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Lao Tan:諸葛亮評傳(十、斬馬稷)
送交者: laotan 2014年02月16日15:34:18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諸葛亮評傳(十、斬馬稷

     諸葛亮揮淚斬馬稷來源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再加上京劇的借題發揮就成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這個故事演義的成分多,娛樂的成分多,歷史的成分少。本文着眼於史料,儘可能還原當時的歷史環境,以探討諸葛亮斬馬稷的內在原因。

     對於馬稷是否為諸葛亮所斬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種如《三國演義》中所說“諸葛亮揮淚”斬了馬稷;另一種則認為馬稷是病死的。這兩種說法各有所依,究其原因,主要來自史料記錄的不準確性。《三國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馬謖傳》中記載馬謖是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說的是馬謖於獄中病故了, 諸葛亮感到悲傷,為之流淚。而《國志 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中記載“戮以謝眾。“諸葛亮順乎眾意殺了馬謖”。三國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王平傳》中記載:” 丞相亮旣誅馬謖…”說的是諸葛亮丞相殺了馬謖。奇怪的是《國志》為陳壽所寫, 陳壽是一個相當嚴謹的學者,為什麼會對同一歷史事件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馬謖死於建興6,公元228, 陳壽在公元280年才開始撰寫《三國》時間跨度超過了50, 三國時蜀國沒有設史官, 沒有官方文獻供參考,當事人也已作古, 陳壽只能是根據採訪、民間傳說或道聽途說來判斷馬謖是如何死的。從陳壽寫《國志》的時間順序來看, 陳壽是先寫《諸葛亮傳》(國志 卷三十五),次寫《馬謖傳》(三國 卷三十九),後寫《王平傳》(國志 卷四十三)。在最先寫《諸葛亮傳》時可能聞說馬謖為諸葛亮所殺,而在寫到《馬謖傳》時又聽到不同的說法,馬謖於獄中病故(不排除在調查馬謖死因時恰好採訪到了馬謖的親屬, 親屬為死者編一個比較體面的死法也是合情合理的);在最後寫《王平傳》時又確認了馬謖是為諸葛亮所殺。由於某種原因, 陳壽沒有將馬謖的死因統一,給歷史研究者留下了一個待解的迷團。 一個人不可能有兩種死法,這兩種死法必有一種是不成立的。本文趨向於馬謖為諸葛亮所殺。第一, 陳壽在寫完《諸葛亮傳》和《馬謖傳》後再寫《王平傳》時最終認為還是諸葛亮斬了馬謖,同時還陪斬了另外兩個將軍(丞相亮旣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 斬一人有記錯的可能,同斬三人記錯的可能性就小多了。既然如此,陳壽為什麼沒有在《馬謖傳》中更正馬謖的死因,筆者認為這是陳壽作為一個歷史學家,秉持“春秋”筆法如實記錄了各次調查結果,後人可以根據“多與少”的原則自行判斷馬謖的死因。 第二,《馬謖傳》中裴松之注,有提及《襄陽記》中記載馬謖死後, “十萬之眾為垂涕。亮自臨祭”,如果馬謖是病死的,屬於自然死亡,一個當斬之人的自然死亡應該是最好的結局,眾人應該為他慶幸,就不會有“十萬之眾為垂涕。亮自臨祭”,只有馬謖是被諸葛亮斬了,眾人覺得可惜,才會有“十萬之眾為垂涕。”。

     確定諸葛亮斬了馬謖之後我們再來探討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斬馬謖。馬謖的主要錯誤是不按諸葛亮的布署,不聽王平的勸告,自以為是,在街亭吃了敗仗,然後隻身逃竄,使本來有勝算的第一次北伐徹底失敗。因此,諸葛亮有一百條理由殺他;但在人才稀缺的蜀國也可以找到一百條理由不殺他。有論者認為諸葛亮殺馬謖是為了推卸失敗的責任,讓馬謖代己受過。這一論點站不住腳,因為諸葛亮把失敗的責任全攬到了自己身上,並自貶三等(“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或說諸葛亮借殺馬謖以立威, 諸葛亮在蜀國已是無人之下,萬人之上,還要立什麼威! 諸葛亮自己給出殺馬謖的理由是要執法從嚴,以正軍規:“昔孫武所以能制勝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紛爭,兵交方始。若廢法何以討賊,不明正軍律何以服眾”。這一理由也很牽強,在這次北伐中趙雲也違了諸葛亮的布署吃了敗仗(“箕谷不戒之失”)(趙雲的失敗後果很嚴重,使諸葛亮有了後顧之憂,將另章論述),只受了降一級的處罰,為什麼馬謖就非殺不可?

