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高伐林: 他走了,留下誠信的標杆
送交者: 高伐林 2011年05月24日14:00:08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在美國那些憤怒和分歧的歲月里,美國人堅信,克朗凱特絕不會欺騙他們。他成為“美國最可信任的人”,在於他秉持媒體人“公正、客觀、準確”的操守。他回答CNN主持人拉瑞·金時說過,“我們所有人都有偏見,但我們同樣明白,做報道時要摒棄偏見”


◆高伐林


  老高註:昨天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見到中央電視台CCTV最老的新聞主播呂大渝女士,她現在住在美國的馬里蘭,我問她:現在中國央視熒屏上當紅的新聞主播,都是您的孫子孫女輩了吧?她一笑:可不是嘛。
  我對她並不熟悉,因為雖然央視於1958年開播(當時叫北京電視台,1978年5月1日才改為現名),我們家買第一台黑白電視,卻是“文革”中的1974年。而那時我當冶金工人,吃住在工廠,很少回家,更極少看電視,當然也就不認識她。我看電視多起來,是在十年後的八十年代中期,那時還比較幼稚,沒弄明白“新聞聯播”這個節目的觀眾群是誰,每天晚上七點,也傻乎乎地擰開電視(還必定讓五六歲的女兒坐在旁邊,讓她也了解“天下大事”——這有點像“五道槓”黃藝博的父親了),這樣也就看熟了熒屏上主播新聞聯播的當紅花旦、小生:邢質斌、杜憲、李瑞英、羅京、薛飛……“六四”後杜憲和薛飛沒了蹤影。
  昨天這個一面之識,讓我也想起我九十年代初看美國電視,最熟悉的幾張臉,就是幾大電視網的王牌:NBC的湯姆·布魯考,CBS的丹·拉瑟,ABC的彼得·簡寧斯……當然,還有CNN的拉瑞·金。
  從來沒有看過沃爾特·克朗凱特,卻老是聽說(包括上述幾位王牌也常常滿帶崇敬地提起)這個名字。直到2009年,各大媒體都大幅報道克朗凱特的死訊,這才着意對他做了一番了解,給中國一家媒體寫了如下文章。
  這些人,與中國的新聞主播當然不是一回事,中國那些人,只是準時在屏幕上露面念稿子而已,其水平高低,主要體現在念得字正腔圓、不念別字、不打磕巴上。美國這些主播們,才是真正的新聞節目的主持人。而從播音員到主持人的轉變,正是打沃爾特·克朗凱特開始。


  對於92歲的電視主持人沃爾特·克朗凱特去世的消息,美國不少民眾的反應是吃了一驚:“他剛剛去世啊?我還以為……”
  也難怪,克朗凱特這個名字睽違已久,早在28年前他就從電視新聞節目上消失,連同他那句數十年如一日的結束語“事情就是如此”(And that's the way it is)。


沃爾特·克朗凱特

在巔峰時期激流勇退

  克朗凱特最後一次在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報晚間新聞,是1981年3月6日。
  當時,他的節目每天都吸引約1800萬個家庭觀看。此前六個星期,克朗凱特的生涯達到頂峰——榮獲了美國平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這位未滿65歲的電視皇帝居然毫不戀棧,本身就是個重大新聞,吸引了3600萬戶觀看。觀眾們不願相信,這個每天定時出現在客廳的熒屏上、用奧巴馬總統的話來說“成了家庭一員”的克朗凱特,真的從他們的生活中告辭。《新共和》雜誌一篇評論說,這簡直“像把喬治·華盛頓的頭像從一美元的鈔票上撤下來”。
  1916年11月4日,克朗凱特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約瑟夫市,後來因為父親在德州大學牙醫學院任職,全家搬到休斯頓。當他還在上中學時,讀到了一個外國記者探險的故事,便立志當記者。在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念書時,克朗凱特就一隻腳踏進了新聞界:被聘任為《休斯頓郵報》兼職校園記者、一家廣播電台的體育節目主持人,兩年後他索性退了學。
  此後,克朗凱特在美國西部的地方新聞媒體轉悠了幾年,積累經驗和名氣。他被合眾國際社聘用後,1942年被派往倫敦任隨軍記者,挖到了自己的新聞“富礦”:諾曼底登陸、“凸出部戰役”突圍、紐倫堡審判……1946到1948年,他擔任了合眾國際社駐莫斯科首席記者,和蘇聯人一樣經歷了飢餓,在冷戰的第一線,目睹了整個地球從反法西斯戰爭轉向東西兩個集團的對峙。

