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關於文革時的包公墓 - 供海角天涯網友參考
送交者: ByStander 2010年04月25日08:42:47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以下文字摘自:維基百科

包公廟宇

在中國合肥市包公祠旁的包公墓,於1987年10月1日重修對外開放。而兩岸三地均有大小不等之包公廟,如台灣南投縣埔里鎮「青天堂」[1]高雄縣大寮鄉大寮村「開封宮」[2],再者,雲林縣四湖鄉三條崙的「海清宮」[3]為全台的包公祖廟。澳門鏡湖醫院附近的包公廟、湖南省郴州市宜章栗源鎮的包公廟[4]等等。香港一部份的廟宇以及圍村的神廳內亦有祀奉包公,如大角咀洪聖廟灣仔玉虛宮深水埗三太子廟[5]

包氏家族與遺跡

據出土於1973年包公墓的包公墓銘記載:包拯先後有三妻,分別為張氏、董氏和媵孫氏(媵指隨嫁之侍婢,或可指妾侍)[6]。包拯與董氏生有一子包繶,但他婚後兩年染病身亡,其子(即包拯孫)包文輔於五歲時夭折。後來媵孫氏懷孕,包拯將其遺送回家,媳婦崔氏得悉後妥為照顧。1058年,媵孫氏為包拯生下一子,家族得以繁衍,拯替他取名包綖,崔氏幫他改名名為包綬,包綬成過兩次親,第一次是娶包公門生、做過廬州知州張田的女兒,張氏早包綬而死,第二任妻子是宰相文彥博的小女兒,出身相門的文氏,並不是一位雍容華貴的嬌小姐,她恬靜寡慾,生活儉樸,待人和善,從不以勢自居,見他人有難,還樂於慷慨接濟。她經常吃素,與丈夫包綬一同受過道教的洗禮,視富貴如糞土,這也難怪,在北宋的動盪時代下,包綬夫妻二人卻可以嚴守父命,看重節操,不隨波逐流與世沉浮,文氏早包綬四年去世,於宋徽宗趙佶建中靖國元年病故,得年僅三十多歲;包公另有兩女。妻子董氏於宋神宗趙頊熙寧元年(1068年)病逝於合肥,與包拯合葬;長媳崔氏則於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過世,享年62歲。

包公於宋仁宗趙禎嘉祐七年(1062年)病歿於開封,但有人懷疑包公是遭到毒殺,宋仁宗趙禎加封包公為東海郡開國侯,追封他為禮部尚書,還根據包公『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於朝廷。』這句話追諡包公為孝肅,妻子董氏把包拯生前奏議底稿交付至門生張田輯錄成《孝肅包公奏議》(即《包拯集》)傳世,次年歸葬合肥,墓志銘由同為樞密副使的騎都尉 濮陽縣開國子吳奎撰寫、朝奉郎 上騎都尉楊南仲書寫以及甥將仕郎 守溫州里安縣令文勳篆蓋(現存安徽省博物館)。


包公病歿後一年1063年歸葬於今日合肥市東郊大興集,該墓曾於1199年淮西路官員重修。文革時期批臭清官的謬論風潮盛起,清官被視為「比貪官更壞」,「具更大欺騙性」,「鞏固封建主義」的批鬥對象,故而清官形象代表人物-包公成為眾矢之的,遺址文物受到嚴重的破壞,合肥市包河公園中的包公祠被洗劫一空,包公塑像被粉身碎骨,包公後裔世代相傳保存下來的包公畫像和《包氏宗譜》被付之一炬。

1973年3月時包公墓及包氏宗族墓群因當時合肥市革命委員會冶金建設指揮部以徵用工廠的建設用地的理由被強行「遷墳」,而在無法阻止的情況下,相關人員為搶救文物成立一個“包公墓清理髮掘領導小組”進行包公墓的挖掘與清理,發掘出包公遺骨及新發現的兩塊墓銘石《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銘》,並發現包公墓實為包公和董氏(第二任妻子)合葬墓,而且曾因受破壞而遷移),另外也挖掘與清理了長子包紹夫婦墓、次子包綬夫婦墓、孫子包永年墓。

但之後包公及其家人的遺骨因族人害怕文革迫害(例如:當時當地的公社書記以“搞封建宗教活動,大包村的土地不能讓封建社會的孝子賢孫給抹黑”為由不允許包公的遺骨下葬,否則立即銷毀。)而另行偷偷安葬而不知所蹤,僅留下曾送往北京進行鑑34塊包公遺骨,現存於新建的包公墓園。[7]。而另一相關古跡「包公井」原址亦搶救未果,於1986年成為合肥市第四中學合肥四中)的一幢五層樓宿舍。1985年重建包公墓園於合肥市內包河南畔林區內,保留了舊墓群的包公遺骨及文物,1987年落成,與包公祠緊緊相連。

 

包拯後人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9: 解放軍為何輸了八二三炮戰
2009: “高饒反黨集團”是一大冤案
2008: 從傳呼機的興衰談起
2008: 野蠻的朱明王朝: 剝皮
2007: 酒的典故(4)-一醉千日
2007: 司馬非馬:《最後的刺客》(41)
2006: 古狗到一個“拐子馬”的新說法:
2006: “28個半”的歸宿(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