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目驚心--受福特基金會培養資助的中國高官、智囊
蔡子尤(民聲網 www.mshw.org)
首發地址:http://www.mshw.org/theory/eco/2011-10-31/5777.html
根據完全公開的媒體報道,有兩個及其明顯的事實:
1、福特基金會培養和資助的中國主流經濟學家及政治法律學家,幾乎全部為親美的極右翼學者。
2、中國親美的極右翼學者幾乎全部被福特基金會、索羅斯基金會等機構資助過,或者和這些基金會關係密切。
根據媒體報道,受福特基金會培養和資助的中國主流經濟學家有:高尚全、吳敬璉、茅于軾、吳敬璉、張維迎、鄒至莊、董輔礽、楊小凱、許小年、胡祖六、王岐山、海聞、周其仁、周小川、易綱、樓繼偉、榮敬本、厲以寧、林毅夫、樊綱、胡鞍鋼、吳曉波、張軍、趙人偉、劉小玄、哈繼銘等,與福特基金會關係密切的還有社科院副院長李揚、陳佳貴等人,這些幾乎就是活躍在經濟領域的新自由主義骨幹全部名單。.
根據媒體報道,受福特基金會培養和資助的中國政法系學者有:江平、賀衛方、蔡定劍、于建嶸及大批法官等,這些幾乎就是活躍在政法領域的西化派、反共派骨幹。除此之外,福特基金會還在新聞、教育、藝術、環保等領域廣泛活動,培養資助反共勢力。
一個中情局操縱下的基金會,用了幾億美元,就培養了這麼一大批反共的知識分子精英,這些人後來幾乎全部是政府高官、政府智囊及媒體寵兒,美中情局完全主導了中國改革開放。
受福特基金會等美國基金會資助,且擁護毛澤東、擁護社會主義的學者,微乎其微。
具體報道見下文。
一、福特基金會與中情局關係早已曝光且早已聲名狼藉
摘自《美國慈善組織》(加)馬耀邦著 林賢劍譯、林小芳校
在題為《誰承擔後果——美國中央情報局與文化冷戰》的著作中,美國作家弗朗西斯•斯托納•桑德斯(Frances Stoner Saunders)揭露,為了發動文化冷戰,美國中情局向各類美國慈善機構投入巨款。根據美國國會的評估,在享有盛譽的美國基金會所提供的700項補助中,有50%來自中情局。中情局與美國著名基金會的合作使其能夠掩飾顛覆性的活動。為了實現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中情局以慈善機構作為掩護,在東道國的大學、工會、青年社團和出版社等組織發起大量的文化活動。1
顯而易見,福特基金會就是被用來實現這一目的的一家享有盛譽的美國基金會。美國學者詹姆斯·彼得拉斯(James Petras)認為,福特基金會與中情局的合作是“一種深思熟慮的、有意識的共同努力,旨在加強美帝國的文化霸權,削弱左翼的政治和文化影響。”1
福特基金會成立於1936年,創始人為美國汽車行業的一位傳奇人物——亨利·福特(Henry Ford),其宗旨是促進社會正義。然而,二戰後,該基金會與中情局在文化領域開始了積極合作。在與蘇聯進行冷戰對抗期間,它欣然充當馬前卒的角色。理查德·比塞爾(Richard Bissell)在1952年被任命為福特基金會主席,他經常與中情局局長艾倫·杜勒斯(Allen Dulles)討論當時的重大問題。實際上,福特基金會被視為“冷戰思潮的先鋒”2,一位學者作了如下論斷:“有時,福特基金會看起來似乎僅僅是美國政府在國際文化宣傳領域的一種延續,它在歐洲有着從事秘密活動的記錄,它還與馬歇爾計劃和中情局官員在特定項目上有着密切合作。”1
比塞爾先生與艾倫·杜勒斯先生關係如此之親密,以至於他在福特基金會呆了兩年後,就離職成為杜勒斯先生在中情局的一位特別助理。比塞爾先生的繼任者是約翰·麥克洛伊(John J McCloy)先生,他曾任美國戰爭部副部長,駐德國高級專員和代表洛克菲勒集團利益的一位華爾街律師。麥克洛伊先生進一步加強了福特基金會與中情局的關係。結果,福特基金會成為中情局的便利工具,中情局以之向目標組織發放基金和動員其他人反對共產主義勢力或左翼集團。正是藉助福特基金會和打着慈善的幌子,許多文化機構、非政府組織和個人獲得財政支持。而且,中情局間諜利用福特基金會員工身份的掩飾,在國外從事秘密活動。1
與中情局的關係曝光後,福特基金會的經營風格稍有變化,但其實現美國文化統治的目標保持不變。它公開與美國國際開發署等美國政府機構進行合作,支持反左翼的人權組織。這些組織對批評他國侵犯人權的行為沒有絲毫猶豫,但對美國和以色列的人權紀錄視而不見。福特基金會資助的機構“不參與反全球化和反新自由主義的群眾運動,他們將福特基金會視為一個合法的、慷慨的非政府組織。”1本質上,在後冷戰時代,為了實現美國的文化統治,福特基金會以慈善理念作為幌子,扮演着相同的合作角色。
儘管福特基金會的運營經歷如此聲名狼藉,中國還是允許它在本國境內開展活動,這令人非常吃驚。人們也許會問,哪一個獨立國家會允許中情局附屬機構從事旨在完成“和平演變”的秘密活動。“和平演變”是杜勒斯所宣稱的美國對華政策目標。儘管中國具有疑慮,在中國宣布“門戶開放政策”之後,福特基金會還是在1988年與中國建立了關係。這是第一家在中國建立辦事處的國際組織。此前,福特基金會在美國的大學贊助中國研究計劃。在中國,它最初與中國的大學共同致力於發展經濟學院和法學院。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形成密切的關係。其主要關注的領域是經濟、法律改革、教育、文化,更重要的是治理方式、公共政策和國際關係。它資助非政府組織、研究中心和智囊團。福特基金會以1200萬美元的年度預算,實施了一系列大規模的計劃,這些計劃甚至在政策領域對中國都產生了一種決定性的影響。它還在美國為中國學生創辦研究生協會。3
除了福特基金會之外,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是另一家傳播美國政治理念的著名美國慈善機構。卡耐基基金會是最富有的基金會之一,美國冷戰鬥士約翰·福斯特·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曾於1946至1952年擔任該基金會主席。杜勒斯是“大規模報復”理論的提出人,曾任美國國務卿。卡耐基基金會為美國外交政策智庫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的建立提供了最多的資助。蘇聯解體後,卡耐基基金會在莫斯科設立了辦事處。它通過俄羅斯主管私有化的副總理葉戈爾•蓋達爾(Yegor Gaidar),向俄總統鮑里斯·葉利欽提出建議。結果,卡耐基基金會獲得了中情局“特洛伊木馬”的綽號。由於私有化,俄羅斯這個曾經驕傲自大的工業化國家,迅速淪落為一個破產的第三世界國家,無力支付工人工資,需要依靠外資才得以生存,因為其中央銀行被取消了製造貨幣的權力。俄羅斯政府的徵稅權也受到大幅度的削弱,其社會事業被放棄。
卡耐基基金會與美國政府的關係密切,其兩任主席分別曾任美國國務院情報局局長和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球事務主任。該機構也試圖在中國建立一個類似於其在俄羅斯的附屬機構,向中國提出私有化計劃。它與北京黨校和上海社會科學院的關係密切。4
卡耐基基金會坦率地宣稱,其在中國的目標之一就是,建立一個以中國為基地的世界級政策研究中心。從而,到2005年底,它與中國改革論壇簽訂一項協議,計劃共同研究全球化對外交政策制定的影響。這便於收集中國國內的觀點和信息,使華盛頓的決策者易於掌握它們。與中國的其它合作研究包括新疆的種族研究、能源、防擴散、氣候變化和貿易政策,這些課題都是美國決策者非常感興趣的。該基金會還與中國國際戰略基金會合作,加強對中美危機管理,特別是台灣問題的研究。在卡耐基基金會看來,該研究項目在管理台灣危機上“正在形成有價值的見解和建議”,卡耐基基金會將向下一屆新政府呈上政策建議。5
卡耐基基金會與美國政府具有廣泛聯繫,尤其是在安全和情報領域。最令人吃驚的是,作為這樣一個外國機構,卡耐基基金會已經涉足位於北京的權力中心——中南海。它已經與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計劃委員會進行合作研究,介入了中國國內議事日程,如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環境政策、地方政府和有關社會緊張程度的信息。它甚至獲得了關於“中國政治制度凝聚力”的信息。5
注釋:
1.Petras, James: “The Ford Foundation and CIA”, December 15, 2001.
2.Voltairenet.org: “Ford Foundation, A Philanthropic façade for CIA”.
3.Chinadevelopmentbrief.com: “The Ford Foundation”.
4.Carnegieendown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Beijing”.
5.Carnegieendowment.org: “Beijing”.