把“播音員”變成“主持人”

  克朗凱特平生最英明的一次選擇,是1950年離開報紙、通訊社,轉行到CBS,進入電視這個當時的“朝陽媒體”:隨着電視成為大多數美國人時事信息的主要渠道,他也推開了自己的黃金歲月的門扉。
  最初他主持一檔普及歷史知識的專題節目“你就在那兒”。這個節目每次報道一個重大事件,帶領觀眾前往凱撒之死、購買路易斯安那、聖女貞德走向火刑柱、伽利略審判等等歷史現場。
  當時CBS高管們認為電視新聞帶不來大把廣告,並沒把電視產業的重點放在新聞上。然而早在1952年,克朗凱特就預測電視有一天會主宰美國政治。1962年,CBS動員克朗凱特擔任晚間新聞主持人,克朗凱特就此提出要求,強調這是檔新聞節目而不是娛樂節目,所以,他不僅要當主持人,而且還要當主編。
  那時,美國三大電視網的晚間新聞都只有15分鐘,這麼短的時間,頂多只能概述一天時事要聞。1963年9月2日,克朗凱特用對肯尼迪總統的重頭採訪,第一次將CBS晚間新聞延長到半小時,翻開了電視新聞新的一頁。CBS的競爭對手,NBC(國家廣播公司)和ABC(美國廣播公司)隨後跟進,將新聞節目延長為半小時。
  克朗凱特並不是電視新聞主播的開山元老,卻是名氣最大的一位,他實現了“播音員”(broadcaster)向“主持人”(anchorman)角色的轉變——CBS發明“anchorman”一詞,“anchor”既有接力賽最後一棒之意,也指泊船用的錨。克朗凱特主持的CBS晚間新聞,在收視率上由排在NBC王牌“亨特利-布林克利報道”節目之後的老二,最終躍居業界“大哥大”,一直稱霸到他退休。更重要的是,他以自己的實踐,樹立了新聞主播的職業規範,以致於這個職位與他合而為一,在瑞典,主持人就被稱為“Kronkiters”,在荷蘭則被叫作“Cronkiters”,都源於他的名字。
  要歷數克朗凱特那近20年播報的新聞,等於歷數美國和世界大事記和名人錄:越南戰爭、赫魯曉夫訪美、美蘇導彈危機、肯尼迪遇刺、黑人暴動、馬丁·路德·金遇刺、水門醜聞、伊朗人質危機、太空競爭和登月成功……
  那時的美國在幾乎所有議題上都陷於四分五裂,觀眾最樂意傾聽的,卻是電視上這位滿腹經綸的“沃爾特叔叔”指點江山。他在鏡頭中叼着煙管,有時穿着拖鞋,語調輕鬆,卻蘊含着不容置疑的權威。

他樹立了“黃金標準”

