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国共对比:为何历史选择共产党
送交者: 笑口常开222 2010年01月18日01:26:21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一、国民党夸口“五个月之内打垮中共产党”



  全面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为430万。其中包括:“正规军陆军86个军(师)、248个师(旅)约200万人,特种兵36万人,空军16万人,海军3万人,后方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所属部队以及其他军事机关和院校共约101万人。以上正规军总共约356万人。非正规军74万人。”①此时,中国共产党军队没有海、空军,只有陆军,其总兵力约127万人。其中野战军约61万人,辖有纵队及相当于纵队的师共22个,旅及相当于旅的师共94个。地方部队及后方机关约66万人。② 对比国共两党总兵力,不难看出,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
  不仅在数量上具绝对优势,国民党军装备也大大超过中###队。以国民党主力整编第11师和中共部队装备最强的东北第1纵队(兵力相当于国民党军整编师) 相比较:整编第11师有各种枪11520支(挺),其中冲锋枪2370支;各种火炮440门,其中105毫米口径榴弹炮8门、火箭炮(筒)120门;汽车360辆。第1纵队有各种枪13991支(挺),其中冲锋枪92支;各种炮46门,其中口径最大的是75毫米山炮,只有12门。两者枪支数量大体相当,但自动火器拥有量前者是后者的26倍;火炮的数量,前者是后者的倍,且口径大、射程远。③
  除数量和装备处于劣势外,中共武装在军事训练方面也有不足之处。作为中共主力部队的野战军,很大一部分是由地方武装改编而来,“干部和战士没有经过很好的战术、技术训练。他们比较熟悉游击战,不熟悉运动战,更没有攻坚战和大兵团协同作战的经验”④。晋察冀野战军的冀中纵队,在编入主力时,每人头上系一条白羊肚毛巾,身上穿的还都是便衣,只是在开进途中才换了军装,补充了重机枪、迫击炮,以营、连为单位,调整了步枪的口径,匆匆完成了战役的准备工作。① 由于军事训练方面的种种不足,中###队曾一度被国民党当局讥讽为“毫无军事训练之老百姓”(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彭学沛语)。②
  由于具有多方面的绝对优势,蒋介石和国民党军事将领,对于打一场全面内战,具有充分的信心。蒋介石曾坦言:“比较敌我的实力,无论就哪一方面而言,我们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军队的装备、作战的技术和经验,匪军(注:这是蒋介石对人民解放军的称呼,下同)不如我们,尤其是空军、战车以及后方交通运输工具,如火车、轮船、汽车等,更完全是我们国军所独有。一切军需补给,如粮秣弹药等,我们也比匪军丰富十倍。重要的交通据点、大都市和工矿的资源,也完全控制在我们的手中。” “一切之条件,皆操之在我,我欲如何,即可如何。”③ 蒋介石甚至大言不惭地说:“时间到了,成熟的苹果自然会坠入我们的怀抱。”④ 1946年10月18日在南京召开的秘密军事会议上,蒋介石狂妄地宣称“五个月之内打垮中###”⑤。
  然而,军事上的优势并不等于战场上的胜利。古往今来,无数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都能说明这一点。国民党作战原则的一系列失误,使其没有将最初的军事优势转化为胜势,并最终输掉了这场战争。
  二、国民党的作战原则
  1.占点延线
  内战爆发后,对于如何打赢这场战争,蒋介石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和想法。他曾解释说:“现代作战最紧要的莫过于交通,而要控制交通就先要能控制都市,因为都市不仅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一切人才物资集中之所,而且在地理形势上,它一定是水陆交通的要点。我们占领重要都市之后,四面延伸,就可以控制所有的交通线。交通线如果在我们控制之下,则匪军即使有广大的正面,也要为我所分割、所截断,使其军队运动的范围缩小,联络断绝,后勤补给都要感到困难,终至处处陷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因此,蒋介石的战略是:“第一步必须把匪军所占领的重要都市和交通据点一一收复,使###不能保有任何根据地。第二步要根据这些据点,纵横延展,进而控制全部的交通线。如果所有铁路公路交通运输都控制在我们的手中,则我军运输方便,进退自如,一个兵即可当十个兵之用,一团兵即可当十团兵之用。同时匪军方面则因占领地区被我分割,兵力便无法集中。须知过去匪军之所以能做到‘以大吃小,以多吃少’,完全是他们机动性大过我们,行动飘忽,随时可以集中他的主力来消灭我们一点。现在我们如能掌握交通,使匪军不能自由调动,不能集中主力,则他们‘以大吃小,以多吃少’的策略,就无法实现。而我们正可反其道而行之,用‘以大吃小,以多吃少’的方法来消灭他们。因此我们作战的纲领可以说是先占领据点,掌握交通,由点来控制线,由线来控制面,使匪军没有立足的余地。”①