二、福特基金會--中情局“安靜的管道”
摘自《中央情報局是幹什麼吃的?》《讀書》2002年第二期
作者:王紹光
中央情報局到底在忙些什麼呢?眾所周知,它的拿手好戲之一是推翻民選政府、扶持軍人政權:希臘的新法西斯 (1949年)、伊朗的極右王朝 (1953年)、瓜地馬拉的殺人政府 (1954年)、黎巴嫩的長槍黨 (1959年)、印度尼西亞的蘇哈托軍人政權 (1965年)、智利的皮諾切軍人政權 (1971年)、南非的種族隔離政權 (最近有材料揭露,正是中央情報局將曼德拉交給南非警察當局拘禁)……身後都有中央情報局的影子。……
Frances Stonor Saunders 對此也許比誰都清楚,因為她經過數年研究剛剛出版了一本長達五百頁的新書 《文化冷戰:中央情報局與文學藝術》[The Cultural Cold War: The CIA and the World of Arts and Letters (New York: The New Press, 2000)]。任何人看完此書大概都會得出一個結論:中央情報局實際上就是美國的隱性“宣傳部”。
……
上面提到中央情報局搞宣傳的經費充裕,那麼到底充裕到什麼程度呢?一位它的工作人員是這樣形容的,“我們根本就化不完,要多少有多少,而且沒有人來查帳,真是不可思議”。可以這麼說,中央情報局最厲害的武器就是它取之不盡的銀行存款。
當然,中央情報局不會傻到公開拿錢出來贊助其重點宣傳對象,一切資金運作都是秘密的。它有時會找一些個人、公司或其它機構,請他們將錢以自己的名義捐給中央情報局的贊助對象,或中央情報局設立的幌子基金會。這些機構和個人在中央情報局的術語中叫做“安靜的管道”(quiet channels)。
中央情報局設立的幌子基金會很多,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法弗德基金會”(Farfield Foundation);中國學者熟悉的“亞洲基金會”(Asia Foundation) 當時也屬於這一類。但幌子基金會也有缺點,它們很難做得太大,否則會太引人注目。最好的方式是通過民間大基金會洗錢。基金會不象公司必須對股東定期交代帳目,隱蔽性較高。願意為中央情報局效勞的民間基金會還真不少,有些甚至找上門去為中央情報局服務。“凱普倫基金會” (Kaplan Foundation) 便是一個例子。但在冷戰期間真正幫了中央情報局大忙的是諸如“福特基金會” (Ford Foundation),“洛克菲勒基金會” (Rockefeller Foundation), “卡內基基金會” (Carnegie Foundation) 這樣的大牌基金會。中央情報局往往將經費撥到這些基金會的帳上,然後這些基金會再以自己的名義把錢“捐助”給中央情報局指定的對象。據透露,在1963-66年間,美國164家基金會共撥發700筆一萬美金以上的款項 (當時這是很大的數目),其中至少108筆完全或部分來自中央情報局。在這些基金會所有對國際活動的贊助中,有將近一半來自中央情報局。
三:伊朗將60多個西方國際組織列入黑名單,包括索羅斯基金會、福特基金會
http://news.qq.com/a/20100106/001576.htm
2010年01月06日 新華網
據英國《泰晤士報》1月6日報道,伊朗當局昨天宣布,禁止與60多個譴責伊朗當局的西方國際組織有聯繫,並列出一張黑名單。
這份名單包括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之聲(VOA)和其他有波斯語業務的國外傳媒機構,禁止他們的節目在伊朗境內採訪或播放。還包括一些智囊團、學術機構和其他來自歐美的非政府組織,具體的有耶魯大學、索羅斯基金會、福特基金會、美國右翼企業研究所、美國著名智庫之一的布魯金斯學會、非政府組織人權觀察、美國國際發展署和一些與伊朗的大學和民間機構有聯繫、並被認為對伊朗不友善的西方國家機構或國際組織。
伊朗情報部表示:“伊朗個人或組織與這份黑名單上的組織的任何聯繫都是非法和被禁止的,市民應注意防範敵人的陰謀和陷阱。”據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伊朗分析家表示,此舉這將極大地削弱伊朗與西方國家之間僅存的通訊渠道;有人表示,伊朗當局偏執地相信這些組織是西方情報機構的傀儡,有意詆毀伊朗,破壞伊朗政權。
而英國方面有四家機構被列入名單內,分別是英國廣播公司、英國外交和聯邦事務部“威爾頓公園”、梅納斯協會、英國民主研究中心。伊朗當局曾多次指責英國廣播公司,並驅逐其駐伊朗記者,並時常干擾該媒體的電視衛星信號。(國際在線 王楠)
四、福特基金會培養資助中國主流經濟學家的情況
1、索羅斯及福特基金會資助高尚全、茅于軾、吳敬璉
http://news.163.com/special/reviews/soros.html
索羅斯當時計劃仿照在匈牙利搞基金會的模式,每年出資不少於100萬美元,資助中國改革和開放的研究活動。
資助青年學者出國考察,探索經濟改革路徑
1986年10月,中國改革開放基金會正式成立,首個重要項目就是資助一批經濟學家到匈牙利布達佩斯的馬克思經濟大學進行研究。曾擔任吳敬璉助手的柳紅在《八十年代:中國經濟學人的光榮與夢想》詳細描述了這次“歷史性的匈南考察”。1986年5月中旬,時任國家體改委副主任高尚全帶領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考察團赴匈牙利和南斯拉夫,考察團的主力軍是青年。中匈兩國經濟學家就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和實現途徑等問題充分交流。考察團回國後寫了10份報告,當時的國務院領導人非常重視並聽取了匯報。
如今翻閱這批赴海外“取經”的經濟學家名單不難發現,那些個普通的名字若干年後幾乎成了中國經濟領域的“豪華陣容。”馬凱成為了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高尚全成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
1988年,基金會每年接到的申請案增加到2000件以上,當年獲准補助的個案有209件。其中包括贊助國內專家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進修,補助重點放在經濟學和社會學科。前《光明日報》著名記者戴晴也獲得贊助,就興建三峽大壩造成的生態和社會影響進行深入調查。事後,戴晴撰寫了著名的《長江長江》一書。
兩年多共計贊助300項目,總贊助額250萬美元
據不完全統計,基金會在1986年10月到1989年5月兩年多時間裡,共計贊助了中國將近300多個項目,總贊助額250萬美元。資金主要用於派遣赴美學者以及接待美國來華人員、進口美國和西方社會科學書刊、建立討論性質的沙龍,以及資助體改所以及其他文化事業。1989年,索羅斯基金會退出中國。
開放社會基金會聯合福特基金會共同資助了致力於客觀和真實地分析報道中外NGO動態和發展的《中國發展簡報》,並贊助了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民間智庫——天則經濟研究所。
福特資助茅于軾與天則
http://news.163.com/09/0321/06/54TLCREG000120GR.html
1986年,茅于軾作為福特基金會資助的學者,在哈佛大學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訪問研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常委兼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吳敬璉
http://news.sina.com.cn/o/2010-03-10/170817196697s.shtml
1982年年底,趙人偉去了英國牛津大學,1983年的1月,吳敬璉得到福特基金會的資助,前往新古典經濟學的重鎮——美國耶魯大學。
茅于軾炮轟18億畝耕地紅線 稱直接致房價大漲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作者:殷玉生 2008年12月25日
http://house.focus.cn/news/2008-12-25/595163.html
由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主持的 “糧食安全與耕地保護”課題學術成果發布會昨日在北京舉行。
茅于軾與福特基金會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1001/123140.html
並不需要特別的留意,你就會發現茅于軾身邊有一些人,他們有這麼一些共同點:他們大名鼎鼎,幾乎每個人都興奮地背着一長串的頭銜,其實並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成就,一忽兒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奇談怪論,一忽兒又是匪夷所思的研究成果。
其實他們還有另外一個不為大眾所知的共同點——接受過美國福特基金會的各種資助。凡事總有開頭,他們的開頭是這樣的:
茅于軾:1986年福特基金會資助,哈佛大學訪問學者
吳敬璉:1983年福特基金會資助,美國耶魯大學訪問學者
張維迎:1987年福特基金會資助,英國牛津大學進修
並不是接受福特基金會資助的就是漢奸,就像不接受其資助仍然可以成為漢奸一樣(這並不是指任志強,雖然他為茅于軾等人的某些活動提供了不少資金支持),但我們需要了解福特基金會的一點底細。
美國福特基金會成立於1936年,但真正發揮作用是在1953年改組之後。二戰後,美國政府為了做自由世界的領袖,認為必須研究和了解蘇聯。通過美國國會的立法和參眾兩院的推動,美國政府正式由中央情報局和聯邦調查局與福特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卡內基基金會聯手,大批撥款,提供贊助,在各大名校建立區域研究的機構。在1953—1966年十幾年的時段里,福特基金會即給了美國三十四所著名的研究大學兩億七千萬美元(相當於現在的二十多億美元),進行所謂的區域研究。1966年中情局的一份研究報告強調,“貨真價實”的基金會,如福特、洛克菲勒和卡內基基金會等“是最好的,也是最不易被懷疑的資助掩護機構”。福特基金會的董事、官員大多與中情局關係密切,有些就是特工人員。麥克洛伊擔任該會董事長時,曾為數十名中情局特工提供掩護身份,並設立一個管理部門,專門處理與中情局的關係。
桑德斯(Frances Stonor Saunders)經過數年研究出版了一本長達五百頁的新書 《文化冷戰:中央情報局與文學藝術》(也譯為<誰承擔費用——中央情報局與文化冷戰>)寫得更清楚:真正幫了中央情報局大忙的是諸如“福特基金會” (Ford Foundation),“洛克菲勒基金會” (Rockefeller Foundation), “卡內基基金會” (Carnegie Foundation) 這樣的大牌基金會。中央情報局往往將經費撥到這些基金會的帳上,然後這些基金會再以自己的名義把錢“捐助”給中央情報局指定的對象。
茅于軾踏上賊船之初,或許出於安全的考慮,也因為國內當時的環境不容,還是比較小心的,最起碼沒有公開跳出來。如今自知行將就木,苟延殘喘之際,想起主子的交代還沒有完成,正如那個同樣受美國中央情報局資助的喇嘛一樣,急惶惶扶着着棺材站起來,可惜已經端不得槍,上不去馬,能做的只有聲嘶力竭地叫喊。就讓我們看看他喊了些什麼:(見茅于軾《八十回望》)
歡迎殖民論:“是領土完整重要,還是百姓的生命財產重要?我認為當然是百姓的生命財產更重要。領土不完整,少了一塊,於我何干呢?當然如果那塊土地上有我們的同胞,這塊土地被別人拿去後這些同胞要做亡國奴,那麼我們有義務保衛國土。如果那是一塊連人都沒有的荒島,爭這塊領土就毫無意義。或者這塊土地上的百姓歸屬別人管理之後,生活反而提高了,自由反而擴大了,那麼這種領土主權的轉移,不但不必反對,還值得歡迎。”
——喊着喊着就語無倫次了,一會兒要保衛有同胞的國土,一會兒又歡迎殖民了。別的漢奸們只顧跟着起鬨,也不幫他兜着點。
放棄釣魚島論:“釣魚島的爭奪更是一個例子。那是一個無人居住的小島。中國和日本爭奪得很厲害。在我看來,雙方都不值得為此傷感情。把爭奪釣魚島的力氣用在國內對百姓真正有益的地方豈不更好.幫助沒錢看病的人能看上病,沒錢上學的孩子能上學,是不是更有價值.也許有人認為,釣魚島雖然現在沒有人,也可能將來附近有石油等資源,為什麼不值得爭奪?但是我感覺大家為釣魚島動感情,並不是出於資源的考慮,還是出於主權的考慮.如果是為了資源,根本用不着鬥爭,坐下來談判,讓政治家退出,請專家擬定開發方案,討論雙方利益分配,得出雙贏的結果,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道路。也可以拿它競價拍賣,出錢多的一方獲得開採權.所出的錢成為放棄一方的補償。”
——茅于軾此論,估計能氣得他父親和伯父坐起來。他這話看起來是同時對中日說的,貌似不偏不倚,實際上是配合他的日本主子的,那邊已經把釣魚島圍得鐵桶似的,這邊喊別爭了別爭了,自然是喊給國人聽的。
汪精衛救世主論:“從人民的角度看漢奸和從國家的角度看很可能是不同的,有時候可能是絕然相反的.賣國求榮的漢奸當然不恥於人類.但是也可能有一些漢奸並不是為了自己升官發財,而是為了減輕人民的痛苦,作為抵擋日本人對中國人的欺壓的緩衝器.這樣的漢奸非但沒有錯,而且是真正的英雄.他自己下地獄,為的是減輕老百姓的痛苦.反過來看,有些英雄拿幾十萬人民的性命做抵押,堅決不投降.只是為了報效皇帝老子.從人民利益的立場看這些人不值得效法.用這樣的眼光看問題,幾千年的歷史就要改寫。”
——既為汪精衛翻案,又把貶岳飛一番。茅于軾急了眼,居然要改寫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了。
茅于軾雖然說起話來倒三不着兩的,可他心裡跟明鏡似的,要改寫中國歷史,首先要從年輕人入手。
他趁着到處演講的機會,詛咒憤青們抵制日貨“愚蠢”,而他不抵制日貨的理由,就是“因為我們買日貨,對自己也有好處,沒有好處的事情我們是不會做的。不買了,就沒有好處了。用損害自己的辦法損害別人,何苦呢?”看來茅于軾不知要改寫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還要改寫世界史了。
為了顛覆青年們的價值觀,茅于軾誘導他們把人生的目標設定為“享受人生”。“一個人到底偉大不偉大,取決標準在於看是自己享受的同時,能帶給別人也享受,還是破壞別人的享受。”前幾天又看了一集《我的兄弟叫順溜》,順溜為了完成狙擊日本將軍的任務,眼看着日本鬼子糟蹋了自己的親姐姐,殺害了自己的姐夫。茅于軾一定是不屑看這些東西的,因為按照他的理論,假如日本人騎在他姐姐的身上,日本人享受,如果他姐姐也享受,他就不能去破壞別人的享受的;如果他姐姐痛苦掙扎,他一定會像汪精衛一樣,“作為抵擋日本人對中國人的欺壓的緩衝器”,勸道:“太君且慢,我來鋪上塊墊子”。無恥的漢奸!
