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仁者无敌 圣主康熙大帝开启“康乾盛世” |
送交者: J66 2014年11月23日03:25:12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
康熙年幼登基,16岁智除鳌拜。他文武双全,既能御驾亲征,又能治国安邦。他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并收复台湾、定鼎天下。康熙博学多才,勤于政事,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由于康熙的文治武功,当时天下大治,开启了“康乾盛世”。 博学多才 深味古今义理康熙五岁开始读书,八岁读《大学》、《中庸》。据载,他在少年时代曾因读书过劳而致咯血。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他在南巡的船上,仍然秉烛苦读不倦,当侍臣奏请他要注意保养时,他说:“深味古今义理,足以愉悦我心。予之不觉疲劳,以此故也。” 他好学不倦,直至晚年还保持着这种习惯,仍然孜孜不倦。他在《庭训格言》中说:“朕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犹手不释卷。诚以天下事繁,日有万机,为君者一身处九重之内,所知岂能尽乎!时常看书,知古人事,靡可以寡过。” 他又说:“于典谟训诰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即欲使古昔治化,实现于今。”康熙帝读书,并不是为了炫耀知识渊博,而是要使自己少犯过错,并从中求得治世之道。 康熙帝读书的兴趣非常广泛,除经、史、子、集四部以外,举凡天文、地理、历法、算术、军事、法律乃至音乐、美术、医药、方技,无不涉及。 作为帝王,康熙却十分酷爱自然科学,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白晋、张诚等六位法国科学家被康熙帝延请入宫,担任其科学顾问。从此,外国科学家在清朝宫廷长达数十年,康熙从他们那里学习了西方国家在天文、地理、生理解剖等方面的最新科学成就。 1698 年巴黎出版的白晋著《中国皇帝康熙传》中有过如下记述:“康熙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西方科学,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同我们在一起,白天和晚上还要用更多的时间 自学。他不喜欢娇生惯养和游手好闲,常常是起早贪黑。尽管我们谨慎地早早就来到宫中,但他还是经常在我们到达之前就准备好了。” 治天下之道 以宽为本康熙登基时,当时清朝内忧外患,国家尚未统一,民众对朝廷也有抵触。孝庄太皇太后问他的想法,康熙答道“惟仁者无敌”。他对大臣们说:“定乱之方,惟崇尚宽大,宽则得众。治天下之道,以宽为本。” 陕 西提督王辅臣被平西王吴三桂笼络收买,起兵反叛。当时王辅臣之子王继贞及其家眷都在京城,大臣们都建议立即以谋反罪拘捕。康熙虽着急,但还是平静地让王继 贞去给他父亲送信说,朝廷体谅其谋反实非本意,望其迷途知返,不究责任。王辅臣深受感动,带领士卒向北行大礼,因心有顾虑,不肯投降。 康熙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图海对将士们说:“仁义之师,体圣主好生之德,先招抚,后讨伐。勿妄杀生灵!”图海大军战无不胜,王辅臣被迫投降。康熙仍然授其靖寇将军,和图海一起镇守汉中,王辅臣非常惭愧,康熙多次让图海对其抚慰。 对 于蒙古的治理,康熙采取抚绥政策。喀尔喀蒙古(外蒙古)部落首领之一土谢图汗挑起内部纠纷,使噶尔丹乘机东犯,逼迫喀尔喀南迁。康熙亲赴塞外主持会盟。盟 会上,康熙对土谢图汗的过失加以申斥,然后说,如此盛大的会,要是对土谢图汗处以重罪,实在于心不忍,于是当众赦免其罪。康熙通过训谕和教导化解了各部落 分歧,实现了喀尔喀蒙古内部的从新统一。 蒙古部众心悦诚服,齐向康熙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康熙正式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的臣服。 征服噶尔丹时,康熙对大臣们说:“天下当以仁感,不可徒以威服。噶尔丹凶暴,朕惟待以宽仁,噶尔丹奸狡,朕惟示以诚信。” 勤慎朝政 重农治河康熙14岁亲政,每天早上晨时开始(七点至九点)与大臣们讨论奏报、议商军国大事,无论寒暑无一例外。除因生病、三大节、重大变故外,几乎是没有一天不听政的。 康熙处理军国大事非常谨慎,早年在他宫廷的柱子上写了三藩及河务、漕运三件大事。康熙亲自派侍卫逆黄河而上,一直到黄河源头星宿海,往返行程两万里,绘制了黄河全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经过实际踏勘绘制成的黄河图;他并且任用贤能的官员来治河。 