  蒋介石还从中国古代战史中为自己寻找根据。他曾指出:“过去时代的流寇,只有两种本领,一种是负隅,凭借险阻,顽强抗拒;其次是流窜,政府向东进攻,他们就向西流窜,政府向南进攻,他们就向北流窜……但现在的情形却完全不同了,交通如此发达,武器如此进步,无论什么险阻,经不起飞机的轰炸,无论流窜如何迅速,赶不上火车汽车。”因此,只要国民党军攻占中共的根据地,占点延线,使其“不能负隅,那他就不能持久”,则“剿匪”即可大功告成。②
  全面内战开始后,国民党军大力推行“占点延线”战略。仅4个月,解放区105座城市就被国民党军占领。这些所谓的胜利,使蒋介石有点飘飘然。他以为“占点延线”战略已接近实现,国民党军已取得决定性胜利。于是,1946年10月10日,蒋介石下达恢复征兵制的命令。10月11日,也就是占领张家口的当天,蒋介石就宣布在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准备出任“总统”。不久,他对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下达了进攻延安的命令。这样,蒋介石已完全关闭了和平谈判的大门。
  然而,蒋介石高兴得太早了。他的“占点延线”战略,一方面没能在野战中消灭或削弱共产党的有生力量,另一方面又使自己背上了守备的沉重包袱,分散了自己的力量,导致占地越多,被牵制的兵力就越多,机动兵力越少,无力作运动战。“以守土为目的,则处处设防,处处薄弱;以攻势歼敌为目的,则部队星罗棋布,无法适应战机,集中转用。”①
  事后,国民党高级将领们也认识到这一点:
  由于防点守线,我们的军队被钉住了,失去了机动性并难以取得主动权。例如,当我们进攻共产党时,如果我们削减了各个要塞的部队人数,那么匪军将避免与我主力部队决战,而代之以到我军后方打击落弱据点。……如果我们考虑到各地的安全,那我们就没有足够的部队去进攻。这不仅无效,而且有害。进一步说,当匪军主力部队攻击我方一据点时,如果我们的援兵不及时赶到,这一据点就有被消灭的危险;如果我们的援兵及时赶到了,那匪军就可能转而攻击另一据点。结果,就使得我们总是跟在敌人后面转,每一个地方都陷入被动。②
  就这样,由于“占点延线”战略,数量和装备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到 1946年11月,国民党军的战线已延长到约1万公里,用于守备的部队已接近其进攻总兵力的一半。据解放军总部的统计,国民党军在其进攻高峰的10月份, 用于攻击的兵力约占投入内战总兵力的56%,而到11月份,降至46%。③ 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双方兵力对比在总体上,国民党军仍占较大优势;但在机动兵力上,它却正在逐渐丧失优势。
  2.战略上取攻势,战术上取守势
  毛泽东曾说:“蒋介石不是完全不懂得战略的,多少懂得一点。”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他的战略就是进攻解放区,把战争扭在解放区打,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 彻底破坏解放区的经济,使人民解放军失去依托而不得不四处流动,同时又保持国民党军大后方的人力、物力、财力。蒋介石说:“古今中外的战事,凡战略上取守势未有不败之理。我们剿匪战争的原则是:‘战略取攻势,战术取守势。’”他就是按照这种思维实行全面进攻的。国民党正规军248个旅中,227个旅陆续用于进攻解放区。全面攻势受挫后,蒋介石仍坚持战略上取攻势、战术上取守势。他说,共产党在关内有三个重要的根据地:一个是以延安为政治根据地,一个是以沂蒙山区为军事根据地,一个是以胶东为交通供应根据地。要打垮共产党,就要摧毁上述三个根据地。因此,从1947年3月起,国民党军集中兵力对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即所谓“双矛攻势”。到1947年6月,国民党军虽然攻占了延安,但消灭中共中央首脑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的目的却没有实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转战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作战。沂蒙山区和胶东仍控制在人民解放军手中。于是,蒋介石决心加强对山东、陕北解放区的攻势,力求迅速解决这两区问题,然后,转移兵力于华北、东北。蒋介石认为,国民党军队控制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军事、交通三个根据地后,“进一步目标,即在断绝其兵源补充,占领其粮食产区”。蒋介石说:“现在匪军占领区内,人力粮弹最丰富的地区在哪里呢?晋东、晋西和陕北都不是产粮食的地区,而且人烟稀少。上次我到延安,当地就很少壮丁。所以他的人力粮弹可以说全靠冀中、冀南和鲁北这三个地区。如果我们派遣军队,犁庭扫穴,占领这几个地区,他就真正成了流寇。一成流寇,只要我们军队穷追猛打,绝不放松,就没有不被我们消灭的。”①
