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共和 之 威尼斯 ---人类文明史上国祚最长的国家zt |
送交者: histor 2016年09月30日07:13:03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
•千秋共和 之 威尼斯 ----人类的文明史上国祚最长的国家-威尼斯共和国-[3322bytes|2016-09-30] 威尼斯共和国的长久,在于其内部的财产透明公 威尼斯共和国的长久,在于其内部的财产透明公开,无论是多大的官,其财产必须接受民众的查阅并公之于众,然后购买国债----威尼斯的国运长久,在于阳光灿烂(阳光法案的实施彻底)
威尼斯不仅国家长寿,政权长寿,而且政体也长寿,威尼斯共和国,不是皇权国家,也非专制国家,而是民主的共和国,其个人与官员与公共的财产与财政的阳光法案实施得最完全,从而国体最健康,从而寿命最长久。是人类的文明史上最长命的国家。 威尼斯诞生在一个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的荒海滩上,除了鱼就是盐,没有其它资源,威尼斯先民的生命力之强韧令人想起生长在黄山绝壁上的苍松,威尼斯以贸易立国,所以和贸易的各方建立良好关系,谁都不得罪,也不被谁控制就成了威尼斯的基本国策。这种平衡术不是谁都能玩得起的。而威尼斯一玩就玩了近千年。 威尼斯因其海运能力和海军实力,借助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完成了扩张,申张的公平正义。 威尼斯人把自己国家当作公司来经营,一切都围绕着利润。 威尼斯的官职除了元首是终身职之外,其他都是有一定期限的,长的三年,短的只有半年,而且任期满后还有一段相同期限的休闲期,这样就形成了纵向和横向的人才流动,防止了权力本身的僵化,终身职的元首也没有绝对权力,元首的任何决定都必须在六个元首辅助的同意下,才可能被执行,而每个元首辅助的任期都只有半年到一年,任期满后两年的时间里不能再选元首辅助。这样在最大程度上防止了集权。 虽然威尼斯在人的管理体制上不无瑕疵,但在人才储备和流动上还是最大限度的做到了相对完美,而且威尼斯贵族的荣誉感,义务感和忠诚心特别强(从一个事例可以反映威尼斯人对威尼斯的忠诚度,在第四次十字军征战结束后,当时大家都公推威尼斯的老元首作拜占庭的国王,但被老元首拒绝了,因为这会给威尼斯的体制带来危害),国民的凝聚力非同一般,为威尼斯共和国能够一统千年打下根基。 威尼斯政府和东西方各交易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保证威尼斯商人能够在采购和分销上获得最大利益。在地中海建立海上高速公路的,在商业竞争上压倒阿拉伯商人与热那亚商人。威尼斯不但发明了复式会计法奠定了现代财务制度,还发明了现代银行制度,还有独特的“海上融资”和“限定合资公司”的金融制度。 这两种制度是为即使没钱也能参加贸易事业的人准备的,这个制度不仅让威尼斯人人都能加入贸易的行列,还会败者复活提供了舞台,这是社会宽容度和活性的最好证明。 “海上融资”是短期贷款,利息一年20%,这一见是高利贷,但在当时一袋胡椒在中东的香料市场才8个金币,到欧洲可以卖到80个金币,在如此高利润下,20%的高利贷也就不算什么了。 “限定合资公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资本家出资2/3,借贷者出资1/3,利润大家对半分。另一种是资本家投入全部资金,利润是资本家得3/4,借贷人得1/4。借贷人可以找很多投资人来投资,这样经营者的获利就会大,而一般的有少量余钱的人也有了投资方向,促进了资金的流动,这种融资的方式在威尼斯的经济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也为威尼斯带来了繁荣。 限定合资公司的方式不是威尼斯独创的方式,在犹太人,阿拉伯人中早就有了,但他们都只在有血缘关系的人中进行这种方式,威尼斯的劳资结合是自由的,这样社会的闲散资金得到了充分利用。 威尼斯人可能是最早设立情报系统的。收集所在国的情报和各种商贸信息,定期向本国汇报。 1797年5月12日,威尼斯共和国的国会以512票赞成,20票反对,5票弃权通过了不抵抗投降拿破仑的决议。
由于威尼斯在后期,其贵族从商人转变为庄园主,国家了就进入了死亡期。由于威尼斯在最后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造血和新陈代谢的功能基本丧失了。人才不能流动,淤滞的结果就是社会活力的丧失。靠人才质素立国的威尼斯,领导层质素的低下已经种下了灭亡的种子。 |
|
|
![]() | ||||||
|
![]() |
实用资讯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一周回复热帖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5: | 习王反腐不动四大贪腐家族只是为了屠国 | |
2015: | 真正的《新一军军歌》 | |
2014: | 团结到极致的国庆招待会 | |
2014: | 这是1948年,66年前的中国(组图) | |
2013: | 李扬:训狗天才西泽的道行 | |
2013: | 陈树庆:中国民主党人徐光在拘留所绝食 | |
2012: | 林达:新一代德国人为什么能有民族自信 | |
2012: | 章鱼:我所认识的蒋经国 | |
2011: | 李力群如何'被嫁'高岗 | |
2011: | 人海战术的惨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