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到新聞報導馮小剛要將這篇更類似中學生政治史心得佳作的"小說"用巨資拍成電影,不禁令我好奇:是什麽作品被描述為震撼人心的中華民族的心靈史?值得馮小剛花上億元去拍攝?
我上網看了劉震雲(以下簡稱劉)的這篇小說,卻覺得他事實探究少,論述態度和情緒抒發多,扭曲基本事實,而河南漢奸論更是輕率成型的文人之輕狂結論。正是這樣的作品與其所獲好評,甚至謬誤繁衍,反映了當代中國人文化與基本素質的低落,像是一種被囚錮者尋不着出路,在精神分裂的邊緣用自虐的方式所做的心理補償現象。
讓我用劉自己的文字對照事實的歷史記載來戳破其偽言謬論。
下面先引述劉文中的兩段文字:
-------------------------------------------------------------------------------------------------------------
我問(姥娘):
“是不是死了很多人?”
她想了想:
“有個幾十口吧。”
這就對了。一個村幾十口,全省算起來,也就三百萬了。
我問:
“沒死的呢?”
姥娘:
“還不是逃荒。你二姥娘一股人,三姥娘一股人,都去山西逃荒了.........
這是在我故鄉河南延津縣所進行的旱情採訪。據河南省志載,延津也是當時旱災最嚴重的縣份之一
..........
-------------------------------------------------------------------------------------
河南的情況是如此之糟,以致在好幾年中都有人逃荒到陝西丶甘肅和川北...............
-------------------------------------------------------------------------------------
再轉貼china918網站上<歷史不容忘卻>日軍暴行記載史錄的兩段文字來做相互對照:
第140頁
民國廿七年(1938)六月七日,駐延津縣(按:劉之故鄉)日軍血洗青莊,無辜群眾被槍殺,捅死二人,並燒毀四十餘間房屋和許多家產。
-------------------------------------------------------------------------------------
第163頁
民國卅一年(1942)十一月十八日,日軍火燒獲嘉縣(按:同為淪陷區的豫北新鄉地區)大辛莊,四千八百餘間房屋被毀,村民一百零三人遭慘殺,十萬多斤糧食被搶走。
-------------------------------------------------------------------------------------
綜合以上劉的小說和歷史記錄兩者的文字對照,說明了:
1.劉的故鄉延津縣從1938年就已經淪陷,到了鬧饑荒的1942年應該依然掌握在日軍或偽政權手中;在日本人治下,旱災導致的饑荒奪去劉的故鄉許多人的生命。
2.1942年年底,在日占豫北新鄉地區依然發生有燒村丶屠殺丶搶奪糧食...的暴行(三光政策?難道搶了這些糧食是為了去給同樣鬧着饑荒的地區的災民發糧嗎?)饑荒災民最大的生路是向西邊國府控制區逃難。
在此姑且不論此位在海外毫不知名的丶做為官方一級作家下筆的心態與歷史資料搜研的能力,
在其文寫成之際,1993年,此時相距中國北方所發生的巨大悲劇事件不久,此事之真相尚無法公開,劉對更遠的抗戰的歷史真相又能準確掌握幾分?劉可又曾用心考察過抗戰歷史的基本事實?發生在其日占淪陷區的故鄉的饑荒能由得當時戰線後方的國府和蔣來救濟嗎?對於1944年國軍在河南慘敗,所謂五萬國軍被豫西農民繳械的事件,劉真的探究過原由與真偽嗎?又知道何謂日本有史以來最大戰爭動員的1944年"一號作戰"嗎?知道MZD所謂延安丶重慶丶日本"三國志" 的深意嗎?
更早幾十年,關於抗戰歷史,MZD所說的是:國民黨與蔣當時正躲在峨眉山上等着下山摘桃,抗戰全是共產黨在第一線中流砥柱;倘果若其言,遙遠的豫北餓死人賑不賑災又能與所謂躲在川西南千里之遙的國民黨和蔣有什麽關係呢?如果他們都有膽躲起來了,還有這廉恥去管遠方饑荒?照Mao 這種說法,抗戰歷史豈不更清爽分明毫無糾結?
就這樣一篇與其說是小說,毋寧更像是中學講政治優秀學生的政治心得大作,就可以把河南人說成被日本人不存在的發糧賑災所救活收買的漢奸嗎?(就算有發糧,這些糧又是從誰手上搶的?日本人有必要一手搶又一手放嗎?)
就是這樣荒謬的歷史拼貼勞作,以及單就一些與歷史基本事實相悖的調查與部分書摘便大膽以此做出河南出漢奸合理論的結論,實在讓做為河南人後代的我難以接受。要知道劉自己的文字中其故鄉(日占區豫北延津縣)的饑民也沒坐等到日本人來發糧,他們逃荒去了,多數的災民們也不是逃向糧食較盛產的日占東方和南方,而是向西:山西丶陝西丶甘肅和川北等國府控制區,是以洛陽至陝西道塞於途,為什麽?我想不是因為他們不願做漢奸,而是更是因為他們是正常人,知道非我族類的日軍之殘暴,在虎口下九死易而一生難!