  面对国民党军“战略上取攻势,战术上取守势”,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战役战斗上的进攻,大量消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打破其战略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斗进攻的主要方法是:第一,诱敌深入,迫敌分散,集中兵力首先割歼其薄弱的一部,然后或转用兵力歼灭他部敌军,或后撤一步另寻战机。第二,在敌重兵密集进攻的情况下,以主力揳入敌之后方,调敌分兵回援,寻机逐批歼灭援敌。第三,利用有利地形,以一部分兵力与敌盘旋打转,调动、疲惫敌人,待敌之弱点暴露,再集中兵力以伏击手段歼灭敌人。第四,围城打援。第五,对分散守备交通线之敌人实行主动出击,分别围歼。
  通过一系列战役战斗上的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了大量敌人,使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为转入外线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挫败了蒋介石的“战略上取攻势,战术上取守势”。
  国民党方面编写的战史,对于“战略上取攻势,战术上取守势”作了这样的检讨:“以扩大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因此,既无歼灭匪军之意图,亦无捕歼匪军之方案与部署。”“俟匪军有生力量消灭后,广大地区自然可以获得。反之先求控制地域,致兵力渐形分散孤立,予匪军实施运动战逐次击灭之好机,匪且趁机发展壮大,致使双方战力,匪长我消。”①
  3.速战速决
  解放战争之初,国民党凭借其军事力量的优势,决定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其基本企图是:用193个旅(师)约160万人,即占全部正规军80%的兵力,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力争在3至6个月内,首先消灭关内中共武装,然后再解决东北问题。蒋介石曾经在一次军官会议上狂妄地声称: “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如果能配合得法,运用灵活……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歼匪消灭。”②
  从1946年6月下旬开始,国民党军先后对各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其进攻的基本部署是:“以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指挥8个整编师又2个旅,约22万人,围攻中原解放区;以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挥58个旅,约46万余人,进攻华东解放区(包括山东、华中两解放区);以郑州、徐州两绥靖公署和第一、第二、第十一战区各一部共28 个旅(师),约25万人,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以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和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指挥38个师,约26万人,向晋察冀、晋绥解放区进攻;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和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指挥7个军16个师,约16万人,以主力一部沿松花江监视北满解放区,主力位于沈阳以东地区对付南满解放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所属主力19个旅,约万人,准备进攻陕甘宁解放区。此外,用于进攻广东各游击区及海南岛解放区的兵力共计9个旅,万人。”③ 此时的国民党,气势汹汹,公开宣称:从军事上对付共产党,“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
  然而,国民党高兴得太早了。1946年7月至10月,即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的头4个月,国民党正规军就被歼灭32个旅,连同被歼的非正规军在内,共计万人。4个月中,中###队经过大小80余次战役、战斗,歼灭了大量敌人,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和锻炼,取得了依托解放区实行内线作战、歼灭美械装备之敌的初步经验,坚定了胜利的信心。
