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阳光在多城:百年性情·清末名男·维新篇
送交者: 阳光在多城 2009年03月13日06:23:26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维新派走上政治舞台是甲午海战的直接结果。甲午战败之初,李鸿章勉强保住性命,但靠边站了。慈禧太后躲进颐和园,一边享福一边思过去了。光绪皇帝趁机推动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受到重用。他们的变法虽然只维持了103天,却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前辈的洋务派相比,维新派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更多变化。反映在男女关系的问题上,维新派不但主张妇女天足,还提出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的革命性思想。不过一旦轮到自己头上,维新派的重要人物几乎没有一个能坚持做到的。康有为开风气之先,提出妇女解放,到晚年却明目张胆、接二连三地娶小老婆;严复早年钦慕西方文明,倡导改良中国的婚姻家庭,后来自己不但一妻一妾,还包办子女的婚姻;就是律己甚严的梁启超也有侧室。只有谭嗣同坚持做到了一夫一妻,即使儿子夭折之后也没有纳妾。 【康有为妻妾众多】 维新派的先生们可能比有权有势的洋务派大员更加多妻,这是因为他们身处新旧交替的时代,兼得新旧习俗的优势。旧习俗强调子嗣传承,如果太太生不出儿子就有足够理由纳妾。新风尚强调恋爱自由,一个爱字,就构成结合的理由。康有为的婚恋就是最好的例子(注释1)。 康有为不到二十岁娶了比自己大3岁的表姐张云珠为妻。这是包办婚姻,但夫妻俩相处和睦。只是张氏夫人一连生了四女,直到后来才生了一子,却又不幸夭折。一直没有子嗣的康有为,到了39岁这年终于纳了一妾,这就是二太太梁随觉。梁氏夫人过门时才18岁,年轻貌美,文化程度高,很得康先生喜爱。后来流亡海外,都是梁氏夫人跟在身边,随康有为跑遍大半个世界。梁夫人起初生有一子,可惜也夭折了。后来又生一子,终于顺利长大成人。 康有为到海外后,接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享受到了国内的高官大员们享受不到的一种权利:自由恋爱。恋爱对象是美国华侨的女儿何旃理。二人相识时已是1907年,康有为已年近半百。在那些日子里,康有为以他渊博的学识,深刻的政治见解,在美国的华侨圈子中四处演讲、募捐。讲台上的他,浑身散发着成熟男人的阵阵魅力。在加利佛尼亚州Fresno市的听众当中,一位少女被深深吸引,成为了他的骨灰级粉丝。这就是后来成为康家三太太的何旃理。那时她只有17岁,却已通晓英、法、德、中四国文字,又会弹琴画画,是个大才女。康有为正想找个英文秘书,就与何家小妹交往起来。接着就共陷情网,那段时间两人来往情书多达100封以上。何旃理的父亲是个富裕的小业主,虽然很崇拜康有为,却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偶像的老丈人,忽闻爱女将要以身相许,立刻表示强烈反对,但最后爱情无敌,反对无效。 此后何旃理跟随康有为继续从事政治活动。二太太梁氏与她相处融洽,让康先生十分满意。在日本,康有为与何旃理有了爱情的结晶:幼子康同凝。可惜,何氏夫人与康有为一起生活才七年就因病去世了。那时已是民国,康有为已在上海辛家花园安了家,那里遂成他的伤心地。为了纪念何旃理,康有为请了当时还没出名的徐悲鸿画了肖像一幅,聊以慰籍。 何氏夫人虽死,自由恋爱的精神不能丢。康有为此后又娶了三位年轻的姨太太,进门时都还不满20岁,深刻体现出男人对爱情的专一性--不管到了多大年纪,中意的永远是二八佳人。四姨太是日本国女子市冈鹤子,五姨太名叫廖定徴,六姨太名叫张光。康家遂成为一个热闹的大家庭。鹤子在婚后多年忽然怀孕,却被怀疑是与大少爷康同箴出轨所至,愤而回国,此后再也没有团聚。康有为在1927年去世后,六姨太张光年轻守寡,不得再嫁,在苦闷中渡过余生。 【梁启超情理交战,苦受煎熬】 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定力比老师强得多。他的才情绝不在康有为之下,从照片上看长相也很英俊。他要花心有的是机会,也确实有过一个恋人,但他最终却能以理智战胜情感。不过这也有可能是元配夫人比较厉害的缘故(注释2)。 梁启超少年得志,17岁就中了举人,被主考官李端棻看中,把自己的堂妹李惠仙许配给他。在当时梁启超算是高攀了。李惠仙比梁启超年长4岁。她本京兆尹李朝仪的女儿,做为京城的一名官家小姐,远嫁到家境贫寒的梁家,尊老爱幼,任劳任怨,很快成为邻里间的模范媳妇。更不容易的是,梁启超早年追随康有为进京从事维新变法,把广东家里的一摊子事全撂给老婆去打理。戊戌政变失败,梁启超成为朝廷通缉的要犯,老家也不得安宁,那时全亏了李惠仙带著一家老小逃到澳门,才算躲过一劫。李惠仙知书达理,对丈夫的事业也能够理解得比较深刻,除了是梁启超的贤内助,还是红颜知己。梁启超对她很是尊敬,大概也很爱恋。他一生只与老婆大吵过一次,吵完以后多年还很内疚。 梁启超年轻时立志恪守一夫一妻原则,与谭嗣同创办了“一夫一妻世界会”。但后来他在海外遭遇了一场桃花劫,使其人生信条遭遇一场巨大挑战。那是戊戌政变后的次年,梁启超逃亡海外,在檀香山与一位华侨的女儿何蕙珍相识,二人很快坠入情网。周围的朋友都认为他俩很般配,撺掇他们成婚。但事到临头梁启超却犹豫了。他曾写信给李氏夫人,试探她的意思。