18億畝紅線錯誤論:關於糧食安全問題,看到最近有官員接受採訪,倒是斬釘截鐵宣布堅持十八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然而對於茅于軾所唱的反調,該官員只是認為屬於“學者認識不足”,居然還親自跟茅于軾討論此事。這就值得我們警惕了,相對於漢奸們的包藏禍心來說,官老爺們的麻痹大意可能危害更大。
糧食安全是不是個問題,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如果茅于軾到齊國故地山東淄博去,街頭上隨便找個小學生請教兩千多年前管仲在糧食問題上如何“三策興齊”的,孩子們會準確地告訴他關於服帛降魯梁、買鹿治楚、買狐皮降代的故事,齊國不費一槍一彈,收降魯、梁、代三國,而楚人降齊者十之有四。美國人可能不知道管仲,但他們在控制中國大豆的原料、生產和加工市場上的做法,跟管仲如出一轍,現在玉米、蔬菜都出現了類似的跡象。郎咸平教授已經分析得很透徹。
基辛格有句名言世人皆知——你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國家;你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全人類。連美國人布朗都早在1994年就寫出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報告,可茅于軾還是咬牙堅持“糧食安全不是問題”——“我問了很多英國朋友、美國朋友,包括日本人,我說你們國家的糧食安全靠什麼保障?你們是不是有一條什麼紅線?他們都沒有的。”美國對糧食生產採取巨額財政補貼,這比任何紅線都要厲害。日本人即使把每一寸土地都用上也只有40%的自給率,他們不是沒有紅線,而是把紅線劃到了國外,在巴西、非洲和中亞瘋狂囤積了超過國內面積3倍的農田。
然而這就是茅于軾的邏輯——他問美國人有紅線嗎?沒有!再問日本人有紅線嗎?也沒有!美國日本都沒有,中國還有什麼必要有?由此我們知道天則研究所所謂的一年的專題研究是怎麼做的。
2、《瞭望》:福特基金會讓人震撼
http://news.sohu.com/20090126/n261954720.shtml
2008年3月20日,北京長安街東方君悅大酒店,美國福特基金會北京辦事處舉辦了盛大的招待會,歡送已經在中國工作9年、即將離開中國的首席代表華安德(AndrewWatson)。有媒體在報道中對此評價說,“在中國社會科學領域和公益界求‘錢’若渴的時代,這是他連續9年連任三屆‘首席代表’的必然結果。”
一位參加了這次活動的國內某知名政策研究所負責人在採訪中向《瞭望》新聞周刊回憶說,整個招待會大概邀請了4 00多人,其中絕大部分人都是來自於中國各重要部門,也有科研、教學和政策諮詢部門的知名專家學者,同時他們過去也都接受過福特基金會各種形式的資助。“參加者人數如此之多、層次如此之高、學科範圍如此之廣,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讓這位經常參加高規格會議的人士震撼的是,據說,福特基金會自1988年在華活動以來20年,花費了大概 4億美元,“也就是說,僅用4億美元就獲得了對中國學術界如此規模的影響力。”在他看來,中國現在每年在貿易上有數千億美元的順差,但在學術和政策影響方面則存在着巨大的逆差,“對此我們得好好算算賬,這對整個中國未來的發展,包括智庫的觀點、影響力,都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太重視看得見、有形的、物質的東西了。”
3、王岐山:我曾經申請福特基金會的資金
http://wenku.baidu.com/view/44f8655c3b3567ec102d8ab6.html
王岐山:“蓋特納財長 1981 年騎着自行車在北京學習,也包括他的令尊大人。我跟蓋特納的關係,在網上他們說我們倆應該是一種我是他叔叔的關係。 因為他的父親老彼得是原來福特 基金會駐華首代。在八十年代那個階段,我曾經跟他父親去申請福特基金會的資金,做研究 項目,所以工作上有聯繫。按照中國人講,這工作上發生聯繫了,孩子就得叫對方叔叔,或 者叫伯伯。”
4、北京大學副校長海聞
http://news.qq.com/a/20090610/000860.htm
中國留美經濟學會會長(1993-1994)
福特基金會中國經濟研究基金學術委員會委員(1993-1998)
天則研究所客座研究員(1998- )
5、周其仁
http://business.sohu.com/20100129/n269918217.shtml
在美國新任財長蓋特納六月一日到訪北大CCER時,主持人周教授黑色西裝、藍色領帶,整齊筆挺,我不知道具體的原因,只聽大源教授說,蓋特納的父親彼得•蓋特納曾經參與了CCER的資助籌建,我也曾聽周老師提過,他當年赴美訪學也曾受到彼得•蓋特納所在的福特基金會的資助。
6、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和副行長易綱
http://video.caixin.cn/2011-10-14/100314276.html
熟知彼得·蓋特納的中國人都親切地稱他為老蓋特納,這是因為他是現任美國財長 蒂莫西·蓋特納的父親。他曾在福特基金會工作28年,並成為基金會的首位駐華代表。因此,他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上世紀80年代初,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要融入世界,人才極為匱乏,急需大批諳熟經濟、法律等方面的人才。福特基金會及時推出了“福特人才培養計劃”,資助大批國內精英到美國著名大學學習、研修,這為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培養了一大批急需的各類人才。這些人回國後成為推動中國走向世界的骨幹力量。蓋特納告訴我們,包括現任的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副行長、經濟學家易綱等都曾得到福特基金的項目資助。
7、吳敬璉、榮敬本、周小川、樓繼偉 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設計
http://www.bijiao.net.cn/other-7.htm
1994年8月,由吳敬璉、榮敬本、周小川、樓繼偉牽頭的、福特基金會資助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設計”和“中國稅制體系和公共財政的綜合分析與改革設計”課題組聯合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共同在北京京倫飯店召開了題為“中國經濟體制的下一步改革”的國際研討會,因該次會議的議題主要是以現代微觀經濟學為基礎的,有學者將其與開創宏觀經濟學在中國傳播的“巴山輪會議”相對應,稱之為“京倫會議”。
現代企業制度、銀行與財政的配套改革 記中國經濟體制的下一步改革國際研討會
http://wenku.baidu.com/view/c533fa0202020740be1e9b10.html
【作 者】肖夢 1994年8月23-25日在北京京倫飯店召開的中國經濟體制的下一步改革國際研討會,是由國家經貿委、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設計和中國稅制體系和公共財政的綜合分析與改革設計課題組聯合召開的國際學術討論會。這兩個課題組由吳敬璉、榮敬本、周小川、樓繼偉牽頭,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在過去的幾年內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豐富的成果,由於會議準備和組織的充分,邀請的國際國內經濟學家和專家都是相當具權威性的,因而,京倫會議受到肯定,被認為是一次頗有成效的、將微觀經濟學在我國推向一個新的水平的會議。
8、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朱民
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91210/11167084464.shtml
朱民,男,1952年出生,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2003年至2009年,先後任中國銀行行長助理,副行長,負責集團財務、司庫、內控、法律和合規、戰略和研究;2009年10月,任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2010年2月2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卡恩任命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朱民擔任其特別顧問。主要從事國際金融、銀行業務、和宏觀經濟方面的研究,先後獲中國青年經濟學研究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威爾遜獎,全美應用經濟學研究傑出獎,福特基金會中國經濟研究第一名等。
9、福特基金會資助過厲以寧
http://www.sn.xinhuanet.com/misc/2008-03/28/content_12819734.htm
1993年,鄒東濤經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同意,進入北大經濟學院作訪問學者,參與厲以寧教授主持的美國福特基金會關於中國跨國公司發展的課題研究。
10、長期受福特基金會資助: 林毅夫
http://business.sohu.com/20040916/n222072332.shtml
1993年福特基金會開始幫助中心發展的時候,在北京的項目官員是史蒂夫。正如林教授說的,80年代林毅夫跟他見過面,想回北京,促進中國經濟教學的發展。後來1993年林毅夫回來了,正好他在北京做福特基金會的項目官員,林毅夫去找他,希望成立這麼一個中心,校長也已經同意了。目的是一方面進行最高水平的經濟研究與教學。另一方面,跟國外最好的高校經濟學中心保持很密切的關係,他認為這個夢想很好,馬上同意資助。中心1994年就成立了,開始的時候發展計劃並不宏偉。沒有想到兩年之後就已經成為名氣越來越大的經濟學中心,教的學生多起來了。新來的學者專家雲集,著作累累。
11、福特基金會長期資助樊綱
http://renwu.hexun.com/figure_352.shtml
國民經濟研究所
西方發達國家一致認為樊綱是中國最優秀的經濟學家,其領導的國民經濟研究所一直由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
12、胡鞍鋼
http://jjckb.xinhuanet.com/gnyw/2009-09/30/content_183872.htm
1995年初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1995年經美國華盛頓中國問題研究中心評選,獲福特基金會“中國經濟研究資助”。
13、吳曉波:為中國的企業立傳
http://sh.xinmin.cn/minsheng/2009/10/23/2788919.html
2003年左右,吳曉波陷入了焦慮之中。
兩年前,他寫了一本研究中國企業失敗案例的《大敗局》,一經出版,短時間內銷售達20萬冊,創下了財經類圖書銷售的奇蹟,之後6年內重印28次。隨後,企業競爭寓言《穿越玉米地》和分析案例的《非常營銷》,雖然都保持了穩定的銷量,還是未能企及《大敗局》到達的高度。
就好像一個俠客拿着一把刀,走到大街上,卻找不到一個可以砍殺的目標。吳曉波為找不到一個好的題材而苦惱。
2004年,在福特基金會的邀請下,吳曉波到哈佛大學做民營企業的課題。在那裡,他驚詫於美國學者對中國經濟生活的一無所知,即使是來自台灣、香港的學者,對大陸的認識都是“概念性的、意識形態的,帶着許多想象”。此時,吳曉波已經寫了六七本財經類書籍,內容涉及中國的鄉村經濟、國有企業等。
14、張軍: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的程度還“淺”
http://www.qstheory.cn/jj/jjyj/201110/t20111022_118737.htm
張軍教授,現任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經濟”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他是當今中國有影響的經濟學家,對中國的經濟轉型、增長和發展政策有深厚的研究。他兼任多個地方政府的諮詢顧問,曾參與世界銀行、福特基金會、英國文化委員會以及歐盟、南非等研究與諮詢項目,是國際上十分活躍的中國經濟學家。過去十年間,他是Wilton Park Conference、The Chatham House、The Chicago Society、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The Brenthurst Foundation、The Forum Asia(CASA)、Mizuho Global Forum、財富論壇、福布斯論壇等特邀演講嘉賓。他新近出版的著作包括《不為公眾所知的改革》、《改革、轉型與增長:觀察與解釋》、《這樣的故事最中國》,以及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Cengage Learning,2009)和Economic Transi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irty Years ofReform and Opening Up(McGill-Queen University Press,2008)等。