     很多古今的論者都認為諸葛亮不應該因為一次失敗就殺了一個人才。例如,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就有評論“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而殺其俊傑,退收駑下之用,明法勝才,不師三敗之道,將以成業,不亦難乎!”。大意是蜀國人才稀缺,要想成就大業就不應因失敗而殺人才。其實諸葛亮對失敗有很深刻的見解,他在後出師表中說:“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弩下,何能必勝”,諸葛亮認為失敗是戰爭的規律之一,打起戰來失敗總是難免的,自己也不例外,象曹操一樣屢敗屢戰才是英雄,因此,按理諸葛亮不會因為馬謖的一次失敗就殺了他。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殺馬謖這個人才?其實, 諸葛亮殺馬謖的真正原因正是因為馬謖是一個人才。這聽起來荒唐,但有理可循。我們先從諸葛亮與馬謖的關係說起, 諸葛亮與馬謖的哥哥馬良以兄弟相稱可見關係非同一般(可能義結金蘭,也可能有遠親關係), 馬良以身殉國, 諸葛亮就特別看顧馬謖,他們之間的關係如同父子( 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馬謖才華橫溢,好論軍計,丞相葛亮深加器異,南征時馬謖就向諸葛亮獻過“攻心的策略,得到了諸葛亮的採納。諸葛亮比馬謖大九歲,他把馬謖當自己的軍事接班人培養, “以謖為參軍,每談論,自晝達夜”。所以在北伐時力排眾議,讓馬謖打先鋒,好讓他立功。諸葛亮並非沒有看到馬稷的缺點和忘記了劉備的叮囑(“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 但在人才奇缺的蜀國, 諸葛亮茫然四顧, 除了馬稷之外, 沒有一個可造之才能繼承自己的軍事衣缽輔蜀安劉。加之自己身體不好(專章論述), 沒有時間等待,馬稷是當時唯一的選擇。

     馬謖軍事繼承人的地位到了姜維的出現就發生了根本的改變。諸葛亮在北伐途中,下天水時無意中獲得了姜維, 與姜維一接觸,如獲至寶,發現姜維才是自己苦苦尋覓的繼承人,與馬稷相比優劣立辯。姜維比馬稷小一輪(12), (馬稷39, 姜維27)有年齡優勢; 姜維樸實大氣,忠心耿耿 (“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 馬稷言過其實, 好收買人心;姜維文武全才(“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馬稷好紙上談兵。諸葛亮在評論姜維時說:“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雖然沒有拿姜維直接與馬稷作比較, 但暗示姜維的才能要比馬稷高出不是一星半點。因為在馬稷五兄弟中, 馬良(季常)是最有才能的(“馬家五常,白眉最良” “白眉”即馬良也),姜維的才能是馬良都不能比擬的更何況馬稷。有了姜維,馬稷繼承人的地位就泡湯了。在殺與不殺馬稷的天平上,自然而然的就偏向了殺的一邊。

     馬稷罪當該斬, 這不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 有爭論的問題是在人才奇缺的蜀國該不該特事特辦, 刀下留人, 為國家留下一個人才?姜維的出現,有了比馬稷更好的人才, “人才”問題也就不成其為一個問題了,因此等待馬稷就只有死路一條。諸葛亮斬馬稷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為姜維接班掃清障礙。馬稷是跟隨先主從荊州入蜀的“老紅軍”, 資歷老功勞大, 在軍中已收買了不少人心(諸葛亮斬馬稷時“十萬之眾為垂涕”),姜維只是一個“被解放戰士”, 姜維要順利接班是很難跨過馬稷這道坎的,說不定會斗得兩敗俱傷,給蜀國留下禍根,殺了馬稷這一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諸葛亮斬馬稷既正了軍規(“賞罰之信,足感神明”)又扶植了真正的人才, 何樂而不為。結論:馬稷被斬,起因是街亭之失, 而姜維的出現是壓垮騾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西安事變的“英雄”都變漢奸?
2013: 張召忠做驚人預言:西方國家絕對不敢入
2012: 蔣介石私德很差,但他有兩條貢獻還是偉
2012: 八屆人大開會前出大事驚動國際 肇事人
2011: 馬悲鳴: 希臘羅馬神話不真,憑什麼猶太
2011: 華裔小人物促成加拿大修改法律
2010: 西方十字軍東征的殘暴
2010: 雅各是耶和華的長子,耶穌也是
2009: 如何理解“回到毛澤東時代”
2009: 劉亞洲: 小平同志“這場仗也是為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