经过长期的战乱,当时农业遭到严重破坏,康熙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举行耕籍礼时,曾亲自扶犁一口气耕了一亩地。当时有万人观看,大学士李光地特执笔撰文,立碑记其事。 北京中南海有一座丰泽园,建于康熙年间,当年园东有几间蚕房和稻田数亩,园后有桑树几十株,是康熙用做“试验田”的场所。承德避暑山庄有一片御瓜圃,也是康熙亲手开垦的。 康 熙“所得各方五谷菜蔬,必种之,以观其收获”。在丰泽园后的那片水田中,康熙最先发现了有的稻谷提早成熟,于是他每年将早熟的稻穗留做种子待来年播种,终 于以 “一穗传”的育种方法,培育成了新的早熟稻。《康熙玑瑕格物篇》中是这样说的:“高出众稻之上,以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 米’。” 康熙皇帝下令将这种稻谷推广到江浙一带种植,当年就在江苏获得一年两熟的好收成;后来又推广到江西、安徽等地,也获丰收。 正因为康熙精通天文、函数、水利等知识,所以他能够亲自帮助大臣兴修水利、垦荒造田,也能够派出老农去江南指导当地农民提前播种御稻。 崇尚节俭 以民为本康熙以民为本,在其治下,爱民、恤民、察民、施惠于民的政策比比皆是,如:屡次申令停止圈占土地,又蠲免钱粮达五百四十五次之多,计银十五亿两;还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一次,康熙在塞外视察时发现一个人僵卧在路旁,他亲自询问,得知这个人叫王四海,是个佣工,在回家路上因为饥饿躺下起不来。康熙立即下令给他喂热粥,等王四海苏醒后,将他带到行宫,后给王四海盘缠,派人送他回家。 康 熙四十六年(1705年)二月,康熙皇帝视阅黄河河道工程“溜淮套”,见其由“清口”登陆,到达“曹家庙”,地势多为不可凿通的山岭,而河道所经之处,民 舍坟墓,都被毁坏。康熙皇帝招来张鹏翮等官员责问,罢除了此项工事。河道旁边的居民非常感动,康熙皇帝命在别处勘视合适的地点,作为河道。 康熙皇帝崇尚节俭,他说:“我从即位以来,办一切事,都提倡节俭。我身上穿的是普通的衣服,脚上着的是一般的布袜。” 来 中国的法国人白晋,在给法国国王的信里写道:“他(康熙)那种恬淡素朴简直是没有先例的。每日两餐最普通的菜肴,从未有丝毫过度。他的衣着,在中国算是最 普通的服装。逢到雨天,人们有时看到他穿一件毡制外套,这在中国被视为一种粗制的衣服。夏天,我们看见他穿一件普通的麻布短褂,这也是一般人家常穿的衣 服。除了节日大典的日子,我们从他身上发现的华丽物品就是一颗大珠子,那珠子在夏天便照满族人的风俗佩在他的帽沿上。他无任何奢求,他的淡泊超过人们所能 想像的成度,这在他的衣着和他的一切生活用品上都能看到。” 京师地震 下《罪己诏》清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679年9月2日)中午,京师发生八级强烈大地震,给京师及周围的州县带来深重劫难。“官民震伤不计其数,至有全家覆没者。”一片房屋倾倒、民众伤亡的惨状。 对 此,康熙皇帝迅速作出反应。他一方面“发内帑银十万两”,赈恤灾民;一方面号召“官绅富民”捐资助赈。但他最着力进行的,则是亲自带领大小臣工,对朝政得 失认真地作一次全面的政治检讨和反思。他自己首先“兢惕悚惶”,“力图修省”;同时要求臣工们“务期尽除积弊”,“各宜洗涤肺肠,公忠自矢,痛改前非,存 心爱民为国”。 康熙皇帝在《罪己诏》中言:“朕御极以来,孜孜以求,期于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协,大小臣 工弗能恪共职业,以致阴阳不和,灾异示儆。”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灾难,康熙皇帝认为责任全在君臣上下没能尽心尽责治理好国家,所以遭到了天谴。他遣官告祭 天坛,并数次率诸王、文武官员诣天坛亲行祈祷。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敬天勤政,一心为民,躬自力行,从其治国、治吏、治军、治狱、治河等言行中,可以看到“仁德”贯穿始终。其仁德在干,功勋于坤,流芳百世。正如后人所赞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3: | 胡锦涛说王立军是叛徒,那温家宝是什么 | |
2013: | 中美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 | |
2012: | 谁在加沙进行屠杀,为何自称“民主”的 | |
2011: | 陆小民:中国人和日本人从外表上能分开 | |
2011: | 美国澳大利亚驻军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 | |
2010: | 谁孕育了辛亥革命? | |
2010: | 中国如何应对朝韩炮战之严峻局势 | |
2009: | 也谈张申府--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 | |
2009: | 马悲鸣: 当晚霞消失的时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