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个历史公案看蒋介石 |
送交者: ByStander 2010年03月30日18:43:33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
从几个历史公案看蒋介石 所谓历史公案,就是现在还在争论而又说不太清的东西。关于蒋介石的历史公案有几个,一个就是9。18时,到底是谁下的不抵抗命令;一个便是关于蒋的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另一个就是,到底是不是蒋逼迫日本人与中国打的全面的战争。 笔者想就这几个与蒋有关的历史公案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个公案是,9。18时,是谁下的不抵抗命令。 我们先从蒋的崛起谈起。蒋的崛起,一靠孙中山,二靠黄埔军校。其实,蒋夸大了孙对他的期望和重用,在孙的眼里,蒋就是一个军人,不是政治家,孙其实更看好那个汪精卫,孙的总理遗嘱,便是由汪精卫执笔的。孙当年派蒋去黄埔军校时,蒋还很不愿意去,认为办教育不如立即带兵。后来才看出黄埔的重要性来。黄埔军校也从此成为蒋崛起与发家的资本。但蒋很不幸的不能摆脱共产党,原因是黄埔是苏俄人花钱建立的,许多共产党人便混进了黄埔。 一次北伐之后,蒋便将共产党驱除出蒋的军队与政治系统,这时的蒋冉然成为了国民党的军事领袖,并向政治领袖的方向迈进。然后开始二次北伐。一次北伐蒋打到了长江流域,二次北伐蒋打到了黄河以北,山东河北一线。那个时候,蒋运筹帷幄,战无不胜,北洋军阀和地方军阀都望风披靡,那时,大概只有东北张作霖的奉系军阀与江西的共产党没有臣服。 蒋的雄心当然是统一中国,因此共产党当然是匪。共产党当时占的地盘不大,而且都位于荒山野岭。蒋一面在江西剿共,一面与张学良谈判。张学良的奉系军阀是军阀中装备最精良的,张后来投靠了蒋,原因当然是为了防日本人。张学良的易帜,给了日本人致命的一击,也实现了蒋在名义上的统一中国。也因此,蒋对张学良感恩戴德,并封张为海陆空副总司令。也因此,日本的中下级军官,包括后来有名的板垣和肥原,那时仅仅是中佐,大佐一级的人物,也就是个营长或团长一级的,便开始策划攻占东北。 9,18事变的时候,蒋正在江西剿共,而张学良也不在东北,而在天津。张的大部分军队,此时都已入关,在天津、北京、热河、河北一带布防。但张在东北还是有足够的军队,大概有10来万人,而日本人当时不到2万人。 一般人难以想象,日本的营团级干部就可以发动9.18事变。这便是日本与中国的不同。笔者认为,当9.18事变发生时,不仅日本国内不清楚,连关东军司令部也不太清楚。可是,这怎么可能呢? 这就是日本很经典的以下克上的战例。日本人是惯于以下克上的。最后日本是成于以下克上,也是败于这个以下克上。 日本当时总的对华战略是要侵入中国的,但是如何侵入和何时侵入,并没有一个总的设想和具体的日程。于是便被一些中下级的狂热军官牵着走。而日本的上层,都是相对比较保守和稳重的,但中下级军官几乎都是鹰派。他们组成了许多的协会,秘密活动,其中有很多的人才,包括战略性方面的人才。其实这跟中国现在一样, 中国军队中,现在最有头脑的,最有才干人,一般不是那些将军们,而是团、师一级的年轻人。当时,日本主要的防备对象是俄国,这就是日本当时有名的北进方略。而防备俄国,需要战略纵深,因此日本人迫切需要占领东北,后来还需要占领华北,热河和内蒙古。 中国从来都是以上治下,而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基本就是以下克上。日本的民间和下层都充满了活力,而中国历来都是压制下层活力的。 那么到底是谁下了不抵抗的命令?据很多人回忆,当日本人开始进攻沈阳时,远在天津的张学良立即下了不抵抗的命令。当然,张后来说这是奉了蒋的命令。其实,蒋当时在江西剿共,对于东北的局势根本不清楚,因为东北一直在奉军的手上,蒋的势力还没有进入到东北。蒋也根本指挥不了奉军。而日本的上层此时估计也没有立即进攻和占领东北的命令。笔者猜测,也许张当时是请示过蒋的,但蒋能说什么?因为蒋什么都不清楚,也许会说,等等看之类的话。那么张为什么会下不抵抗的命令?很简单,张怕日本人。而且,张此时正致力于向关内发展。 由于历史上有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日本人可以在东北和北京派驻一定的军队。