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文匯報》報人集體合影。
《文匯報》大背景:
《文匯報》創辦於1938年。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兩度因政治原因而停刊。中共建政以後,《文匯報》仍保持「民間報紙」的色彩,被視頻為一份知識分子的報紙,得到毛澤東的重視。毛澤東經常把《文匯報》上發表的報道、社論、文章、調查報告等,順手拈來寫上批語,在全國範圍內製造出一個個政治宣傳攻勢。1957年7月,毛澤東發表重頭文章“《文匯報》的資產階級方向應當批判”,為反右運動掀起波瀾;1965年11月,《文匯報》發表了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拉開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都可看到這份報紙與政治的關係。
毛澤東為何高度表揚《文匯報》呢?鄭重認為:這是因為《文匯報》集中發表知識分子的文章,思想活躍,能把握住知識分子的脈搏。“知識分子為什麼對《文匯報》有一種親和感?對黨報記者不敢說或不願說的話,他們敢對《文匯報》記者說?黨報不敢登的文章,《文匯報》為什麼敢登?這就是因為《文匯報》雖然公私合營了,但還有私的成分在裡面,它的體內還流着民間報紙的血……這正是毛澤東所需要的。”
資產階級方向應當批判
重生的《文匯報》受到表揚後,忠實踐行着毛澤東的指示。1957年5月17日,《文匯報》以《報紙應該對誰負責?》為題,在一版報道了前一天中國新聞協會在北京舉行討論會的情景。
時任《中國青年報》總編張黎群在會上發言:現在的報紙實際上擔任了布告牌、留聲機、翻板機和“惹是生非”的責任。新聞工作者的從屬性很大,沒法獨立思考。
復旦大學新聞系主任王中發言:現在黨委把報紙看成了自己下命令的工具、階級鬥爭的工具,忘了報紙還是讓人民獲得知識和消息的……報紙是為了叫人看的。
後來,毛澤東稱這次會議“擺出了反動的資產階級新聞路線”。
蒙在鼓裡的《文匯報》依然每天賣力讓知識界“鳴放”。記者范琰採訪詩人流沙河,讓他談談他的《草木篇》,流沙河表達了自己的委屈;記者劉光華采寫的《北京大學“民主牆”》,講述北大言路大開、民主氣氛大增的現象;儲安平的文章《向毛主席和周總理提些意見》,提出“黨天下”的觀點……
毛澤東憤怒了。
“最緊張的日子裡,幾乎天天派人到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看大字報。那段時間,他很憂慮,後來回憶起來時說:我這個人就是常常有憂愁,特別是去年5月底右派進攻,我就在床上吃飯、辦公,看那些材料,儘是罵我們的。”
不知內情的《文匯報》處理黨外人士的發言或文章時,“細緻精編”。“越是精心編排,給毛澤東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更刺激了他。”
毛澤東出手了。
6月14日,《人民日報》全文刊發毛澤東寫的“編輯部文章”《文匯報在一個時期內的資產階級方向》。
3個月前,主席還握手錶揚,突然成了“資產階級方向”,《文匯報》辦公室內,欽本立(時任《文匯報》副總編)看着徐鑄成,徐鑄成看着欽本立,相對無言。
檢查還是要寫。
時任上海市委書記柯慶施的話,更讓徐鑄成膽戰心驚。柯說,中國的知識分子有兩個字可以概括:一個是“懶”,平時不肯自我檢查,問題成堆難於挽救,還常常翹尾巴;二是“賤”,三天不打屁股,就忘乎所以了。
批判隨之展開:接受過《文匯報》採訪的人、為報紙撰稿的人、研討會上發言的人,大都成了批判對象。
7月1日,毛澤東撰寫的另一篇重磅文章、《人民日報》社論《文匯報的資產階級方向應當批判》發表,着名的右派路線——“羅隆基—浦熙修—《文匯報》編輯部”浮出水面。
這篇文章信息量極大,一些觀點、文字被眾多論着反覆引用,是研究整風和反右運動不可不讀的文章啊。
相關參考資料見《毛澤東與<文匯報>》(上)(下)兩冊圖書。
閱讀地址:http://itunes.apple.com/cn/app/cuhk-press/id496806012?mt=8 (iPhone、ipad、iPod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