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从电话到手机
送交者: 潘涌 2008年05月04日09:56:51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从电话到手机

大陆初通英语或了解美国文学的人都一定会知道马克吐温和他的小说《汤姆历险记》,一定会记得密西西比河,也一定会记得汤姆刷篱笆冒充大师傅的故事。其实,马克吐温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投资故事。当世界电话的发明人贝尔找到马克吐温要求他投资合作的时候,马克吐温竟一口回绝:那么个小玩意儿有什么发展前途。

到美国康州纽黑文以后才知道马克吐温的故居就在康州首府哈特福特,他的故居一定要参观。一个星期天我去了,故居座落在市中心一个半高的坡地上,是个三层大木头房,旁边还有一个大房子是美国一个著名女作家司图特的,或译斯托夫人,她的代表作是《汤姆叔的小屋》。离这两个大房子不远,曾经座落着清朝政府盖的驻美留学生的办公大楼,现在是医院的停车场。听说马克吐温的那所房子当年花了七万美金盖起来,从这点看,马克吐温的经济状况应该不错。

讲解员是个美国女孩儿,初到美国,她的英语让我十分难懂,也不知道她在讲什么。她边讲边走,突然她指着二层走廊的墙上的一个小木盒子说,这是当年的电话,这一下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电话。木盒子上没有拨盘,话筒镶在上面,听筒可以取下移动,整个话筒和听筒都是铁制的,上面已锈迹斑斑,我猜想这部电话应在电木问世之前。贝尔发明电话的主要功绩是将音频成功地转换成了电频通过电线传到远方,对方又把电频转换成了音频使人耳能够听得见。可能当时音质很不好,马克吐温对它不敢兴趣,还是喜欢与朋友书信往来,这是作家的特点。当我听懂了讲解员说马克吐温拒绝贝尔的请求要求出钱投资电话的时候,立刻想到十年前自己想干传呼机一事,心像被刺了一样,有时候真是往事不堪回首啊。我是想干干不成,马克吐温是有钱不干,此事古难全。

几年后,马克吐温出现了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经济危机,不得不卖掉他心爱的大房子,据说只卖了两万美金,搬到康州另一个小城去住了,贝尔因发明了电话,成立了电话公司,从此发达起来。

又回到我可爱的中国。可以说,中国百十年来一直同世界的电话电报事业发展同步,这里讲的不是普及同步。我想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整个技术不是十分复杂,稍微有些脑子的人会很快弄通原理,使用仿制都不是太大的问题。二是中国长期战乱,电报电话又是军事上的千里眼,顺风耳,军事上用途很大。中国近代史上的大小军队,都有电报电话,而且都会像眼睛一样保护。更重要的是,这些领域后来的重要发展都首先在军事上应用。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背着步话机拿着话筒喊:向我开炮!就是后来大哥大手机的最原始应用。

一九六零年,我们全家搬到空军大院以后,家里什么都没多,只多了一部黑色的电话,上面有拨盘,号码是五位,54290,军内直拨,打北京市区前面加一个0就行了,要是从市区往军内打还要加上86。当时空军只给付部长以上干部家里安装电话,极个别重要处长家里也有。我对那部电话从来不感兴趣,因为都知道,那是父亲的办公电话,家属子女不能随便使用。再有,我小时候口吃很厉害,听到电话铃响不敢接,尽量让妹妹去接,我自己试过,拿起话筒,脸憋得通红,半天说不出话来。有过那段岁月的干部子女可能会记得,电话是贵重的公家财产,损坏要个人赔偿的。听父亲说过,一位干部把电话听筒摔碎了,赔了二十多元钱,六十年代初的二十多元是北京一个普通市民三个月的基本生活费。

后来的岁月,空军大院看着我长大,如今又如数家珍地写起了空军史,公布了诸多的鲜为人知的史料,令不少人感到吃惊,其实很多得益于父亲那部电话。我的记忆力简直是好得不能再好了,在美国虽然脑部受过黑人抢劫袭击,但许多资料还是一直保存完整。大到美国总统遇刺身亡,一九六五年美国国防部长麦克那马拉下台,小到台湾U2侦察机,美国高空侦察机F271飞入大陆领空,有一架飞机甚至飞到西北,都是半夜值班参谋来的电话,我也跟着爬起来,竖着耳朵听。中共培养的老干部有一个特点,不论后来自己遇到多大的不公,直到去世都不会泄露一点党的机密,不会留下任何文字资料,更不用说现在拿到美国出书卖钱了。而且,国家对掌握过重大机密老干部的子女出国留学一直不发护照,个别人跑出来是改名换姓托关系,有的人还因为这事受过处分,这个政策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改变。

