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7月29日北京的一個大學生貼出了一副對聯,“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橫批是“基本如此”這副對聯一貼出來,就產生了“轟動效應”圍觀者、傳抄者、批評者、辯論者比比皆是。8月1日,這副對聯傳到了,北大、清華、人大等高等學校被貼出,又一次引起了轟動。
由此在紅衛兵組織當中,展開了殘忍的“血統論”鬥爭,“紅五類”與“黑五類”的對陣,“紅五類”指家庭出身為革命軍人,革命幹部、工人、貧農、下中農的青少年學生。“紅五類”子弟被認為是天然的革命者,他們首先組織並且加入了紅衛兵,並成為紅衛兵運動的骨幹。後來“紅五類”子女在入團入黨,畢業分配、招工、參軍、提乾等方面都有優先權。
“黑五類”子女指的是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右派分子的子女,後來又加上了資本家和黑幫的子女,統稱為所謂的“黑七類”。
文革初期,與同齡人相比啊,“黑五類”或者“黑七類”子女在各方面都備受歧視,如同賤民。“中央文革小組”組長陳伯達,在1966年8月2日,接見持不同政見的兩派紅衛兵的時候,他表示,這副對聯“不全面”,陳伯達批判了“血統論”,指出“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實際上是封建社會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的這樣的一種翻版。
但是陳伯達無法“阻止”“血統論”的發酵,8月6日,北京的部分中學生在天橋劇場,召開了關於對聯的辯論會,江青在會上建議將對聯改為父母革命兒接班,父母反動兒造反,理應如此。那麼她就把“血統論”的悲劇,又政治性地附帶到了對於天理和人倫的摧殘,在文革中和反動的父母親劃清界限,這似乎是唯一可以擺脫“血統論”的一個辦法。
那麼在“血統論”橫行的時候,一篇大膽的文章出現了,這就是《出身論》。文章義正詞嚴的指出,在表現面前所有的青年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通過個人努力所達不到的權力,我們一概不承認。文章在全國各地不脛而走,非“紅五類”出身的人們,從中看到了敢於反駁“血統論”的正義之聲,文章署名是“北京家庭出身問題研究小組”實質是遇羅克寫的。
遇羅克生於1942年,北京人,家庭出身是資本家,當時是高中學生,因為撰寫《出身論》,遇羅克在1968年1月以現行反革命罪判處死刑。1970年3月5日被槍決,他是文革中最早覺醒的先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