15、鄒至莊、楊小凱、許小年
http://old.jfdaily.com/gb/node2/node142/node144/userobject1ai1395546.html
為了幫助中國學生出國留學,鄒至莊熱心聯繫,牽線搭橋。1985年、1986年、1987年三年,由他主持、聯繫,福特基金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辦了三屆“福特班”(鄒至莊在美國汽車業界影響力極大,著名的“鄒測評”即是對汽車產業的預測,該論文在美國實證經濟學方面是引用率最高的),每年有若干來自歐美的著名經濟學家和在西方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的經濟學精英人物前來執教,“福特班”實際上成了中國現代經濟學教育的搖籃,為中國經濟學的教學發展、為推動中外經濟學學者之間的交流開闢了一條重要渠道。福特基金會還每年資助60名學生去美國留學,選拔考試由鄒至莊親自出卷,國家教委出面組織,命名為“鄒至莊經濟學留學計劃”,在全國重點高校中選拔佼佼者。如今已成為世界著名經濟學家的周林,當年是第一屆的第一名,他說,那是美國學校了解中國學生的開端,為後來大批中國學生留美搭了橋。
楊小凱經歷坎坷,在文革中因直言坐過10年牢,沒有上過大學卻寫出了高水準的教材《經濟控制理論》和《數理經濟學基礎》。1983年,鄒至莊在武漢講學,見到了楊小凱,驚喜於他的才華,很快為他聯繫到福特基金會的獎學金。楊小凱於2004年不幸因癌症逝世,他的遺孀吳小娟在回憶文章中寫到,當時由於楊小凱的政治背景,出國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鄒至莊教授親自給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寫信,希望能夠給予幫助,此信後轉到武漢大學劉道玉校長辦公室。在劉校長的協助下,楊小凱帶着僅有的30美元,一個人去了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有幸師從國際貿易方面的頂尖高手迪克西特、格羅斯曼。在普林斯頓博士考試很難,鄒至莊常常打電話告訴楊小凱考試成績,給他鼓勵。
經鄒至莊如此“間接”培養的英才,有謝丹陽、陳松年、許小年等等。李稻葵1985年從清華大學本科畢業,不巧錯過了“鄒至莊經濟學留學計劃”的申請日期,就和另外幾個獲得留學資格的同學一起作為訪問學者,去了哈佛大學國際發展研究所。那時候訪問學者年齡普遍偏大,被稱為“老訪”,20歲出頭的李稻葵就成了哈佛校園裡最年輕的“老訪”。
徐滇慶:悼念楊小凱
http://finance.sina.com.cn/jingjixueren/20040719/0948878597.shtml
不久小凱和我先後來到美國。小凱在普林斯頓,我在匹茲堡。1985年夏天,我接到小凱的電話,他和錢穎一、於大海正在籌備一個關於中國經濟的研討會,還從福特基金會申請到了5000美元的經費。當時對於一個窮學生來說,5000美元是一個很大的數字。我很佩服他們三個的本事,當即表示一定如期來紐約赴會。這次研討會在紐約總領事館召開,會議開得非常成功。鄒至莊和茅于軾老師都出席了會議。參加會議的還有林毅夫、海聞、田國強、左學今、湯敏、左小蕾、楊文艷、王輝進、文貫中、張欣等人。正是楊小凱在這次會議上發起成立了中國留美經濟學會。
16、“福特班”
http://news.163.com/09/1024/08/5MCKE4N6000120GR.html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辦的三屆“福特班”,被喻為中國現代經濟學教育的搖籃,其資助就來自美國福特基金會,當時該基金會每年還資助60名學生去美國留學,不少人現在都已成為中國經濟界的知名人物。
許小年、胡祖六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0829/23072400532.shtml
因為中方原因,“鄒至莊留學計劃”只舉辦了三期,但是影響深遠,堪稱經濟學界的“幼童留美計劃”:一方面這些學生幾乎人人都成就斐然,楊小凱、李稻葵、周林等著名經濟學家均受益於此,方星海、許小年、胡祖六、李山等財經名人亦系出此間;另一方面,示範作用使得經濟學從此成為顯學,“只要給予機會,中國的學者和學生會如饑似渴地學習現代經濟學”。
福特項目培養出了數百個經濟學博士、一流經濟學家
http://www.p5w.net/news/xwpl/200912/t2714411.htm
在經濟學教育方面,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取得了一個重要的進展――現代西方經濟學開始被引入到中國的大學課程中。在教育部和福特基金會的資助下,我們建立了兩個經濟學研究生培養中心――中國人民大學(1985年至1995年),復旦大學(1988年至1993年)。培養中心會邀請一些國外知名經濟學家來教授現代經濟學課程。同時通過與教育部的合作,我們設立了一個項目旨在選派研究生去美國和加拿大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這些項目培養出了數百個經濟學博士,其中有一些已經成為中國和北美地區的一流經濟學家,也有在頂尖的經濟學院擔任領導職務的。中國的頂尖學校都很有經濟實力,它們提供的薪酬在國際市場上也很有競爭力,並且能夠在每年1月份的美國經濟學年會上招聘有能力的青年研究人員。
中國教育部與美國福特基金會1984年達成中美經濟學教育交流項目
http://www.chinanews.com/edu/edu-zcdt/news/2010/06-23/2359038.shtml
2010年06月23日 17: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6月23日電 (記者 馬海燕)
中國教育部與美國福特基金會1984年達成中美經濟學教育交流項目,當時成立了由黃達教授擔任主席的中美經濟學教育交流委員會,中國人民大學成為該項目的首批實施者。自1985年起連續十年舉辦了10屆培訓班,共有417名優秀研究生和青年教師參加了培訓。羅伯特•蒙代爾、尼古拉斯•斯特恩等六十多位經濟學家都曾為該班學生授課,教材也採用的是當時美國最新經濟學教程。
紀寶成說,該項目的25年並非一帆風順,其中也曾受到國際政治的影響,但在鄒至莊、帕金斯、黃達等經濟學者的推動下,該項目即使在最困難時期也沒有放棄。1989年8月23日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會見到訪的美中經濟學教育與研究委員會主席鄒至莊、帕金斯教授一行,成為當時中國領導人接見的首批外國代表團。這也為中美交流開闢了重要渠道。
時至今日,培訓班學員都已成為中美兩國高校、研究機構、政府和知名企業中的骨幹力量,在提高中國經濟學教學和研究水平,緩解國內高校優秀當代經濟學師資短缺問題,促進中美經濟學教育與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完)
福特基金會設立的一個經濟學家培訓項目 美國財長蓋特納:中美要建全新雙邊關係
http://old.jfdaily.com/news/xwgj/200906/t20090601_657426.htm
www.jfdaily.com 2009-06-01 14:03 稿件來源:新聞晚報
在北大期間,蓋特納還將與之前的老師碰面,並參觀福特基金會設立的一個經濟學家培訓項目,這一項目正是在他父親老蓋特納擔任福特基金會亞洲事務負責人時設立的。
17、趙人偉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xuejie/20090904/1196255.shtml
1987年,美國福特基金會開始在中國設立辦事處,並計劃資助國內的一些經濟研究。福特基金會與時任社科院經濟所副所長的趙人偉達成了合作協議。福特基金會贊助了20萬美元,趙人偉等人因此開始了中國研究機構最大的一次付費入戶調查。
18、劉小玄與董輔礽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824/18086657405.shtml
劉小玄曾經參與董輔礽領導的課題組的工作,她回憶說:“董老非常重視經驗數據搜集和實證調查的研究方法,也不斷吸納西方的先進方法為己所用。他經常為青年學者創造出國學習和進修的機會,讓他們把學到的國外先進方法和理論帶回國內生根發芽,為了推進研究方法的更新,他力爭到了福特基金會的研究經費,為所里購置電腦,建立計算機房,進行調查數據的處理和分析。在我印象里,他是一個充滿活力、思想不老的學者。
19、哈繼銘
http://news.hexun.com/2008-03-20/104623790.html
學歷:
經濟學博士,美國堪薩斯大學,1993年
經濟學博士生,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1987-88年
管理學碩士,復旦大學管理系,1987年
福特基金會經濟學培訓中心,人民大學,1985-86年
管理學學士,復旦大學管理系,1984年
20、胡舒立
http://liweiao.blog.hexun.com/19826024_d.html
http://finance.dayoo.com/gb/content/2006-08/15/content_2601069.htm
1982年中國人民大學畢業,任《工人日報》記者;1985年,美國“民間機構”--世界新聞研究所”,破格邀請她到美國“訪問”5個月,1992年任中國第一家民營報紙《中華工商時報》的國際部主任;1993年,胡舒立赴美國接受美國國務院下屬的華盛頓外國記者中心(C0FJ)的專業培訓;1994年胡舒立到美國斯坦福大學學習一年發展經濟學,1995年,美國國務院下屬的華盛頓外國記者中心頒發給她“傑出新聞記者獎”;1998年胡舒立回國創辦《財經》雜誌。
21、福特基金會與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楊、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陳佳貴
社科院李楊批張宏良--誰給了他們裸體做“俯臥伸”的勇氣?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388598.shtml
俞飛龍 2008-7-8
昨天晚上,一個朋友給我發來7月6日社科院“銀行改革開放熱點問題研討會”長達5萬餘字的全文記錄,仔細閱完不禁拍案而起——我能夠想象中國精英為了利益可能無恥,但我沒想到某些精英今天竟會無恥到這種程度!當世界各主要國家,尤其是美國都在不停地修改政策,限制其他國家參與本國戰略領域投資的時候,中國精英們竟依然在不斷地把中華民族的戰略產業賤價出售——“繼續擴大金融領域的開放”,荒唐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清朝戰敗後與列強簽訂的、直到今天仍被我們視為恥辱的所有賣國條款——今天上午我特意查了下,當初清朝被迫簽訂的《南京條約》、《廈門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天津條約》、《中俄密約》等等,都只是割地賠款,開埠貿易,還沒涉及到允許外國勢力參與可以影響甚至控制本國經濟的金融行業。甚至在國內輿論對此一片譁然之後,竟還敢於公然在人民網上全程直播他們幾乎赤裸裸的賣國主張。在這個幾乎匯聚了當前金融界大腕的學術會上,一干人把“引進經驗”與“分享利益、分享權力”混為一談,把“規避金融風險”的道路定向為必須“邀請外國資本參與”,把“賬面溢價”(迴避了金融在經濟領域的戰略本質)變成“開放有功”的依據……誰給了他們如此大的膽量?誰讓他們如此飛揚跋扈、敢於公然與中華民族的利益為敵?誰讓他們能玩弄中國未來於股掌之間?請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記住這群公然在“銀行改革開放熱點問題研討會”上做“俯臥伸”的“學者”——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楊、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王國剛、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全國人大常委辜勝阻、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宋逢明、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建設銀行研究部總經理郭世坤。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楊因賣國有功,被升為社科院副院長。
李揚副院長會見美國福特基金會副會長約翰·柯本一行
http://sspress.cass.cn/news/19403.htm
作者:夏萌 文章出處:《中國社會科學報》 本網發布時間:2011-3-29 14:04:00
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報》第 175 期社科院專刊頭版文章之一。
