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被中國人誤讀的李約瑟(上)
送交者: 山哥 2011年01月24日19:29:16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山哥按語

英國學者李約瑟是中國學術界人人皆知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巨臂。他對中國古代科技和文明的推崇,對世界產生了廣泛影響,也令億萬炎黃子孫為之揚眉吐氣。

江曉原教授是中國著名天文學史和科技史家。他10年前寫的這篇文獻至今讀來感覺功力不凡,值得與有興趣的朋友們分享。

江曉原

摘 要
  關於李約瑟,多年來媒體宣傳給公眾造成的印象和觀念並不正確,至少很不全面。 我們希望從李約瑟那裡得到的東西,很可能並不是李約瑟打算給我們的。我們甚至有意無意地誤 讀了李約瑟的學術意義。 

關鍵詞:  媒體 李約瑟 誤讀 偽問題

 

一、經媒體過濾的李約瑟   

   由於多年來大眾傳媒的作用,李約瑟成了"中國科學史"的同義語。至少在大眾心目中是如 此。   
  通常,大眾心目中的李約瑟,首先是"中國人民的偉大朋友",因為他主編的巨著《中國科 學技術史》,"為我國的科學文化作了極好的宣揚",[1]為中國人爭了光。這部巨著新近的"精 彩的提煉",則是R.K.G.坦普爾的《中國:發明與發現的國度》──由國內專家推薦給"廣大青 少年讀者"的一部普及讀物,其中共舉出了100個"中國的世界第一",以至於可以得出驚人的 結論:"近代世界賴以建立的種種基本發明和發現,可能有一半以上源於中國。"[2]   
  由於中國至少一個多世紀以來一致處在貧窮落後的狀態中,科學技術的落後尤其明顯,公眾 已經失去了漢唐盛世的坦蕩、自信心態。因此這些"世界第一"立刻被用來"提高民族自尊心、 樹立民族自信心"。從李約瑟的研究工作被介紹進來的一開始,就是按這樣的邏輯來認識的:李 約瑟作為一個外國人,為我們中國人說了話,說我們中國了不起,所以他是中國人民的偉大朋友。   
  自1954年他出版《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總論》,此後約二十年,正是中國在世界政治 中非常孤立的年代。在這樣的年代裡,有李約瑟這樣一位西方成名學者一卷卷不斷地編寫、出版 弘揚中國文化的巨著;更何況他還為中英友好和交往而奔走,甚至為證明美軍在朝鮮和中國東北 使用細菌武器而奔走,這當然令中國人非常感激,或者可以說是感激涕零。正如魯桂珍在《李約 瑟小傳》中所說:"當時中國多麼需要有人支持,而李約瑟大膽給予了支持。"[3]   
  媒體描述給公眾的李約瑟,影響了公眾心目中的中國科學史。   在許多公眾心目中,中國科學史,就是搜尋、列舉中國歷史上各種發明、成就的,是尋找"中 國的世界第一"的。或者乾脆一句話:中國科學史研究的目的就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種觀點一度深入人心,幾乎成為普遍的共識。   
  大眾心目中的中國科學史又影響了對中國科學史的研究取向。   科學史研究到底該不該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為目的,十幾年前國內科學史界曾在一些會議上 爆發過激烈爭論。[4]當時肯定的觀點占據主流地位,只有一些年青人勇敢地對此表示了懷疑和否定。到今天,情形當然大有進步,相當多的學者已經認識到,科 學史和其它科學學科一樣,只能 是實事求是的、沒有階級性的、不存在政治立場的學術研究。不過,缺乏這種認識的人士無疑還 有很多。   
  最後,還有書名問題。李約瑟的巨著本名《中國的科學與文明》(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這既切合其內容,立意也好;但他請冀朝鼎題署的中文書名作《中國科學技術史》, 結果國內就通用後一書名。其實後一書名並不能完全反映書中的內容,因為李約瑟在他的研究中, 雖以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為主要對象,但他確實能保持對中國古代整個文明的觀照,而這一點正是國內科技史研究的薄弱之處。關於這個書名,還有別的故事,說法 各不相同。我們這裡關心的 是取名背後的觀念──我們之所以歡迎這個狹義的書名,難道沒有想把可能涉及意識形態的含義"過濾"掉的潛意識嗎?

