時並不在西路軍中。)
項英(1898年5月—1941年3月24日)是1922年參加了中共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12個代表之一,中國工人運動領袖之一,1929年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委員長兼中共黨團書記。1931年1月任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兼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1931年11月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副主席。在紅軍長征以後,項英是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最高領導人和新四軍的主要創建者。這些業績在“皖南事變“後的數十年中,均極少提及。(項英最大的錯誤是反對毛江結合,屬干涉他人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