本報訊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李揚在我院貴賓廳會見到訪的美國福特基金會副會長約翰·柯本一行。約翰·柯本此行旨在深入擴展科研領域、雙方學者互訪等事宜,加強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合作。
李揚首先對約翰·柯本一行的來訪表示歡迎,對福特基金會向中國社會科學院提供科研項目和人才培養的資金支持表示感謝,並對雙方開展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與合作表示贊同。他說,中國社會科學院與福特基金會的學術合作獲得了很大成效,相信此次訪問對雙方今後的合作與發展將起到更加積極的推動作用。
李揚說,今年“兩會”期間,我國土地制度、住房制度、收入分配和通貨膨脹問題成為討論焦點。這些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重點問題,受到廣泛關注,並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深入了解和分析研究國外現行相關制度如何運行,有助於推進我國進一步改革和發展。當前,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中美學者應加強在國際貨幣體系、匯率、衡量全球經濟失衡指標等問題上的交流與研究,有助於雙方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在很多領域,中美合作不斷加深,中國社會科學院與福特基金會都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正在展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我們將全面推進研究方式與組織方式改革,深化與國際組織、科研機構的合作,聘請國外專家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擔任客座教授甚至任職。將來雙方的合作領域更廣泛、合作方式更多樣化。中國社會科學院願為雙方進一步的合作給予全面支持。
約翰·柯本對中國社會科學院長期以來給予的支持與幫助表示感謝。此外,約翰·柯本還介紹了福特基金會近年來的科研調整、人事變動以及基金會資助項目調整結果等相關情況。希望在現有合作基礎之上,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繼續深入開展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交流與合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副局長張友雲、局長助理周雲帆等陪同會見。福特基金會方面隨行的有副會長兼財務總監尼古拉斯·加布里埃爾、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費約翰、代表助理牛彩霞。
(出處:中國社會科學報 夏萌)
社科院副院長陳佳貴會見福特基金會副會長
http://www.cass.net.cn/file/2005040535019.html
本報訊3月22日,陳佳貴副院長會見了來華訪問的福特基金會副會長貝瑞·哥博曼先生。
陳佳貴對客人的來訪表示歡迎。他說,我院與福特基金會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關係,許多研究課題都得到了福特基金會的大力支持。我院是一個社科研究單位。現在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隨着新問題的不斷出現,國家要求我院加強對重大現實問題的研究,發揮思想庫、智囊團的作用。希望雙方今後能繼續保持並拓展合作關係和合作領域。
貝瑞·哥博曼對中國社科院多年來對福特基金會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謝。他表示,福特基金會今後將一如既往地加強與中國社科院的合作。雙方還就我國“三農”問題、經濟發展以及區域發展等問題交換了意見。
國際合作局局長黃平和福特基金會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華安德先生等參加了會見。(國美)
陳佳貴主導中國社科院增選學部委員,馬列專家難入選,李澤厚可能成“院士”
史元
有着“亞洲第一智庫”之稱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自2010年下半年來一直在“悄悄”地搞着一個“大動作”——增選學部委員。作為中共黨中央的思想庫、智囊團,中國意識形態的重地,這次增選所透露出的一些信息,很值得玩味。
第一,最後的時限和耐人尋味的低調——增選背後的矛盾。
200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產生首批學部委員的同時,亦規定學部委員的增選每2至4年進行一次。那麼,根據這個規定,增選期的底限是2010年,也就是說2010年應完成增選,但據社科院網站信息,2010年10月以後,社科院才開始啟動學部委員增選工作,至今僅公布了14名正式候選人名單,增選的學部委員正式名單仍要等待時日。看來,比如增選程序上民主與行政的矛盾,學部委員標準的政治與學術的矛盾,待遇上名譽與利益的矛盾,背後埋伏着各種矛盾是增選逾期的主要原因。
第二,馬克思主義陣地並不那麼堅強——民主選舉讓馬列專家難入選。
2006年首批學術委員不僅有冷溶、江藍生、陳佳貴等院領導,有程恩富等多位所謂馬克思主義學者,也有楊天石等爭議人物,此外,包括諸多研究所的所長也都位列其中,正如著名社會學家鄭也夫所言,那是一次行政主導的評選,是一個平衡各方利益的產物。據說,此次學部委員增選採取了多輪投票的“民主”推選方式,而目前社科院網站所公布的14名正式候選人名單就是民主選舉的結果。此14名正式候選人中有常務副院長王偉光,有法學所所長李林,人口所所長蔡昉,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研究生院院長劉迎秋,身兼多家公司獨立董事的財貿所所長高培勇,科研局局長李漢林,歷史所著名家古文專家宋震豪等等。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此前獲選呼聲很高的一些馬克思主義專家學者,如著名國史專家當代中國所所長朱佳木,成功預測美國金融危機、反新自由主義經濟的著名經濟學家何秉孟,批判“普世價值”的箭頭人物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侯惠勤等則無一入選。這些“旗幟鮮明”的馬克思主義資深專家學者不能入選,足以說明,儘管陳奎元一再強調社科院堅強馬克思主義陣地的定位,而實際上,“馬克思主義”並不能經得起社科院“民主選舉”的考驗,可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也並不是那麼堅強,中國的意識形態危機由此可見一斑。
第三,李澤厚可能成為“院士”——學術壓倒政治?
此次社科院院士增選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據說思想大師李澤厚極有可能被增選為榮譽學部委員,從而成為社會科學界的“院士”。李澤厚是“告別革命”的提倡者,被海外媒體譽為中共主流意識形態的批判者,其學術知名度有目共睹,但其政治觀點也眾所周知。在首批學部委員名單公布時,李澤厚未能入選,曾被媒體廣為關注,當時有一種解釋,說是院長陳奎元因政治原因否決了李澤厚。時隔4年,李大師欲被捲土重來,學術難道終於壓倒了政治?作為中共意識形態的重鎮,學部委員增選中的幾個變點,表面看不起眼,實則似乎有着很重的玄機。
附
假如在土匪山寨里搞選舉
旁觀者
在土匪山寨里搞選舉,選出來的肯定是土匪。在美國開國精英奴隸主群體中搞選舉,自然選出來的是奴隸主華盛頓。在南方報系、炎黃春秋系內搞選舉,選出來的自然是漢奸。在自由主義者扎堆的社科院搞選舉,選出來的自然是自由主義大師李澤厚了。
真要搞民主選舉,不如搞全國性的,問問全中國的工人、農民和解放軍,是擁護毛澤東思想還是擁護告別革命的李澤厚。問問全國人民,是否同意李澤厚當“院士”。
社科院此次增補學部委員,右翼把持增選程序,把馬克思主義學者全部搞掉了。
正式候選人名單見下。http://www.cass.net.cn/file/20110119288428.html
中國社科院啟動學部委員增選工作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更新時間:2011-1-13 本報訊 日前,中國社科院召開學部委員增選工作會議。會議按照院務會議的部署,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章程》規定和院工作計劃安排,決定於2010年11月起,正式啟動院學部委員增選工作。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高全立介紹,2006年8月學部成立,這是中國社科院構建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中國社科院改革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學部自成立以來,在院黨組的領導下,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理論方向和科研方向,本着學術指導、學術諮詢和科研協調的職能定位,積極努力、紮實、有效地推進了各項工作,學部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對進一步提升中國社科院的學術形象、為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繁榮發展作出了貢獻。開展學部委員增選工作,是加強學部建設、全面推進學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科研強院、人才強院、管理強院”戰略的重大舉措,是提升中國社科院科研實力、提高中國社科院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影響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社科院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集中體現。院學部主席團代主席陳佳貴主持會議,院副秘書長、學部主席團秘書長郝時遠就學部委員增選工作的若干問題和實施細則進行了說明。會議當天,學部主席團還舉行了全體學部委員大會,就學部委員增選工作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和部署。據悉,此次增選學部委員是中國社科院組建學部以來的首次,也是開創和規範學部工作的重要任務。
文章出處:中國社會科學報
大山中走出的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全國人大常委陳佳貴傳奇 來源:廣安日報 時間:2006.6.6
廣安日報記者 陳衛平 編者按 《廣安人在北京》採訪組歷時半個月,先後採訪了大批在京廣安籍鄉友。本報從今天起,將於每周二、五在一版陸續推出其中優秀代表的系列報道,介紹他們勤奮學習、奮力拼搏取得的突出成就,弘揚他們樂於吃苦、敢於爭先的創業精神,以鼓舞和激勵全市人民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敬請讀者關注本欄目報道。並請向市委宣傳部及本報提供其他在京廣安籍鄉友的相關線索,以便擴大聯繫面,適時安排新一輪採訪宣傳。
火紅5月,激情無限。 在北京長安街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內,我們有幸見到了該院副院長、全國人大常委、著名經濟學家陳佳貴。他那大山般的赤子情懷,儒雅型的學者風範,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們從他講述自己的一個個精彩故事中,來慢慢解讀這位華鎣山之子的傳奇人生。
苦難中成長