 二、李約瑟與西方科學史家  

  對國內大部分公眾而言,多年來媒體反覆宣傳的結果,給他們造成了這樣一個概念:李約瑟是國際科學史界的代表人物。這個概念其實有很大偏差。   
  和現今充斥在大眾媒體中的往往片面和過甚其詞的描述相比,真正的持平之論出自李約瑟身邊最親近的人。魯桂珍的《李約瑟小傳》無疑是一本非常客觀、全面 的作品,魯桂珍在其中坦言:李約瑟並不是一位職業漢學家,也不是一位歷史學家。他不曾受過學校的漢語和科學史的正規教育。[5]     
  實際上他根本沒有正式聽課學過科學史,只是在埋頭實驗工作之餘,順便涉獵而已。[6] 正因為如此,在西方"正統"科學史家──從"科學史之父"喬治·薩頓(George Sarton)一脈承傳──中的某些人看來,李約瑟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的,還不能算是他們"圈 子"中人,只能算是"票友",至多只是"名票"而已。所以在西方科學史界,對李約瑟不那麼 尊敬的也大有人在。現任李約瑟研究所所長何丙郁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普林斯頓大學著名的科學史教授Charles Gillespie,是李約瑟的學術敵人,他說:"我不懂中文,也不懂中國史,也不是科學家,可是我知道,凡是用馬克思主義做為研究的出發點的書,其結論 都是不可靠的。李約瑟是以馬克思主義作為出發點,所以他的論點也不可靠,我不必看他的書了。"[7]這樣的事例通常也是中國人所不樂意看到的。   
  另一個突出的例子是美國的席文(Nathan Sivin)。席文很長時間以來就是"李約瑟過時論" 的積極鼓吹者。例如,1999年8月在新加坡開第九屆國際東亞科學史會議,休息時我和他閒聊,他又提起這一話頭,說是"你們現在再讀李約瑟的書已經沒有意 思了,李約瑟的書早已過時了"。當我委婉地告訴他,中國同行都認為他的文章很難讀懂──即使翻譯成了中文仍然如此,他似乎頗感意外,但接着就說:"至少不 會比李約瑟的書更難懂吧?"我說我們的感覺恰恰相反。他沉吟了一會兒,斷然說道:"那一定是翻譯的問題!"──其自信有如此者。   
  在西方,對中國古代文明史、科學史感興趣的人,以研究中國古代文明史、科學史為職業的人,都還有許多。姑以研究中國科學史著稱的學者為限,就可以列舉 出何丙郁、席文、日本的藪 內清(最近已歸道山)、山田慶兒等等十餘人。至於研究其它各種文明史、科學史的西方學者,那就不勝枚舉了。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合會開起年會來,與會者 常數百人,儘管其中也會有 不少"票友",但人數之多,仍不難想見。                  

三、《中國科學技術史》是集體的貢獻 

  《中國科學技術史》(我們如今也只好約定俗成,繼續沿用此名)按計劃共有七卷。前三卷 皆只一冊,從第四捲起出現分冊。劍橋大學出版社自1954年出版第一捲起,迄今已出齊前四卷, 以及第五卷的9個分冊、第六卷3個分冊和第七卷一個分冊。由於寫作計劃在進行中不斷擴大, 分冊繁多,完稿時間不斷被推遲,李約瑟終於未能看到全書出齊的盛況。   
  翻譯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工作,一直在國內受到特殊的重視。在"文革"後期,曾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原著的少數幾卷,並另行分為7冊,不與原著對 應。不過在"文革"中這已 算罕見的"殊榮"了。到八十年代末,重新翻譯此書的工作隆重展開。專門成立了"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翻譯出版委員會",盧嘉錫為主任,大批學術名流擔 任委員,並有專職人員組成的辦公室長期辦公。所譯之書由科學出版社與上海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十六開精裝,遠非"文 革"中的平裝小本可比了。新譯本第一批已出第一第二兩卷,以及第四卷和第五卷各一個分冊。   
  下面是現任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翻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胡維佳提供的各卷書目(有 ☆者已出版英文版,有★者已出版中文版):   

★第一卷 導論    
 李約瑟著,王鈴協助;1954   

★第二卷 科學思想史    
 李約瑟著,王鈴協助;1956   

☆第三卷 數學、天學和地學    
 李約瑟著,王鈴協助;1959   

第四卷 物理學及相關技術   
☆第一分冊 物理學    
 李約瑟著,王鈴協助,羅賓遜(K.G.Robinson)部分特別貢獻;1962
★第二分冊 機械工程    
 李約瑟著,王鈴協助;1965   
☆第三分冊 土木工程和航海(包括水利工程)    
 李約瑟著,王鈴、魯桂珍協作;1971    

第五卷 化學及相關技術   
★第一分冊 紙和印刷    
 錢存訓著;1985   
☆第二分冊 煉丹術的發現和發明:點金術和長生術    
 李約瑟著,魯桂珍協作;1974   
☆第三分冊 煉丹術的發現和發明(續):從長生不老藥到合成胰島素的歷史考察    
 李約瑟著,何丙郁、魯桂珍協作;1976   
☆第四分冊 煉丹術的發現和發明(續):器具、理論和中外比較 
 李約瑟著,魯桂珍協作,席文部分貢獻;1978   
☆第五分冊 煉丹術的發現和發明(續):內丹    
 李約瑟著,魯桂珍協作;1983   
☆第六分冊 軍事技術:投射器和攻守城技術    
 葉山(Robin D.S.Yates)著,石施道(K.Gawlikowski)、
 麥克尤恩(E.McEwen)和王鈴協作;1995   
☆第七分冊 火藥的史詩    
 李約瑟著,何丙郁、魯桂珍、王鈴協作;1987    
 第八分冊 軍事技術:射擊武器和騎兵   
☆第九分冊 紡織技術:紡紗    
 庫恩(Dieter Kuhn)著;1987    
第十分冊 紡織技術:織布和織機    
第十一分冊 非鐵金屬冶煉術    
第十二分冊 冶鐵和採礦   
☆第十三分冊 採礦    
 Peter J.Golas著;1999    
第十四分冊 鹽業、墨、漆、顏料、染料和膠粘劑    