抗戰時的大公報是親屬於哪個黨,很清楚。書中引用的外國人:白修德丶謝偉思心向哪一黨派我也不用說;他們和斯諾丶費正清丶史迪威這些起了大作用的洋人的"歷史貢獻"實在罄竹難書一言難盡。但為什麽白修德可以在入陝之隴海線丶到國府區的豫中新鄭縣拍到如此多饑民?為什麽白修德等人鏡頭下活着的逃難饑民多,餓死的饑民屍體少?因為許多饑民都還能活着往國府控制區逃來,沿途有無救濟?沒有的話,災民們豈不會相互以告國府見死不救,而競奔他途?沒有救濟的話,時到1943年鏡頭下應該全是死人才是。更多餓死的災民則是死在本鄉,死在逃難路上丶死在日占區。我父親老家當時是國府區下豫中新鄭禹縣鄉下務農小康之家,全家十幾口沒人餓死,但有沒見到餓死的人?有,不少,都是逃難的災民,村子裡有無餓死人?有,不多。這些災民從哪裡逃出來?又逃向何方?多數是逃向日本人占領富庶地帶呢?還是逃向西邊的國府控制區?劉自己的小說里(如上引述)寫得清清楚楚。而劉可又知道這場多年抗戰全局的艱辛與其幾乎不可為而為之的辛酸?明白的天災與戰禍夾擊,一個東拼西湊的受困戰時政府又有何能力全面救濟所有災民?跟20年後所謂"三年困難時期"相比,後者又有何賑災?此時的時代雜誌記者白修德之輩又何在?大公報何在?
作者大膽總結說為什麽河南人沒全餓死,是因為"1943年日本人開進了河南災區,這救了我的鄉親們的命",但是1943年日軍新占領了河南哪裡?多數黃河北鄭州以東日占區是在1938年花園口決堤前後就被占領了,之後雙方隔着黃泛區僵持,真正占領大部河南是1944年中日軍發動一號作戰之後的事,這之後日軍也沒少屠殺。發糧?除了給偽軍發糧之外,我不知道他們有可能給一般老百姓發什麽糧(至少我爸老家沒這回事,我問日軍可有發糧,老人家髒話差點脫口而出),頂多是沒有大規模下鄉搶糧,為什麽?因為1944一號作戰是日本傾全帝國之力作最後一次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除龐大的參戰兵力武器彈藥車馬之外,後勤糧食補給之充裕較諸之前多次會戰就地搶糧之舉相去甚遠,根本不把時間浪費在就地徵糧之上,而是全力逐殺國府軍隊並打通平漢線。為什麽河南人沒全餓死?像我父親老家自給自足,如何餓死?還需熬到1944年56月份等日本人發糧?沒全餓死,作者還忘記了河南數百萬入陝或其他地區的人,他們是靠日本人發糧活下來的嗎?
這部"小說"早已被翻譯成日文,似乎頗受日人喜愛與肯定。要拍成電影,我想馮小剛不必愁沒資金,不必愁沒市場,至少日本人會伸出"友誼"之手",樂於"發糧"救濟;祝馮導新作忠於原着,成功為中國唾面自乾文化增添一筆新典範。
寫這篇評論,我是擔心的,因為或許沒多久後我豆瓣的id就會變成"已註銷";某些勢力是無所不在的....
但做為河南人後代,面對這種倉促不明的河南漢奸合理論丶無可奈何論,而且又將被繁殖成電影大作,實在是看不下去,不能不說話。
同時我也更害怕中國後代子孫的自我歷史認知會建立在這樣一個連串荒謬的場景之下:
有人吆喝說山中有象,其兇惡無朋,於是族人被"說象人"帶進山洞避居,足不敢出,
日後族中有個老劉,他也許是真瞎,也許不是裝瞎,他自告奮勇讓"說象人"帶着去摸他們所說的象,喔~原來象是如此這般。
他後來回去激動自豪地給山洞裡的族人描述了象的"真貌",其中有個爛牙小子聽聞大為震撼,決心把這"真象"的故事編成一個說書段子,用他那利口把"真象"給山洞族人的後代一代一代永遠傳唱下去,讓大家永遠警惕山洞外凶象之威脅........然而此同時洞外天地實在開闊,異族外客縱橫開拓忙不迭乎,都知山中有洞藏有此族,同情有之,泰半蔑笑,皆以無有此族之立足相以競爭天地而慶幸不已,洞民摸象之佚事亦每引之為笑談。
昔抗日之血何養出今媚日之花?更且茂然蔓延?
為先人慘烈之犧牲感到萬分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