“苦難是人生的一大財富”。這是陳佳貴對自己及所帶博士研究生們常用的名言,也是他刻骨銘心的記憶和歷史寫照。 1944年10月,陳佳貴出生在四川省岳池縣伏龍鄉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割草、放牛、放羊與上學伴他度過少年時代,日子雖苦,學業卻未荒疏。小學畢業,他以優異成績考上華鎣初級中學。陳佳貴高興不已,而他的父母親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學校離家30多公里路,他們擔心小佳貴身體吃不消不說,而每月必須交納的3元錢伙食費更把一家難住了。求親告友,東湊西借還不夠,父親一咬牙,將準備蓋新房子的木料扛到市場上去賣了,總算勉強湊夠了這筆費用。這樣的窘況留給小佳貴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於影響了他一生。上初中後,為了替家裡減輕負擔,他常常利用星期天和節假日去山裡挑煤掙錢。他人小個頭矮,一次最多只能挑三、四十公斤。每從煤礦挑一擔煤到學校所在的華鎣街上,他能掙到的也就2角多錢。暑假期間,為了籌集下學期的費用,他又到渠江邊的羅渡煤站挑煤轉運到船上外運。每次挑50公斤的,來回走2公里路,上坡下坡,磕磕碰碰,一次只能掙到3分錢,一天苦力下來能掙5角錢就算很不錯了。挑完回家,他的肩膀紅腫得像生了毒瘡一樣,火燒火燎般地疼痛,腳也常常被草鞋磨起了大血泡,身子累得像散了架似的,但他硬是咬着牙挺了過來。到縣城上高中後,由於兩個姐夫相繼參加工作,有時給些資助,但他仍為交不起每個月的伙食費而發愁,想盡多種辦法才維持下去。 生活的困難與艱辛,不僅磨鍊了他的意志,而且激發了他努力學習的鬥志。從小學到中學,他的學習成績都很優異,初中畢業時被學校授予優秀學生稱號,考入縣上重點高中畢業後考入了中國人民大學,成為山鄉第一代大學生。金鳳凰,由此從大山飛向了遠方。 1964年,陳佳貴邁出家門,走向北京城,開始人生新的驛站。第一次遠行,路費,是家裡東挪西借的;被子、被面是大姐家的舊床單做的。 不料,上大學時又碰上了“文化大革命”。在那瘋狂的年代,學校領導和不少老師都受到衝擊和摧殘,連他這個青年學生也未能倖免。運動剛開始不久,有個造反派就把他在黨史和政治經濟學課程學習討論會上的發言整成了黑材料,列舉了他反對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等十幾大“罪狀”,在一次揪斗“走資派”、“黑幫”的大會上拋了出來。他被打成“反動學生”、“修正主義的黑苗子”。“十六條”出來後,又被視為“放在運動後期處理”的人物,入了“另冊”。遠隔千里的父親,也因解放前為地主當過長工、看過院子而被誣為“管家”批鬥,這對他來講,更是“雪上加霜”。就在他身邊,有的同學不堪運動重壓,精神失常;有的老師不甘心受侮辱、受摧殘,自殺身亡。 面對這一切,血脈中流淌着川北漢子特有的倔強與不屈本性的陳佳貴,不灰心、不氣餒、不低頭,而是千方百計找書看,求學問,長知識,強根基。在那動亂的年代,不僅閱讀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而且閱讀了《國富論》、《企業論》等經濟學名著,為他後來做人、做學問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甘肅一個3000多人的紡織廠工作,在大西北嚴寒與風沙中磨鍊近10年。從普通工人到科長,樣樣幹得出色。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使他得到全面的鍛煉提高。
苦讀中成才
苦讀,是陳佳貴人生的一大樂事。在異常艱苦的歲月里,他從未放棄過對知識的孜孜以求。 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考制度的消息使陳佳貴精神為之一振。抱着對知識的渴求,已是兩個孩子父親的他又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0多年之後重做學生,8人同住一間宿舍,他卻毫不減當年的學習熱情。特別是師從著名經濟學家蔣一葦先生,他更是倍加珍惜分秒、孜孜不倦勤奮讀書。他常常騎自行車前往北京大學等旁聽講座,翻閱書籍,汲取中西經濟學理論營養。碩士畢業論文《論企業對市場的適應性》獲得專家高度評價。由此,他被留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作,擔任蔣一葦所長的助手。剛開始,由於院裡條件限制,他長期沒有分到房子,只好去租外面的簡易房子住,且經常搬家,北京的東、南、西、北城幾乎被他住遍了,而唯一不變的是對知識的渴望,對學習的痴心,對學問的執着追求。 1984年,陳佳貴再度師從蔣一葦先生,攻讀企業管理專業的博士學位。在此期間,他有機會作為訪問學者到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研修。在一年時間內,除了開展必要的學術交流外,他還選修了市場學、發展經濟學和國際企業等一系列課程。1991年,陳佳貴遠赴大洋彼岸,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學經濟學院如饑似渴地學習經濟理論,研究美國經濟和企業發展情況,深入系統地了解和掌握西方經濟學理論。 陳佳貴從事經濟學學習和研究20年來,正值中國經濟大變革年代。他在自身經歷中感受着時代的風雲變幻和濤聲迴蕩。如果說時代造就了他,那麼他也無愧於時代賜予的機遇,他以一篇篇 飽含智慧的心血之作奉獻社會和人民。至今,他已出版專著13餘部,發表論文200多篇,總字數達到400餘萬字的科研成果自成體系,顯示出匠心獨運的大家風範。科學揭示了企業改革、企業管理和企業發展的關係,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經濟理論寶庫,奠定了他著名經濟學家的應有地位。
苦研中成功
理論的根本落腳點在於實踐。 陳佳貴自成體系的經濟理論不僅源於實踐,而又根植於實踐,直接與中國經濟之命脈相融通、相作用,產生巨大效能。 1989年,陳佳貴帶領一個研究小組,風塵僕僕地來到杭州,參與了杭州萬向節企業集團的股份制改造工程。他與小組成員夜以繼日地研究、制定方案,為這一鄉鎮企業成功走向大規模現代化集團公司盡了一份力。該公司上至董事長魯冠球下至車間工人們無不感到,這樣的經濟名家才是企業的貼心人。 1982年,陳佳貴參與了首都鋼鐵公司利潤遞增包幹方案這一重大企業改革的調查研究,參加了遞增包幹方案的設計和給中央報告的起草工作。後來,國務院批准了這一方案,首鋼便成為全國第一家實行利潤遞增包幹的特大型企業,推動了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 1982年至1983年,陳佳貴又參與重慶市調查經濟體制改革情況,研究重慶市實行計劃單列等問題,參與撰寫“重慶市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後來該方案報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實施,重慶市便成為我國第一個實行計劃單列的城市和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城市。 1981年以來,陳佳貴走上領導崗位,先後任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長、所長、黨委書記。1998年至今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全國人大常委、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等。並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 他涉及的領域更寬,接觸的社會面更廣,研究的科研成果也更豐碩。他的專著《現代大中型企業的經營與發展》,獲得中宣部頒發的第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前不久,陳佳貴領銜研究的另一理論成果“工業發展,國情變化與經濟現代化戰略——中國成為工業大國的國情分析”,提出了“中國是農民大國,不是農業大國;是工業大國,不是工業強國”的觀點,引起了理論界和決策層的極大關注,為更好地掌握國情、制定政策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陳佳貴有時還直接參加溫家寶總理等主持召開的經濟理論座談會、研究會,為國家經濟建設建言獻策,繼續貢獻自己的餘熱。 從華鎣山中走出來的經濟學家陳佳貴,就是這樣拼搏着、奉獻着,一步一步留下了自己閃光的腳印。
陳佳貴-人物經歷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黨組成員。 男,漢族,1944 年10 月生,四川岳池縣人, 1969 年參加工作, 1973 年 陳佳貴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生學歷。 1964年至1969 年在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學習。 1969 年至 1970 年在北京東方紅煉油廠勞動鍛煉。 1970 年至 1971 年在甘肅省農宣隊平涼分隊工作,任組長。 1971 年至 1978 年在甘肅棉紡織廠工作,任計劃員、生產計劃科副科長、科長。 1978 年至 1981 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1981 年至 1985 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室副主任。 1985 年至 1988 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其間於 1986 年至 1987 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作訪問學者)。 1988 年至 1990 年任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機關黨委書記兼研究室主任; 1990 年至 1991 年任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機關黨委書記、副所長。 1991 年至 1992 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經濟學院進修。 1992 年至 1995 年在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先後任機關黨委書記、黨委書記兼副所長。 1995 年至 1996 年任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 1996 年至 1998 年任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1998 年11月至2009年7月任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
陳佳貴-人物成就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委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 陳佳貴會長、中國經社理事會副主席、中國工業經濟聯合總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獲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等榮譽稱號。 先後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經濟學碩士、博士學位。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經濟學院長期研修。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稱號。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黨委書記、所長等職。並任工經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副會長兼理事長。 曾在企業從事8年計劃管理工作和生產管理工作,進入研究所後主要從事工業經濟、企業經濟、企業改革和企業管理等方面的問題研究。已經出版著作(包括獨著、合著)13部,發表論文200多篇。其中《現代大中型企業的經營與發展》獲第六屆“五個一工程獎”,“論企業對市場的適應性”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第一屆優秀論文獎,《市場經濟與現代企業制度》獲《經濟日報》舉辦的優秀經濟讀物獎,參與寫作的論文多次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10餘篇論文獲優秀作品獎。
中國社會科學院從1987年開始就從福特基金會拿錢:
中國社會科學院與福特基金會協議備忘錄
中國社會科學院(以下簡稱“社科院”)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下簡稱“政府”)的同意,代表中國接受基金會資助的單位,和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州紐約市的福特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
……
本協議於一九八七年七月二日在北京簽訂,一式兩份,每份都用中文和英文寫成,兩種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 胡繩
福特基金會主席 亞歷山大·赫德
《中國經濟轉型30年》發布會暨經濟發展座談會
http://news.qq.com/a/20090605/001200.htm
http://news.QQ.com 2009年06月05日15:36 中國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定於2009年6月1日(星期一)下午15:00,在北京西城區金城坊東街1號北京金融街麗思卡爾頓(Ritz-Carlton)酒店大宴會廳舉行《中國經濟轉型30年》新書發布會暨中國經濟發展座談會。
謝壽光:
尊敬的佳貴院長,各位專家,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由福特基金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主辦的《中國經濟轉型30年》新書發布會暨中國經濟發展座談會現在開始!
