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派走上政治舞台是甲午海戰的直接結果。甲午戰敗之初,李鴻章勉強保住性命,但靠邊站了。慈禧太后躲進頤和園,一邊享福一邊思過去了。光緒皇帝趁機推動戊戌變法,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受到重用。他們的變法雖然只維持了103天,卻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與前輩的洋務派相比,維新派在思想觀念上有了更多變化。反映在男女關係的問題上,維新派不但主張婦女天足,還提出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的革命性思想。不過一旦輪到自己頭上,維新派的重要人物幾乎沒有一個能堅持做到的。康有為開風氣之先,提出婦女解放,到晚年卻明目張胆、接二連三地娶小老婆;嚴復早年欽慕西方文明,倡導改良中國的婚姻家庭,後來自己不但一妻一妾,還包辦子女的婚姻;就是律己甚嚴的梁啓超也有側室。只有譚嗣同堅持做到了一夫一妻,即使兒子夭折之後也沒有納妾。
【康有為妻妾眾多】
維新派的先生們可能比有權有勢的洋務派大員更加多妻,這是因為他們身處新舊交替的時代,兼得新舊習俗的優勢。舊習俗強調子嗣傳承,如果太太生不出兒子就有足夠理由納妾。新風尚強調戀愛自由,一個愛字,就構成結合的理由。康有為的婚戀就是最好的例子(注釋1)。
康有為不到二十歲娶了比自己大3歲的表姐張雲珠為妻。這是包辦婚姻,但夫妻倆相處和睦。只是張氏夫人一連生了四女,直到後來才生了一子,卻又不幸夭折。一直沒有子嗣的康有為,到了39歲這年終於納了一妾,這就是二太太梁隨覺。梁氏夫人過門時才18歲,年輕貌美,文化程度高,很得康先生喜愛。後來流亡海外,都是梁氏夫人跟在身邊,隨康有為跑遍大半個世界。梁夫人起初生有一子,可惜也夭折了。後來又生一子,終於順利長大成人。
康有為到海外後,接觸到一個全新的世界,享受到了國內的高官大員們享受不到的一種權利:自由戀愛。戀愛對象是美國華僑的女兒何旃理。二人相識時已是1907年,康有為已年近半百。在那些日子裡,康有為以他淵博的學識,深刻的政治見解,在美國的華僑圈子中四處演講、募捐。講台上的他,渾身散發着成熟男人的陣陣魅力。在加利佛尼亞州Fresno市的聽眾當中,一位少女被深深吸引,成為了他的骨灰級粉絲。這就是後來成為康家三太太的何旃理。那時她只有17歲,卻已通曉英、法、德、中四國文字,又會彈琴畫畫,是個大才女。康有為正想找個英文秘書,就與何家小妹交往起來。接着就共陷情網,那段時間兩人來往情書多達100封以上。何旃理的父親是個富裕的小業主,雖然很崇拜康有為,卻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偶像的老丈人,忽聞愛女將要以身相許,立刻表示強烈反對,但最後愛情無敵,反對無效。
此後何旃理跟隨康有為繼續從事政治活動。二太太梁氏與她相處融洽,讓康先生十分滿意。在日本,康有為與何旃理有了愛情的結晶:幼子康同凝。可惜,何氏夫人與康有為一起生活才七年就因病去世了。那時已是民國,康有為已在上海辛家花園安了家,那裡遂成他的傷心地。為了紀念何旃理,康有為請了當時還沒出名的徐悲鴻畫了肖像一幅,聊以慰籍。
何氏夫人雖死,自由戀愛的精神不能丟。康有為此後又娶了三位年輕的姨太太,進門時都還不滿20歲,深刻體現出男人對愛情的專一性--不管到了多大年紀,中意的永遠是二八佳人。四姨太是日本國女子市岡鶴子,五姨太名叫廖定徴,六姨太名叫張光。康家遂成為一個熱鬧的大家庭。鶴子在婚後多年忽然懷孕,卻被懷疑是與大少爺康同箴出軌所至,憤而回國,此後再也沒有團聚。康有為在1927年去世後,六姨太張光年輕守寡,不得再嫁,在苦悶中渡過餘生。
【梁啓超情理交戰,苦受煎熬】
康有為的學生梁啓超,定力比老師強得多。他的才情絕不在康有為之下,從照片上看長相也很英俊。他要花心有的是機會,也確實有過一個戀人,但他最終卻能以理智戰勝情感。不過這也有可能是元配夫人比較厲害的緣故(注釋2)。
梁啓超少年得志,17歲就中了舉人,被主考官李端棻看中,把自己的堂妹李惠仙許配給他。在當時梁啓超算是高攀了。李惠仙比梁啓超年長4歲。她本京兆尹李朝儀的女兒,做為京城的一名官家小姐,遠嫁到家境貧寒的梁家,尊老愛幼,任勞任怨,很快成為鄰裡間的模範媳婦。更不容易的是,梁啓超早年追隨康有為進京從事維新變法,把廣東家裡的一攤子事全撂給老婆去打理。戊戌政變失敗,梁啓超成為朝廷通緝的要犯,老家也不得安寧,那時全虧了李惠仙帶著一家老小逃到澳門,才算躲過一劫。李惠仙知書達理,對丈夫的事業也能夠理解得比較深刻,除了是梁啓超的賢內助,還是紅顏知己。梁啓超對她很是尊敬,大概也很愛戀。他一生只與老婆大吵過一次,吵完以後多年還很內疚。