77事变的时候,日本军队出现在卢沟桥,也是因为有条约在。张学良与日本人相处很多年,他当然知道日本人的战斗力。因为,日本人在1905年是打败了俄国人的。只是笔者想张学良判断失误,他以为日本人只是小范围的举动,忍一忍,过几天就没事了。何况,日本人的兵力也不足。他根本没料到,日本人真的动手了。 而日本这些年轻的军官,选择这个时候来动手,根本原因也与蒋有关。因为他们看到,如果再不动手,再拖延下去,蒋就会在事实上真正地统一中国,那个时候,再动手就太迟了。当然,后来日本朝野都支持板垣他们,日本驻朝鲜派遣军很快调派几个师团进入了东北的满洲。 因此,也许是歪打正着,也许就是因为日本本来也没有什么从上而下的命令,这反而迷惑了张学良,也许,也迷惑了蒋。 9.18之后,蒋也没怎样,只是抗议,并请国际,国联来调停。因为蒋的势力离东北太遥远了。另外,以蒋对日本的了解,蒋认为在1931年,根本不是与日本摊牌的时候,因为他自己,中国各方面都没有准备好。于是,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出台了。 笔者的第二个历史公案,便是蒋的这个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 蒋的这个方略遭到很多人的骂和批驳,当然骂得最凶的是共产党,还有一些的地方军阀。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就是蒋要“安”的人。但我们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看,蒋的这一方略极为英明。是一石数鸟的战略。而且,成就了日后抗战的胜利。 首先,蒋成功地将中共驱逐出江西,也就是蒋地盘的心脏地带,然后,蒋便让薛岳的10万大军,跟随逃跑的红军一路向西,向西南进军,因为蒋的势力还没有到达过广大的西南地区。因此就上演了一出很怪异的戏,一是薛岳只在红军的后面跟,从不在前面堵,而地方军阀们,基本也是能让路就让路,红军过境,他们便礼送红军出境。然后想办法不让蒋的中央军进入自己的地盘。可蒋毕竟是大兵压境,对西南诸省动手整顿,搞掉了那些不忠的人。因为老蒋深知日本人的实力,已经在着手准备战略空间。而历史上的西南,尤其是四川,从来都是大的战略后方,是成就帝业的基地。刘邦当年如此,孔明后来也想学习。 后来在抗战中,蒋果然就到了四川,并迁都到了重庆。如果没有蒋早先的准备,那蒋拿什么实行他的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其实毛后来的所谓大三线建设,也是如此,毛将大西南作为自己的战略后方。北面与东面一旦有事,便可以撤退到西南去。 周恩来一直很佩服蒋的战略头脑,称赞蒋公是大战略家。可惜,蒋本以战略见长,可他的问题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经常直接干预战役的用兵,有时如战地指挥官林彪一样,直接指挥到师一级,搞得军师,兵团,不知如何是好。毛这点比蒋介石要聪明的多,战役指挥基本放手给那些大将们去做,自己专心搞战略。尤其是到延安之后,毛基本不过问具体的战役指挥,辽沈战役,毛也是仅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而已。淮海战役,毛完全放手给粟裕。大概只有一次,是毛直接指挥平津战役的前半段。也许是毛实在看不下去聂荣臻老是打不过傅作义,心里急呀。 笔者的第三公案,便是到底是不是蒋逼迫日本人与中国打全面战争的。 这是一个争议颇大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是否是日本挑起的对华全面战争。这是一个责任问题,很大。 但笔者又想,那个时候,日本人已经侵占了中国的东北全部,华北大部,还有热河,内蒙古大部。中国已经如此受欺负了,即便是中国主动出击,主动选择时间与 地点,那是中国自己的用兵方式问题,用兵,当然要对自己有利,谈不上什么中国的责任问题。而且,这仗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打的,不是在日本的国土上打的,中国永远是正义者,无论这仗怎样打。 日本本是蚕食中国的策略,因为日本一直也没有一个总体的战略计划,一会儿要北上,一会儿又要南进,而且,整个是被下面牵着走。可能日本也觉得中国实在是太大了,一下子吞不掉。