2009-06-01 14:55:46
謝壽光:
在會議正式開始之前,請允許我代表主辦方介紹今天出席會議的專家和領導。他們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著名經濟學家陳佳貴教授,福特基金會白愛蓮女士,福特基金會北京辦事處柏恩敬先生,本書主編蔡昉先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蔡繼輝,工業與信息技術產業部范世濤先生,福特基金會北京辦事處安東籬女士,福特基金會北京辦事處費約翰主任,福特基金會北京辦事處賀康玲女士,福特基金會北京辦事處何進先生,清華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胡鞍鋼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黃平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金碚所長,福特基金會北京辦事處李文晶女士,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李揚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外事局美大處李斌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外事局李特先生,福特基金會北京辦事處李燕女士,北京師範大學李實教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李善同部長,福特基金會北京辦事處李萍女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外事局美大處劉泉平女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劉承芳女士,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盧邁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研究中心潘家華主任,福特基金會北京辦事處施雪華女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童根興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王愛群先生,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汪三貴先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王緋,中國社科報王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薛銘潔,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姚洋教授,福特基金會北京辦事處玉海雲女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學部張蘊嶺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外事局美大處張巧枝女士,福特基金會北京辦事處張迎傑女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趙人偉教授,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鍾甫寧教授。我們為所有出席今天會議的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
22、中國經濟展望:機遇和挑戰——慶祝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研討會
http://www.cenet.org.cn/article.asp?articleid=15552
發布日期:2004/9/8
主辦方: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資助方:福特基金會
時間:2004年9月16-17日
地點: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萬眾樓
2004年9月16日
8:00 – 8:30 來賓登記 8:30 – 8:45開幕式
主持人:海聞 致辭:林毅夫(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志攀(北京大學副校長)
8:45 – 10:00 主持人:林毅夫 主題演講:吳敬璉 改革二十五年:經驗、教訓和比較
第一部分:中國經濟改革回顧
主持人:林毅夫
演講人(每位20分鐘)
Dwight Perkins: 中國經濟增長:一個歷史和國際的視角
Ross Garnaut:過去二十五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
樊綱:轉型混合體:中國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制度轉型
評論人(每位10分鐘)
錢穎一、 Bert Hofman、李稻葵
12:00 – 1:30:午餐 午餐演講:David Dollar 保持中國長期經濟增長的可能性
1:30 – 3:15 第二部分:國有企業和銀行 主持人:陳平 演講人(每位20分鐘)林毅夫:國企改革和銀行改革的關係 張 春:中國金融體系的發展 平新喬:中國銀行業的規制和競爭
評論人(每位5分鐘) 張新、白重恩
第三部分:中國與世界經濟 主持人:李稻葵 演講人(每位20分鐘)
John Wong:中國動態經濟增長:對東亞的啟示
黃海洲:亞洲發展中國家和歐洲發達國家中的匯率制度與經濟增長
胡祖六:適合中國的長期匯率制度
宋國青:匯率制度與國內宏觀經濟的穩定
評論人(每位5分鐘)
施建淮、李揚
第四部分:資本市場
主持人:姚洋
演講人(每位20分鐘)
Andrew Sheng:適合經濟增長的最優金融結構:東亞國家的經驗和教訓
方星海:中國金融改革的邏輯
張新: 區域資本市場
評論人(每位5分鐘)
陳平、李揚
福特基金會培養與資助中國政法系學者及新聞記者
1、蔡定劍
1986年至2003年底,他先後供職於全國人大常委會研究室、秘書處,任職至副局長(副廳級),2004年轉入學界,任中國政法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憲政研究所所長。
北航法學網>>北航法學>>理論法學
王晨光、蔡定劍教授主持的福特基金會項目“中國法制30年”的子課題,特别致謝該課題的資助。
中國法制30年評審會暨理論討論會紀要
http://www.e-cpcs.org/newsinfo.asp?Newsid=15111
為了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年,福特基金會組織編寫一套全面反映中國改革開放各方面成就的大型研究叢書,其中包括法制卷-《中國法制變遷30年》,蔡定劍教授和王晨光教授應邀擔任該書主編。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92494
吳薇開始與中律原法律諮詢公司總裁張樂倫一起,對蔡定劍進行口述訪談記錄。張樂倫此前服務於福特基金會,曾長期與蔡定劍開展一些國際合作項目,比如就反就業歧視等多個項目展開合作。
http://news.163.com/11/0130/09/6RKSGCAN00014AED.html
2002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中國法研究中心”的艾德華(Randle Edwards)教授即將退休。中國上世紀八十和九十年代有過訪美經歷的政法界人士,不拘年齡和性別,許多人都認識這位精力充沛且富幽默感的艾教授。他主持的中國法項目,尤其是福特基金會支持的美中法律教育交流項目(CLEEC),在十數年的時間裡,為許多人提供了難忘的學習機會。作為當時眾多受惠者中的一員,我有意編一本文集,用來紀念艾教授的榮休。為了這個目的,文集的撰稿人應當有在哥大法學院學習或訪問的經歷,最好同艾教授有個人的交往和友誼。我知道定劍曾經在哥大法學院訪問,而且同艾教授相熟,所以也約他寫稿。定劍高興地答允此事,並且如約寫了文章寄來。
2、江平
江平--——江平先生70華誕人生回顧
http://www.civillaw.com.cn/flxr/jp
中國當代 法學要博採眾長、融合中外,必須要了解外國法律和法學。 ’所以,他有一個迫切的念頭,就是要組織翻譯一套外國法律叢 書。為此,他到美國福特基金會爭取資助,並組織了外國法律文庫 編委會,叢書的規模,初步確定了30餘種。目前,翻譯工程接近尾 聲,出版計28本,譯字總計1000多萬,對我國文化建設和法制現 優化事業,價值不可限量。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48373
“外國法律文庫”。1991年我在美國福特基金會的資助下,組織了十幾位國內的知名教授和中青年學者,又聘請到幾位外國的著名法學家,組成“外國法律文庫”編委會,開始從事一項大型的外國法律名著翻譯工作。目前翻譯工程已接近尾聲,總計出版了28本譯著,達1000多萬字。三是“美國法律文庫”。這是為落實1997年中美兩國元首達成的“中美元首法治計劃(PresidentialRuleofLawInitiative)”,由美國新聞總署資助、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另一大型法律圖書翻譯項目。此外,我還應邀擔任了“世界著名法典漢譯叢書”的編委會主任。
3、賀衛方
賀衛方--福特基金會法官培訓班協調人
http://www.china-review.com/lat.asp?id=27542
你們都還記得斯坦福大學的那位著名的學者——Lawrence Friedman教授,Friedman教授曾經來過武漢,過去在中南政法那邊搞了一個中國地方法官培訓班,請了一些外國著名的學者、法官來給中國的法官講課。多多少少當時人們說這是殺雞用牛刀。請的人物腕太大了,但是中國的法官都是來自湖北省各縣的。他們法院系統的想法不一樣,他們說已經取得本科學位的、有嚴格的學歷的,就不用來了。來的都是沒有學歷的那些人。福特基金會提供資助。我當時作為這個項目的協調人,在武漢協調。我就給來的客人介紹說應該怎麼講,他們的背景是怎樣的,也幫助這些法官能夠參與到這個活動之中。當時還有一張跟Friedman教授的合影,覺得很榮光。
http://www.148cn.org/data/2006/0513/article_3115.htm
福特基金會在過去的6年中與中南政法學院以及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合作,舉辦湖北省地方法官培訓班,一些國內外知名的學者和法官來到武漢,為當地的法官講課,僅湖北一省受到培訓的法官便達到600名以上。通過這樣的培訓,法官們更系統地把握了法律專業知識,培養了對現代司法理念的認知,也學習到更多的司法技能。近年來全國各地法院也都開展了不同類型的法官培訓,這些必將對中國未來的司法公正以及社會秩序的改善產生深遠的影響。
4、于建嶸
于建嶸是福特基金會重點扶持對象
http://news.qq.com/a/20081211/002116_12.htm
福特基金會找上門來,問于建嶸是否有課題研究需要資金支持,如果需要,請寫一份申請,附帶一份詳細的研究方向說明。數年之後,當于建嶸再向福特基金會申請之時,研究方向說明已經可以省去,“於博士想做研究?好,需要多少?”很快,19.8萬美元匯到于建嶸的戶頭—— 後來于建嶸說 “不怕被開除”,也正是源於此,他不愁沒飯吃。
出處:《中國新聞周刊》2008年46期
5、北大婦女法律中心被撤
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100415/2053529.shtml
據悉,自成立以來,該中心一直受到美國福特基金會的資助,每年資金運作規模達100萬元人民幣以上,這在北京大學240多個人文社科研究機構中也屬上乘。同為北京大學法學院的賀衛方教授也為郭建梅鳴不平。“不應該動輒就對境外的資助進行‘妖魔化’,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整個學院都是由台灣光華教育基金資助的呢!”賀衛方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6、福特基金資助“中國調查式新聞記者研修班”
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7/71524.html
由《南風窗》雜誌社與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研究中心共同發起,並由福特基金會提供資助的“調查式新聞記者冬令研修班”,將於12月下旬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為期四天,所有課程及在京住宿免費(往返北京的交通費用自理)。
研修班旨在分享調查式報道的技巧和先進理念,搭建全國各地優秀記者間的交流平台,幫助有抱負的青年記者開拓眼界,實現能力增長,並激勵廣大新聞界同仁樹立更高職業理想。
我們將面向全國,邀請40名年齡35歲以下,除北京和廣州以外的各省市電視、廣播、平面媒體有職業追求的優秀新聞從業人員參與我們的研修班。
培訓形式:主題講座+研討辯論會+報道案例展示+參觀實踐
豪華的主講專家陣容和針對性的課程設計
新聞行業的標竿人物以及新聞傳播領域的專家與學員分享職業心得和行業理念:
張良《南風窗》副總編輯
吳思 《炎黃春秋》主編
張潔 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製片人
劉春 鳳凰衛視 副台長
王克勤《中國經濟時報》首席記者
盧躍剛《中國青年報》主任記者
胡正榮 北京廣播學院 教授
展江 青年政治學院 教授
等
各領域的一流學者和學員交流如何分析事件背後的時代背景,什麼是中國當前的真問題?
