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這個日譯漢字詞彙其實可能裁自於 唐代的‘度支那’,是‘國庫財務 出納’的意思,即楊國忠在牌桌旁玩錢當‘出納’的角色。所以有點是供奉於旁人,出納財務的意思。
中國的國名和特有代稱在國外原較有影響的是‘秦’‘唐’和‘茶’,“這與我們中國人叫“漢人”,中國叫“支那”(秦帝國的音轉),移民區叫“唐人街”其實是一樣的”(見瑪雅文化及語音介紹等)。如果從‘秦’和‘茶’英
音譯為 China,再由此翻譯成‘柴那’或‘茶那’,不如翻譯成 ‘中國’(唐代和後來的元明 中國確實是東方的‘中心’,從歐亞大陸角度來看也是如此)。
日式漢字音譯所用的‘支那’在中國人看來是有點‘支 (來)那 (去)’當‘財俸’的意思,而日本國內也有‘中國’‘四國’,‘支那’是一種另文別字,轉引自唐。也含有‘支取’或‘支離破碎’(銀兩?)的意思。
至於沿用法屬殖民地‘印度支那’(Indo-sino) 漢字譯法比叫 “‘印度-中國’間‘次大陸’‘尾羽’” 要簡便些,也避免了侵吞領土之嫌。
西方文字在東方早期由日本翻譯製造了一些漢字詞彙名稱,一些科技政治名詞由留學生和文獻資料流傳而來。
其他說法:
“拉丁語Sinae,應讀作Sin-ae,也就是新國家的意思。英語和法語的Sino都源於拉丁語的Sinae,其詞義與Sinae是相同的,但詞尾ae變為o。Sino原來並不讀為Si-no,讀為Sin-o,是新國的輕讀。
希臘語稱中國為Thin,應讀為T-hin,是新漢(Xinhan)之音譯,T是新字的拼音縮寫,hin是漢之音譯。在中國西漢時,南海和西域與西方商路貫通,希臘人從西亞人那裡可以了解中國,稱中國為新漢。
法語稱中國為la Chine,其語源為波斯語Chini和拉丁語Sinae的複合體”。
“China一詞不可以讀作Chi-na,古漢語裡並沒有這二個字,Chi譯為支、至、脂(Zhi)都是不準確的譯音,。。。。。。這些都可以說明“支那”一詞純屬誤譯”。
以此回覆: 讀《日本人何時從稱呼“支那”到改口“中國”》有感 (朱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