李惠仙没有明说反对,只说要禀告公公,成全他们。结果梁启超一接到这个回信就退缩了,一面好言慰夫人,一面利剑斩情丝。他很快回到了李惠仙身边。 何蕙珍女士对梁启超一直没有死心,后来在梁启超担任民国司法总长时去北京见过他一次,被拒。夫人李惠仙去世之后,何蕙珍又去见梁启超,仍未能如愿。 【梁启超的侧室成为新理念的牺牲品】 梁启超一直坚称不纳妾,但实际上还是有一个妾,因此被他的政敌视为笑柄。 1903年,夫人李惠仙的随嫁丫环王桂荃成了梁启超的侧室。这次纳妾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延续香火。梁、李二人婚后十年才得了长子梁思成,孩子小时候身体又很不好,让父母十分担心。为了保靠起见,梁家终于决定纳妾。既然纳妾,娶家中的丫环是主妇最省心的。 王氏夫人对梁家贡献极大。她不但自己生育了六个子女,对李氏夫人所生的三个孩子也同样尽心照顾。李惠仙中年去世,五年后梁启超也走了。那时家里最小的孩子只有5岁。这么多子女的生活全部着落在王桂荃身上。这九名子女长大后个个都很出息。王桂荃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可是却一直没个名份。梁启超甚至不愿意承认她的侧室身份,在书信中提到她时总是称“王姑娘”、“三姨”、“来喜”等,支支吾吾敷衍了事。 每一次社会风气的大变革总会造成牺牲品。应该看到,在那新旧交替的岁月里,王桂荃女士的遭遇比起稍后民国时很多名人的元配夫人们,还是要好很多。 【仍是妇解先驱】 维新党在妻妾问题上言行不一,常被后人耻笑。特别是康有为,不但遭到女人们的非议,也遭到来自男人们不遗余力的的攻讦。我总怀疑某些男士对康有为的恶毒攻击是出于另外的目的,并非是因为他纳妾,而是因为他倡导女权--既然说出来做不到,当初谁叫你说? 在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史上,康有为是当之无愧的先驱,是个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注释3)。他对妇女问题的看法不是只言片语,而是有相当系统的阐述。他的妇女观源自一种朴素的同情,因为他目睹了自己的母亲、姐妹所受的苦难。康有为11岁失去父亲,家中重担都落在母亲肩头,兄弟姐妹几个都是母亲含辛茹苦抚养长大。他的一个姐姐一个妹妹,都遭受婚姻的不幸。由于家境不好,姐姐妹妹成亲后都得不到夫家的尊重。姐姐嫁给一位身患重病的男子,入门十九天就做了寡妇,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成为夫家的二等公民。妹妹在成亲那天就饱受闹新房风俗的折磨,搞得康有为对这一风俗厌恶到顶,自己成亲时坚决不搞。 康有为基于对自己母亲、姐妹的同情,到后来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后,就花了很多精力来谈妇女问题,积极鼓吹男女平等,认为女人应该受教育,应该参政,应该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他还发起天足运动,鼓动家家户户给女人放开小脚。康有为对自己女儿的教育十分上心。他的长女康同薇、次女康同璧,后来都有一定成就,与他这位父亲的开放思想是分不开的。 康有为后来接二连三地娶姨太太,自己也有一套理论解释。他很坦白地承认人的欲望,认为“白头协老”的婚姻模式并不符合人性。他认为婚姻的契约应该是有期限的,而且以人性之善变,婚期宜短不宜长,多不过一年,少不过一个月,不高兴了就该允许散伙。理论归理论,现实归现实。他后来娶了那么多老婆,基本上都是负担到底的。 康有为并不是“一夫一妻”制的鼓吹者,谭嗣同、梁启超才是。梁启超为坚守一夫一妻的原则付出了不少代价,但信念并未动摇。他的婚姻家庭观念比老师要严肃得多。后来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时,梁启超以老师的身份在婚礼上致辞,把一对新人狠狠训斥了一番,说他们太不负责,祝愿他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注释1)关于康有为的婚恋故事,网上有多篇貌似原创的文章流传,内容大同小异。我也不清楚最早的考证者是谁。 (注释2)关于梁启超的婚恋故事,网上流传的文章也很多,还有专题电视节目,内容大同小异。 (注释3)康有为的妇女观,参见网上文章《康有为的女权思想》,作者:醉罢君山。
0%(0)
0%(0)
      维新的失败,恐怕也与光绪的个性有关。长期 - 阿唐 03/13/09 (303)
        慈禧要是有孝庄那么慈爱,说不定晚清还有点希望 - 阳光在多城 03/13/09 (252)
          孝庄也是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的主,未见得慈爱。  /无内容 - fann 03/13/09 (217)
            孝庄对康熙还是很慈爱的。或许慈爱这个词用在这里不合适 - 阳光在多城 03/14/09 (212)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8: 如果这是宋史 (二十六)
2008: 专家考证:毛泽东生平事迹诸多疑点的史
2007: 王伟无可指摘——两个战例的比较
2007: ZT: 难解的「中国迷惑」
2006: 抗战时期中共军队的武器来源初探(ZT)
2006: 中共历史上的超级间谍 --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