  1963年11月22日,CBS電視突然卡斷了正在播出的肥皂劇《世界在轉變》——克朗凱特第一個報道了肯尼迪總統在達拉斯遇刺。
  整個美國幾乎停擺,民眾只盯着電視屏幕。整整三天,三大新聞網沒有報道其它任何消息,沒有插播任何商業廣告,只有關於總統從遇刺到下葬的一切。
  克朗凱特的主播風格一貫是冷靜從容,遠遠避開煽情,也從不故作驚人之語。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次他控制不住感情。這次報導,他一連六七個小時堅守在主播台上。只是在念出“肯尼迪總統於下午一點死亡……”之後停頓了片刻,摘下黑框眼鏡,擦拭一下眼角,抑制住嗚咽,又繼續用平穩的語調報道宣誓為總統的約翰遜的行蹤。這個鏡頭長久地銘刻在觀眾的腦海里。從此他們便無條件信任他,接受他報出的任何消息,無論是好是壞。
  克朗凱特獲得無數獎盃獎狀,事過多年後都無人提起,唯獨一項榮譽是任何關於他的新聞必然要提的,就是他被稱為“美國最可信任的人”(The Most Trusted Man in America)。1972年一次民意測驗,克朗凱特在“美國最受信任的公眾人物”中排名第一,排在總統與副總統之前;1974年,他又當選為“最可信的電視新聞主持人”。1980年,一項針對家庭主婦的調查顯示,在最值得信賴的公眾人物中,克朗凱特獨占鰲頭,獲得40%選票,第二位的教皇得票為26%。
  “百尺高台,始於累土。”克朗凱特獨家擁有的高公信力指數,是在幾十年中由認真、客觀地播報一條又一條新聞而積累起來的。
  克朗凱特說過,“一個好記者只有一件事要做——說出真相。”從他讀高中時為校報當體育編輯起,他就發現在記者與讀者之間存在一種嚴肅的契約,萌發了新聞人必須做到“準確和誠實”這一信念。為了電視屏幕上的半小時,他要從早到晚地忙上一天,給消息來源打電話,督促下屬查證,與編輯一起商量報道角度……有時坐上主播台即將開播了,他還向編輯提出質疑,催着核實某個人名或數據。
  另一個讓他失態的時刻,是1969年7月20日報道人類登月。克朗凱特一貫對太空探險心馳神往,他妻子曾回憶道:“他在晚上一直盯着星空,嘮叨‘我必須到那兒’。”他追蹤報道冷戰背景下的人類各項太空進展。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使他面對攝像機不像一個老練的主播,而像個狂喜的孩子,搓着雙手不停地驚呼:“人類登上月球了!……哦,天哪!……他們坐在月亮上!……我的上帝!”
  接下來30小時裡,他做了27小時節目,使他獲得“老鐵褲(old ironpant)”的綽號。後來他獲得一塊月球岩石,是太空總署以外唯一得到這份珍貴禮物的人。
  他漫長主播生涯中自己最得意的事,當屬促成才上任4個月的埃及總統薩達特訪問以色列。那時,中東仍像火藥桶般一觸即發。克朗凱特在八十大壽前出版的自傳“A Reporter's Life”(有中文版《記者生涯》)中,回憶在尼羅河畔專訪薩達特的重要一刻:“那天下午很熱,但採訪不溫不火。薩達特單調地陳述着他的願望和為埃及未來設計的各項計劃,而我掙扎着使自己保持清醒。突然,他讓我為之一震:我確信聽到他說他準備前往以色列首都。是的,他向我確認……”這是一個破天荒的信息。克朗凱特立即開通開羅和以色列之間的聯繫,並與薩達特同機前往,參加他與以色列總理貝京的歷史性會晤,最終導致以、埃相互承認。
  “披頭士”之所以能走紅全球,克朗凱特也有一分功勞:1963年12月10日,是他第一個在美國電視上介紹了這個英國演唱組。
  克朗凱特成為“美國最可信任的人”,不是因為他目擊甚至播報了重大事件,這些事件,畢竟同代媒體人都同樣經歷了;而在於他秉持媒體人“公正、客觀、準確”的操守。他在回答CNN主持人拉瑞·金的問題時,就很明確地說過,“我們所有人都有偏見,但我們同樣明白,做報道時要摒棄偏見”。美國公共廣播公司在為克朗凱特所做的專題片中說:“在那些憤怒和分歧的歲月里,美國人堅信,克朗凱特絕不會欺騙他們”,他盡其所能講出了真相。
  正如多年任克朗凱特製作人的堂·修伊特所說,他為新聞人樹立了“黃金標準”。這個標準使後起的丹·拉瑟、湯姆·布魯考、拉瑞·金等等大牌主播,終其一生都不敢自誇企及。