蔡定劍 北京大學 人民代表大會與議會制度研究中心主任
王長江 中央黨校 教授
毛壽龍 國家行政學院 教授
姚洋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教授
賀衛方 北京大學法學院 教授
孫立平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 教授
于建嶸 社科院研究員
楊東平 北京理工大學高教所教授等
第二屆調查記者研修班六月在京開課(附報名表)
http://news.sohu.com/20060522/n243341414.shtml
時間:2006年05月24日
有獎評新聞
讓有職業情懷的新聞記者攜手共同成長
由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新聞系和多家新聞單位共同發起的“第二屆中國調查記者研修班”,將於2006年6月中旬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舉行,為期四天,路費自理,所有課程免費,並統一提供在京住宿。
活動旨在分享調查式報道的技巧和先進理念,搭建全國各地優秀記者間的交流平台,幫助有職業抱負的記者開拓眼界,實現能力增長,並激勵廣大新聞界同仁樹立更高職業理想。
我們將面向全國,邀請60名,各省市電視、廣播、平面媒體有良知和職業追求的優秀新聞從業人員參與我們的研修班,名額有限的情況下,優先考慮北京,廣州之外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新聞記者,原則上不接受旁聽的申請。
培訓形式:主題講座+研討辯論會+案例展示+分組交流
豪華的主講嘉賓陣容和針對性的課程設計
主講嘉賓來自:
*中國新聞行業的標竿人物和學員交流經驗,分享職業心得和行業理念,幫助大家實現能力增長,並通過同行間的相互切磋砥礪,激發同仁樹立更高職業理想,並以更高的職業標準來要求自己;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頂尖學者和學員交流如何分析事件背後的時代背景,分享自己的視野版圖中什麼是中國當前的真問題?
*中國政界企業界新聞人物和社會熱點新聞案例當事人通過對話幫助學員進行案例分析,豐富新聞資源;
*來自世界各國和港澳台地區的優秀新聞同行和關注中國問題的知名專家學者和學員通過交流開拓眼界,共同突破認知盲點。
參與者的要求:向我們證明你是一個有職業追求的優秀記者。
如果您對我們的活動感興趣,報名材料包括:
1.報名表(點擊下載)。
2.可以體現自己職業追求和水準的作品及推薦信。
由專家組根據報名材料確定我們將邀請的學員名單,被邀請的學員將收到具體課程表和報道須知。
報名材料發給 聯繫人 :郭先生guoyukuan@gmail.com,郵件文件名註明“調查記者研修班報名”
去年的活動介紹:
★ 活動形式
主題論壇+研討辯論會+案例展示+參觀實踐
★ 課程設計(擬邀請主講嘉賓及研討內容)
職業素質部分:
主要是介紹技巧和方法,核心圍繞如何能保護好自己同時策略的達到報道目的。
內容包括
☼涉及政府問題的報道技巧和尺度
☼調查涉及的法律注意事項及如何保護自己
☼如何說服當事人接受採訪
☼如何開展隱蔽式採訪
☼如何發現企業問題
☼如何說服主編和主任
鼓舞激勵部分:
通過標杆人士的獻身說法,給記者們普遍的職業困惑以啟發,激勵大家內在的情懷,以更高的職業標準來要求自己。
內容包括
☼研討主題1:什麼是我們時代記者職業道德的底線?
☼研討主題2:什麼是中國媒體記者應該堅持的“政治正確”?
邀請專家:
張良《南風窗》主編
張潔《新聞調查》製片人
劉春 鳳凰衛視 副台長
王克勤《中國經濟時報》首席記者
盧躍剛《中國青年報》主任記者
胡正榮 北京廣播學院 教授
展江 青年政治學院 教授等
時代背景部分:
幫助記者理解新聞背後的時代意義,什麼是這個國家當前最痛最癢的地方?中國當下轉型期最迫切的問題與主義之爭,比如土地制度,民間自治,公平與效率,政治民主與體制改革等。每名專家在自己的視野版圖中圍繞什麼是中國當前的真問題?展開討論。
最後安排一場媒介人士和專家的對話。
邀請專家:
秦暉 清華大學歷史學 教授
姚洋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教授
王長江 中央黨校 教授
毛壽龍 國家行政學院 教授
賀衛方 北京大學法學院 教授
孫立平 人民大學社會學系 教授
于建嶸 社科院研究員 底層權力問題專家
楊東平 北京理工大學高教所教授等
案例研討部分:
通過當事人講述展現典型個案尤其是個案中報道的主要障礙,並分小組討論如何選取角度報道和披露,最後有每小組的代表發言,並有專家和當事人點評,目的在於鞏固溫習前面所交流的報道理念和技巧。
以下為擬選題
案例1,被查封的維權網
案例2,被拆遷戶維權代表
案例3,民工子弟小學在城市的命運
案例4,全國人大人大代表的努力
案例5,代表公共利益方向的政府改革
案例6,出租車維權代表
案例7,集資建房發起者
7、福特基金會在華活動:資助“21世紀教育沙龍”
http://learning.sohu.com/20051013/n240531407.shtml
http://learning.sohu.com/s2008/jiaoyuzhichun/
“21世紀教育沙龍”簡介及沙龍信息
時間:2005年10月13日10:07 來源:搜狐教育頻道
“21世紀教育沙龍”是由《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和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共同主辦、福特基金會資助的民間開放性的學術交流平台,定期並持續地言談重大教育政策和教育熱點問題。強調政府、學界、企業界、媒體和議政機構之間的無邊界交流,以促進教育決策科學化,推動教育實踐。
“21世紀教育沙龍”由沙龍運作部——《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工作人員驅動,所有服務強調製度化、規範化。
1. 第一次21世紀教育沙龍
主題:民辦教育的發展空間
時間:2003年8月22日
地點:全國政協禮堂
主要參會人員:
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茅于軾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法研究所所長勞凱聲教授,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朱永新教授,上海教科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胡衛,浙江大學教科院吳華教授,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任定成主任,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文東茅副院長、閻鳳橋副教授,清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藍勁松副教授,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周海濤博士,英國劍橋教育諮詢公司專家胡文斌,香港城市大學人文學院莫家豪副院長,中國公共政策分析年報執行主任岳經綸等;
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教育組組長侯小娟,教育部政策研究與法制建設司副司長孫霄兵,全國人大常務會秘書處副局長蔡定劍,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副司長季平,全國政協教科文衛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張文珊等;
2. 第二次21世紀教育沙龍
主題:高等學校的制度創新
時間:2003年10月24日
地點:北師大英東學術會堂
主要參會人員:
北京大學校長助理、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維迎,21世紀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鄔大光,上海師範大學副校長張民選,東北師範大學副校長楊忠,九江學院院長黃保強,蘇州工業園區事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單強,以及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程方平,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史朝、王保華,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周作宇,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閻鳳橋,北京語言大學謝小慶,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李盾,清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睢依凡、藍勁松,等等;全國政協委員任玉嶺、傅惠民、李寶芳、范天佑,全國政協教科文衛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張文珊等。
3. 第三次21世紀教育沙龍
主題:營造書香校園
時間:2003年11月9日至10日
地點:蘇州市會議中心
主要參會人員:
朱永新、中央教科所所長朱小蔓、中央教科所研究員程方平、首都師範大學黨委書記謝維和、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所所長勞凱聲、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九俊、原上海師範大學校長楊德廣、西北師範大學副校長王嘉毅、浙江省教育學院院長方展畫、天津教育學院院長張武升、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系主任張文賢、南京師範大學德育模式研究室主任班華、江蘇教育學院教育管理系主任王鐵軍、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心理中心主任嚴文蕃、湖北大學教科院院長程斯輝、遼寧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田家炳教育書院院長傅維利、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副主任曾天山、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石中英、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鄭漢文、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徐雁、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藤星、蘇州大學教授范培松、語文教育專家商友敬、蘇州市教育局副局長顧月華、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范小青、江蘇作家薛冰、陶文瑜、朱文穎等專家、作家
4. 第四次21世紀教育沙龍
主題:癸卯學制百年紀念——反思中國的教育現代化
時間:2004年3月26日
地點: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一層陽光大廳
主要發言嘉賓及題目:
張杰庭(錫華教育集團董事長):我國民辦教育的發展和改革
陳學飛(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反思我國的研究生教育
孫立平(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斷裂社會中的教育與階層再生產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學統的衰微與“計劃學術”
康曉光(中國科學院國情研究中心研究員):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
謝 泳(著名學者、《黃河》雜誌副主編):1949年之前大學校長與政府的關係
雷 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教育改革與社會環境
楊東平(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科學發展觀與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
8、吳歡:一支沖高急升的藝術股票
http://news.artxun.com/wuhuan-1525-7622566.shtml
吳歡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編劇班畢業之後,一發而不可收又寫出二十多部中短篇小說和電視劇,文字量達到三百萬以上。
一九九五年他去香港定居,按他自己的話說“由於不會做生意,只好又拿起筆寫作,並恢復了他從三歲開始的書法和繪畫生涯。”結果,他只用三篇在香港著名雜誌《鏡報》上發表的政論雜文,就轟動了新聞界和整個海外文壇。香港作家聯合會主席金庸先生愛才心切,驚喜地給他寫了四頁紙的信,熱情的誇獎他“文章立論精當,勇敢鋒銳,書畫皆有奇氣,俠氣,甚佩!”
吳歡帶着他的筆,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二零零六年三月他的展覽居然開到了美國紐約聯合國,並由秘書長潘基文為他主禮開幕式。並向二十幾個重要國家駐聯合國代表贈送了國畫,推廣了中國文化藝術。這一殊榮令全世界的藝術家為之震動。
接着吳歡又應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主席歐倫斯先生的邀請,做為重要嘉賓赴紐約,為該會成立四十周年慶典題“四十而不惑”五個大字。並與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萊特等五百美國政經名流歡宴,向可口可樂公司,強生公司總裁等贈畫,表彰他們對中美經濟合作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二零零六年六月吳歡又親赴日本舉行畫展,得到安倍晉三,福田康夫兩位首相的親自接見,對中日關係的和平與發展再立新功。
二零零六年九月做為中華慈善總會的常務理事,他向滙豐銀行全球總裁葛霖先生贈畫感謝他對中國捐款的慈善義舉。
二零零七年意大利國際藝術節上,該會主席親自到吳歡先生家中邀請他赴展,並把他安排在最尊貴的一號展位。
二零零八年,吳歡的足跡又踏上了中東阿拉伯酋長國的名城迪拜。他的作品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歡迎,他的一幅金松圖國畫以一百萬人民幣賣出,創造了當代畫價高位。
二零零八年春,吳歡受邀參加了“中國人權基金會”,並奉命籌組國際藝術家聯盟任主席。在此期間他通過自己在美國政治與經濟界的私人關係,積極聯絡並促成由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代表團赴美訪問,進入美國主流社會會見了許多著名基金會,智庫以及國會議員和政府官員,包括福特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斯塔基金會、花旗集團基金會、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布魯金斯學會、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美國戰略暨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國際共和研究所、全國民主研究所、哈佛大學等,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二零零九年六月在金融危機遍布全球的時刻,吳歡又在北京會見了美國金融大亨索羅斯,聽取了他對中國的看法與教益。
總之,吳歡的藝術已經進入了一個非常高端,非比尋常的領域。其實質就是文化與政治在他的身上體現了高度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