我国的军事首脑机关五十年代起就有了直拨电话,这点同美国的发展一样。我的小酒荘大概有八十年历史了,一天,一个中年妇女拿来一个小型塑料温度计台历,上面印着小酒荘的地址和五位数的电话号码,说是祖父留下来的。我分析这个印着五位电话号码的小台历是当年的店主作为圣诞礼物发给附近居民的,上面还印着免费送货,需要了拨个电话就行了。我最关心的是上面的五位电话号码,因为我家的电话号码当年也是五位的,附近的老人说,这个小台历是五十年代的产物。

离开了北京首脑军事机关,我军的部队通讯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直到一九七八年我离开基层部队的时候,全军师以下单位的电话一直都是人工转接。七十年代很多老干部的女儿打破头当兵,因部队需要大量的女兵当接线员,二十四小时值班,好在我国一直人多,看不出落后迹象。人工转接就需要熟记单位和首长的电话号码,才能达到迅速和准确。空军有个一号台,一直是全军的先进单位,负责全空军高层电话转接,一个优秀话务员能熟记一千多个电话号码,而且几年不出错。当年中央最高层还用一种保密电话,技术是使用的模拟技术,又称载波电话,高频中夹带音频,即使有人爬到电线干上窃听,听到的不是电话声音,而是杂音电流声。我估计林彪派秘书张云生打的那个加强战备的重要电话就是在苏州用保密机打的,这个电话后来演变成“一号通令”,最后的结果使林彪人生出现重大转折。

中国长期历史发展重要的特点是只许州官防火,不许百姓点灯,我有的一定不让你有。文革最封闭的时候,林立果在家中也有录像机玩。文革中军队大院的干部子女穿上马裤呢骑上锰钢车四处兜风也很说明问题,因为普通人家的子女没有。老百姓家中安装电话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要是每家都有了电话,那些挂“长”就没有什么优越地位了,这种情况直到一九七八年才彻底改变。我在多篇文章中说过,在这点上,不要忘记邓小平的丰功伟绩,中国从此走向公平了。

后来的最新通信设备的使用上中国出现了亘古未有的奇怪现象,即传呼机无线移动电话的首批使用群体不是中国的官僚阶层和他们的子女,而是改革开放后淘到第一桶金的平民百姓和他们的子女,历史开始反个了。我想这里有两个历史原因,一是没有立刻看到它的使用价值;二是在军事上应用的实际意义不大,当时的物力财力都不可能很快形成一套独立的军事系统,取代现有的电话指挥通讯系统。更重要的是,传呼机无线移动电话要和原有的电话系统配合使用,当时除了军队高中层指挥机关使用直拨电话外,广大部队还是使用人工接线,无法系统匹配。一九八六年,我参加过总参组织的多国武装直升机表演,没有见过总参有人用传呼机和移动电话,所有外场电话都是临时安装的。于是,传呼机无线移动电话堂堂正正地走入民间了。

北京最早在市面上销售无线移动电话的年代应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价是两万五千元左右,通话费另记,价格在每分钟一至两元之间。当时最早一批买这种电话的人可不是北京做小买卖开饭馆发财的个体户,而是在南方倒腾大买卖或是回国开公司的老板。第一批无线移动电话很快脱销,这些电话即刻又成了财富身份的象征,大哥大一词就是那时叫起来的,老板们出门总会问一句:刚才我把大哥大放哪了。第一批北京大哥大体积很大,模拟电路的,握在手里像个哑铃,所以不论是在谈判桌上还是在饭桌上,老板一到,第二个声音就是“扑通”一声。