而老蒋后来看到时机成熟以后,这大概与西安事变也有关系,便决定与日本大打,进行全面战争,即,要撑死日本。所谓蛇吞象,日本必然要被胀破。而被蚕食,就像煮蛤蟆,一点一点被煮死而不自知。 这是老蒋的绝对英明之处。老蒋的战略天赋可见一斑。日本就没有这样的战略家,这也是日本的失败之所在。这是日本在战后的总结中也承认的。所以说,日本是成也以下克上,败也以下克上。 当老蒋准备与日本人一决高下的时候,日军的主力在华北,那时长城抗战刚刚过去。很多人要去华北。有人说是陈诚提议的,也有人说就是蒋自己。中心在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要在自己决定的时间与地点与对方决战。 地点最后选在了上海。 老蒋是战略家,因此无论干什么事,都是一石数鸟。大家都下过围棋,围棋的特点是每落一子,不能仅一个意思,至少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那样这一子的效率才会高。老蒋选择在上海开打也是如此。一个是大的战略方面,当时有两个方向,一个在华北,而大部日军就在华北。上海的日军很少,大概只有2千人的海军陆战队。 如果在华北动手,那么日军就会很便利的用兵,沿着平汉铁路向前推进,直捣武汉。结果是日军可能会将蒋的军队封闭在武汉以东,那样蒋的战略回旋空间就会很小了。而如果在上海开打,日本人在上海的兵力很少,中国军队至少暂时会占优,这样也会迫使日本开始增兵上海,然后战争的方向就会变成日军仰攻,溯长江往上,老蒋便可以一步一步的逐次抵抗,一点一点地消耗敌人。后来的战争进程也就是如此,当日军打到武汉时,基本已经筋疲力竭了,战线便停在了武汉,而老蒋还保有广大的大西南和大西北可与日本人周旋。 应该说,日本人是中了蒋的圈套了。日本人中计的原因有几个,一个是日本人没有大的战略家,另外,日本从一开始,从9.18开始,就是以下克上,就根本没有一个总体的计划,好像很即兴的样子,经常是报复性的战斗,包括占领中国首都南京,也是下面不听上面的,上面要下面停下来,不想扩大战争的范围,但根本控制不住下面的战斗积极性和报复性心理。上海之战,后来演变为淞沪会战,越打越大。老蒋动用了自己的嫡系部队,那些德械师;各路军阀也踊跃参战,而且互相比赛,看谁打的好,场面十分感人。 在上海开打,老蒋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想要把英国和美国拖下水。因为在沪宁这个中国最重要的三角地带,英美有大量的利益在这里。如果日本人占领了这个地方,一定会损害英美的利益,那么英美有可能被拉下水。可惜,英美胆子太小,也有点怕日本,没有上蒋的当。 当然,蒋的这一战略计划,对自己的损害也非常大。因为上海从蒋一上台,就是蒋的钱口袋。蒋的最大利益,也是在这个长江三角地带,丢掉了这里,蒋的补给就非常的困难。后来,蒋到了重庆,就非常的困顿,有一段时间,财政上的一半几乎是靠海外华人的捐款。海外华人在抗战的那个时候贡献非常的大,值得骄傲。因此也可以说,老蒋的这一战略,也是苦肉计,牺牲很大,但也不得不如此。 至于,在上海谁打的第一枪,已经不重要了。前面我们说了,日本人这时已经侵入了中国广大的地区,那么这仗如何打,在什么地方打,在什么时间打,那是中国人的权力。 老蒋与日本人大打的战略,后来非常的成功。结果是,中国不仅没有被日本蚕食掉,却将日本胀死了。日本不仅后来丢掉了华北,还丢掉了已占领了很多年的东北,甚至连50几年前割让出去的台湾也回归了中国。二战后,日本是一无所获,还被美军占领,这是日本人从古至今第一次被外族人占领。这对日本人的精神打击非常的大。而且,日本的本土也丢掉了北方四岛,被俄国人占据了。 日本人在战后检讨自己失败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日本没有大的战略家。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09: | 让我们记住那个年代——大跃进大饥荒( | |
2009: | 高智晟:神与我们并肩作战(20) 中国律 | |
2007: | 为什么中国统一、欧洲分裂? | |
2007: | 春光里的布鲁克林大桥(附图30幅) | |
2006: | ZT:黄帝和炎帝是否同时代? | |
2006: | 亚历山大与夏商周断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