天變,道亦不變

  克朗凱特從1964到1967年,一直批評白宮的越南政策。1968年,克朗凱特為獲得第一手消息去了東南亞。回來後他播報說:“美國領導人的樂觀主義屢屢令我們失望,對於他們在烏雲中發現的銀光,我們再也不會相信,現在可以更肯定的是,越南的血戰將以僵局告終。”
  時任約翰遜總統的助手比爾·莫耶回憶,約翰遜看完節目後,關掉電視機,沮喪地說,“如果我失去克朗凱特,我就失去了美國的多數。”(If I've lost Cronkite, I've lost middle America)人們相信,克朗凱特這檔節目最早宣告了約翰遜越戰決策的失敗,成為美國輿論的轉折點,促使約翰遜加快了從越南撤軍的決定。克朗凱特曾說:這是他說出的最大真相,“我所做的反越戰報道,加速結束了這場戰爭——這是我最為自豪的事情。”
  1972年10月,“水門事件”爆出,克朗凱特打破每條新聞不超過2分鐘的常規,用14分鐘報道這一最終牽扯總統的醜聞;接下來4天,他每天對這一新聞的報道也長達8分鐘,使得成千上萬美國電視觀眾充分了解來龍去脈。
  克朗凱特在自傳中回憶,在水門事件中,除了尼克松的副手向CBS老闆威廉·佩雷施壓,使第二天的報道被迫剪短“這一瑕疵”之外,“我可以說,CBS的管理人員從來沒有給晚間新聞節目任何壓力,以迎合政治或者商業的需要。”
  可見,克朗凱特堅持講出真相,是很了不起,但也並不需要超人的勇氣。他所處的環境並沒有嚴酷到說真話可能丟飯碗甚至掉腦袋的危險——不是連總統也只能去設法理解、適應克朗凱特的看法麼?
  時代不同了。不僅電視成為明日黃花,更重要的是,精英掌控媒體的局面,正受到民眾大批參與、通過博客、手機、Facebook、Twitter自行發布信息的新浪潮衝擊。CBS現任總裁西恩·麥克曼斯對記者說,年輕一代的美國人,已經很難了解克朗凱特曾經在電視界和全美國所擁有的巨大影響力;《華盛頓郵報》主筆霍華德·庫爾茨也說,今天的美國人再也不會像當年信任克朗凱特那樣去信任記者。
  然而克朗凱特追求真相的精神並沒有過時。當有人問他對海量信息和新聞權威被弱化怎麼看,他言簡意賅地說:“沒有對真相的追求,再多的信息也只能是沒有光亮的隧道。”
  克朗凱特與堪薩斯一家雜誌婦女版當編輯的麥斯威爾於1940年3月30日成婚,一起走過了65個春秋,她已經在2005年逝世。他們育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退休之後的克朗凱特打網球,駕帆船,而最有激情的還是對公共事務發表看法。九旬老人撰寫專欄,批評小布什深陷伊拉克戰爭,批評反毒品策略,呼籲全世界支持京都協定,以應對全球變暖……
  時代潮起潮落,媒體推陳出新,但是這樣的標杆穿過了歲月的風沙,“在一個動盪世界裡發出堅定的聲音”(奧巴馬語)。
  (寫於2009年)


  相關文章:

  報稅死線的掙扎:山姆大叔“萬稅”(上)

  不敢逃稅敢避稅:山姆大叔“萬稅”(下)

  美國兩黨的減稅之爭為何不可開交

  “風水”輪流轉,如今到洋家

  九級地震若在身邊爆發——美國佬救災記

  人到九旬,可以做出什麼貢獻?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老東北人回憶蘇聯紅軍在東北的陰謀與暴
2010: 外蒙古正式獨立出去的確切時間表/毛澤
2009: 盧武鉉的死, 再次證明資本主義的民主
2009: 胡適的“五鬼鬧中華”中的一鬼指的就是
2008: 汶川地震:禍起龍門山斷裂帶
2008: 眾志成城,堯舜禹湯,奧巴馬及其他
2006: 北京申奧“一票之謎”:台灣代表曾為北
2006: 評毛之功過-還原一個真實的毛澤東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