一九九三年,我干过一笔我遇到的最大“牵线”买卖,把地处北京银街的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的办公大楼出租给外商改造成高档精品服装店,租金一年二百万,租期十年。那两个“外商”好像是北京人,先在日本卖过几年盒饭,后回国开服装厂,在我面前从来不说是北京人,我估计是胡同里的“老三届”。正式谈判那天,这两人一人握一个大哥大,几乎同时放在茶几上,然后背靠着沙发,稍微远点看就像躺在上面。这两个大哥大还真够唬人的,所领导一看是大财神,租金一点不降,反而从原先同我谈的一百八十万升到二百万,不再商量。这样一搞,两个“外商”开始耍赖了,原先答应给我二十万回扣,只给了四万就不吐血了,搞得几个合伙人意见很大。

忽然一夜间,北京人好像明白了手握大哥大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哪都给人一种有钱有身份地位的感觉,谈生意泡妞都方便。那几年北京的大哥大一直脱销,不少人到处寻找大哥大,一些虚荣心较强的人,干脆玩起了玩具大哥大。这玩意儿我试过,没事儿公文包里放一个,开包找东西故意翻来翻去,像拿出来又不像拿出来,还真吸引周围人的眼球。有一年在南京,同老板们去金陵饭店吃饭,我说你们都不要带大哥大,我带上一个玩具的就行了。席间,我问服务小姐:你看,这里面谁最有钱,她连想都不想就说是我,因为饭桌上只有我一人前面摆着大哥大。后来她把帐单递给我,同去的几个老板东家只笑不说话不接单,还好大堂经理出来圆场,让老板签个字就行了。

大概有一年时间,大哥大的价格居高不下,这时北京市面上出现了“大姐大”,也很吸引人,出现了公款购买。基本原理是在自己的座机附近安装一个高大的发射接收天线,用的是自己座机的电话号码,这样通话就可以按市话交钱了。这种产品是台湾人带进来的,我曾借过一台安装在家里,通话的直径在一千米左右,电波为直达波,中间不能有障碍物。那个玩意儿电流功率特别大,打一会儿给人头晕的感觉。我在部队长期干过飞机电子设备维修,知道高频电磁波对人体的危害,那玩意儿玩多了一定会害人不浅。后来,北京大哥大降价到了一万五千元,体积大约小了一半,但还是有大哥大的样子,我买了一个凑了几天热闹,还是卖掉了。

令所有的中国人想不到的是,全国第一批大哥大的使用者中有人成了受害者,这个原因不说自明。早期的大哥大产品使用最初的高频收发射技术,而且配套天线覆盖率布局不完整,需要大功率发射和接受,这种大功率的电磁波对人脑伤害很大,有一点科学背景的人稍一联想就会明白。中国第一批使用大哥大的人能找出有科学背景的人不多,这也是时代的悲剧。

熟悉北京西单的人都知道,西单的北大街一直很繁华,南大街长期冷清,这给了南方外地投资者新的机遇。也是在一九九三年,那里新开了一家商场,一位朋友想带我认识一下那里开商场的女老板,说是南方来的女强人。一天,我去了,很快就在商场办公室见到了她,比我大几岁。我一看她的脸形马上就有感觉。我说,大姐,您的脸怎么有点歪,好像耳朵下面还少点什么。她说右耳下面长了一个瘤子,刚做完手术。我马上联想到大哥大,赶紧问是不是用大哥大打的。她说是,原来一直在深圳干,老板给她配了大哥大,要求二十四小时开机,放在枕边,随时联系。我说要是这样,就是好人也受不了。今天写文章想起了那位创业的大姐,如今她是否在世还很难说。

传呼机来匆匆,去匆匆,不同的是无线移动电话一直方兴未艾,技术越发展越安全,价格也一降二降三降。移动电话最初在英国的售价为6000英镑,在美国打一分钟要两美金,现在是赠送,只要交固定月费就行了。过去人们习惯称移动电话为大哥大,现在也一律称为手机了,因为每个人都有手,手上都有机, 中文带“手”的词都有“大众”的意思,像“手纸”一样大家都用。过去朋友们外出吃饭有人打大哥大感到荣耀王者气派,现在一起吃饭如有人边吃边打一定会觉得没有涵养。

世道又变了。

05/01/2008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7: 给故宫博物院管理层的一封信
2007: 帮帮孩子!──李丹印象点滴及杂议
2006: zt 五四运动与基督教新文化运动的危机
2006: zt 理性追求与非理性心态—20年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