第六卷 生物學及相關技術   
☆第一分冊 植物學    
 李約瑟著,魯桂珍協作,黃興宗部分特別貢獻;1986   
☆第二分冊 農業    
 白馥蘭(Francesca Bray)著,1988   
☆第三分冊 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加工和林業    
 丹尼爾斯(C.A.Daniels)和孟席斯(N.K.Menzies)著;1996
 第四分冊 園藝和植物技術(植物學續編)    
 第五分冊 動物學    
 第六分冊 營養學和發酵技術    
 第七至十分冊 解剖學、生理學、醫學和藥學    

第七卷 社會背景    
第一分冊 初步的思考    
第二分冊 經濟結構   
☆第三分冊 語言與邏輯(現已調整為第一分冊)    
 哈布斯邁耶(C.Harbsmeier)著;1998    
第四分冊 政治制度與思想體系、總的結論   

  李約瑟固然學識淵博,用力又勤,但如此廣泛的主題,終究不是他一人之力所能包辦。事實上,《中國科 學技術史》全書的撰寫,得到大批學者的協助。其中最主要的協助者是王鈴和魯桂珍二人,此外除了上列各冊中已經標明的協作者之外,據已公布的名單,至少還有 R. 堪內斯、羅 祥朋、漢那一利胥太、柯靈娜、Y. 羅賓、K. 提太、錢崇訓、李廉生、朱濟仁、佛蘭林、郭籟士、 梅太黎、歐翰思、黃簡裕、鮑迪克、祁米留斯基、勃魯、卜正民、麥岱慕等人。   
  何丙郁曾表示:假如沒有魯桂珍,就不會有李約瑟,而只有一個在生物化學領域的Joseph Needham。這個說法也得到魯桂珍的認同,"魯桂珍很欣賞這句話。她還念給李老聽,博得一個會心微笑。"[8]   
  何丙郁還有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看法:     
  長期以來,李老都是靠他的合作者們翻閱《二十五史》、類書、方志等文獻搜尋有關資料,或把資料譯成英文,或替他起稿,或代他處理別人向他請教的學術問 題。他的合作者中有些是完全義務勞動。請諸位先生千萬不要誤會我是利用這個機會向大家訴苦,或替自己做些宣傳。我只是請大家正視一件事情:那就是請大家認 清楚李老的合作者之中大部分都是華裔學者,沒有他們的合作,也不會有李老的中國科技史巨著。李老在他巨著的序言中也承認這點。[9] 說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是集體的貢獻,並不是僅能從有許多華裔科學家協助他這一方面上來立論,還有另一方面。何丙郁說:    
  我還要提及另一個常被忘記的事情,那就是李老長期獲得中國政府以及海內外華人精神上和經濟上的大力支持,連他晚年生活的一部分經費都是來自一位中國朋 友。換句話來說,我們要正視中華民族給李約瑟的幫助,沒有中華民族的支持,也不會有李約瑟的巨著。假如 他還在世,我相信他也不會否認這個事實。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中國科學技術史》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努力的成果。[10] 這樣大膽坦誠的說法,也只有外國人何丙郁敢說。   
  劍橋大學出版社和李氏生前考慮到公眾很難去閱讀上述巨著,遂又請科林·羅南(Colin A. Ronan)將李氏巨著改編成一種簡編本,以便公眾閱讀。書名《中華科學文明史》(The Shorter Science & civilisation in China),篇幅僅李氏原著十幾分之一,共分六卷,從1978年起由 陸續出版,至今已出五卷。此六卷簡編本的中文版權,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併購得,目前正由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負責翻譯。前三卷將於2000年年底問世。今年正值李氏百歲誕辰,這部《中華科學文明史》中譯本的出版,將成為對李氏數十年辛勤工作 和他對中華文明之深厚感情的紀念,而廣大公眾也將有條件較為全面地直接了解李氏的成果。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當事人回憶文革中搶救劉少奇經過
2010: 蘇聯在二戰時對中國東北的掠奪
2009: 若毛澤東與勾踐劉邦一樣死於1956年,就
2009: 中國經濟的莊園化——朱門酒肉臭,路有
2007: 從邊陲海禁到門戶開放的反覆:商貿文化
2007: 請指點:為何蒙古不滅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