梁啓超年輕時立志恪守一夫一妻原則,與譚嗣同創辦了“一夫一妻世界會”。但後來他在海外遭遇了一場桃花劫,使其人生信條遭遇一場巨大挑戰。那是戊戌政變後的次年,梁啓超逃亡海外,在檀香山與一位華僑的女兒何蕙珍相識,二人很快墜入情網。周圍的朋友都認為他倆很般配,攛掇他們成婚。但事到臨頭梁啓超卻猶豫了。他曾寫信給李氏夫人,試探她的意思。李惠仙沒有明說反對,只說要稟告公公,成全他們。結果梁啓超一接到這個回信就退縮了,一面好言慰夫人,一面利劍斬情絲。他很快回到了李惠仙身邊。
何蕙珍女士對梁啓超一直沒有死心,後來在梁啓超擔任民國司法總長時去北京見過他一次,被拒。夫人李惠仙去世之後,何蕙珍又去見梁啓超,仍未能如願。
【梁啓超的側室成為新理念的犧牲品】
梁啓超一直堅稱不納妾,但實際上還是有一個妾,因此被他的政敵視為笑柄。
1903年,夫人李惠仙的隨嫁丫環王桂荃成了梁啓超的側室。這次納妾的主要原因還是為了延續香火。梁、李二人婚後十年才得了長子梁思成,孩子小時候身體又很不好,讓父母十分擔心。為了保靠起見,梁家終於決定納妾。既然納妾,娶家中的丫環是主婦最省心的。
王氏夫人對梁家貢獻極大。她不但自己生育了六個子女,對李氏夫人所生的三個孩子也同樣盡心照顧。李惠仙中年去世,五年後梁啓超也走了。那時家裡最小的孩子只有5歲。這麼多子女的生活全部着落在王桂荃身上。這九名子女長大後個個都很出息。王桂荃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可是卻一直沒個名份。梁啓超甚至不願意承認她的側室身份,在書信中提到她時總是稱“王姑娘”、“三姨”、“來喜”等,支支吾吾敷衍了事。
每一次社會風氣的大變革總會造成犧牲品。應該看到,在那新舊交替的歲月里,王桂荃女士的遭遇比起稍後民國時很多名人的元配夫人們,還是要好很多。
【仍是婦解先驅】
維新黨在妻妾問題上言行不一,常被後人恥笑。特別是康有為,不但遭到女人們的非議,也遭到來自男人們不遺餘力的的攻訐。我總懷疑某些男士對康有為的惡毒攻擊是出於另外的目的,並非是因為他納妾,而是因為他倡導女權--既然說出來做不到,當初誰叫你說?
在中國的婦女解放運動史上,康有為是當之無愧的先驅,是個開風氣之先的人物(注釋3)。他對婦女問題的看法不是隻言片語,而是有相當系統的闡述。他的婦女觀源自一種樸素的同情,因為他目睹了自己的母親、姐妹所受的苦難。康有為11歲失去父親,家中重擔都落在母親肩頭,兄弟姐妹幾個都是母親含辛茹苦撫養長大。他的一個姐姐一個妹妹,都遭受婚姻的不幸。由於家境不好,姐姐妹妹成親後都得不到夫家的尊重。姐姐嫁給一位身患重病的男子,入門十九天就做了寡婦,在以後的漫長歲月里成為夫家的二等公民。妹妹在成親那天就飽受鬧新房風俗的折磨,搞得康有為對這一風俗厭惡到頂,自己成親時堅決不搞。
康有為基於對自己母親、姐妹的同情,到後來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後,就花了很多精力來談婦女問題,積極鼓吹男女平等,認為女人應該受教育,應該參政,應該有獨立的經濟能力。他還發起天足運動,鼓動家家戶戶給女人放開小腳。康有為對自己女兒的教育十分上心。他的長女康同薇、次女康同璧,後來都有一定成就,與他這位父親的開放思想是分不開的。
康有為後來接二連三地娶姨太太,自己也有一套理論解釋。他很坦白地承認人的欲望,認為“白頭協老”的婚姻模式並不符合人性。他認為婚姻的契約應該是有期限的,而且以人性之善變,婚期宜短不宜長,多不過一年,少不過一個月,不高興了就該允許散夥。理論歸理論,現實歸現實。他後來娶了那麼多老婆,基本上都是負擔到底的。
康有為並不是“一夫一妻”制的鼓吹者,譚嗣同、梁啓超才是。梁啓超為堅守一夫一妻的原則付出了不少代價,但信念並未動搖。他的婚姻家庭觀念比老師要嚴肅得多。後來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時,梁啓超以老師的身份在婚禮上致辭,把一對新人狠狠訓斥了一番,說他們太不負責,祝願他們這是最後一次結婚。
(注釋1)關於康有為的婚戀故事,網上有多篇貌似原創的文章流傳,內容大同小異。我也不清楚最早的考證者是誰。
(注釋2)關於梁啓超的婚戀故事,網上流傳的文章也很多,還有專題電視節目,內容大同小異。
(注釋3)康有為的婦女觀,參見網上文章《康有為的女權思想》,作者:醉罷君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