  在接下来的4个月中(即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国民党正规军又被歼灭34个旅,连同非正规军共约41万余人。这4个月的作战,国民党军被歼万人以上的战役为前4个月的4倍,被俘正规军少将、旅级以上高级军官为前4个月的3倍,损失的兵力为前4个月的倍。国共双方所占城市的对比数则由∶1下降为1∶1,兵力损失对比由∶1增至∶1。国民党军损失的兵力中,被俘、投诚、起义与伤亡对比由1∶1上升为2∶1。① 这些数据生动地说明: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战斗力明显下降,战局正在向有利于共产党的方向发展。
  由于损兵折将,1947年3月,国民党不得不放弃了全面攻势。全面攻势的失败,宣告了国民党“速战速决”理想的破灭。
  三、共产党的作战原则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逐渐形成了一套克敌制胜的作战原则。
  1.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
  早在1936年12月,毛泽东就指出:“关于丧失土地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的生意。”① 解放战争之初,面对着数量和装备均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1946年7月20日,中共中央明确指出:“若干地方、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以避免的, 而且是必要的。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否则就不能取得最后胜利。此点,应使全党和全解放区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准备。”② 9月16日,中共中央特别强调:“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有些时候,为着集中兵力歼灭敌军的目的,或使我军主力避免遭受敌军的严重打击以利休整再战的目的,可以允许放弃某些地方。只要我军能够将敌军有生力量大量地歼灭了,就有可能恢复失地,并夺取新的地方。”③
  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并不等于随便放弃解放区的城市和农村。首先,要在有利于歼灭敌人的前提下,才考虑对城市和地区的弃、守或攻占。其次,必须尽一切可能保持必要的战略根据地和机动作战的回旋余地。再次,所谓主动放弃,是指野战军为执行歼敌任务而作必要的转移。担负坚持地区斗争的地方武装和游击武装, 仍应依靠群众,有计划、有准备地在当地广泛开展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牵制敌人,配合我军正面战场作战。总之,既要坚决反对脱离歼敌目的的单纯防御或消极防御,又要防止轻易放弃地方的逃跑主义倾向。
  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科学地处理作战中的人、地关系,成为共产党取得胜利的一项重要原则。解放战争的头4个月,共产党损失105座城市,却换来了歼敌32个旅的胜利。歼灭1个旅,要付出3座城市的代价。战争的第二个 4个月,国共城市得失相当,均为87座,国民党军被歼34个旅,战局发展为中共不必丧失城市即能歼灭敌人。战争的第三个4个月,中共歼灭国民党军个旅,净得城市58座,战局已发展为中共既能歼灭敌人,又能恢复丧失的部分城市。
  2.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改变交战双方力量的对比靠歼灭战,而集中优势兵力则是达成歼灭战的物质基础。解放战争之初,面对整体上占绝对优势的敌人,中共力争在每一战役、战斗中造成局部的优势,逐次消灭和削弱敌人,不断充实、壮大自己。通过这样的长期斗争,促成力量对比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最终达到在整体上超过对手,从而夺取战争的胜利。
   1946年7月16日,中央军委根据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纵队在晋南作战的经验,致电各中央局、各军区转各师各纵队首长,指出:“我陈赓纵队现已开始作战, 采取集中主力打敌一部、各个击破之方针,取得两次胜利。我各地作战亦应采取此种方法,每次集中火力打敌一部,其比例应为三对一,最好是四对一,以求必胜, 各个击破敌人。”① 1946年9月16日,毛泽东将上述思想阐述得淋漓尽致:
  (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不但必须应用于战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须应用于战术的部署方面。
  (二)在战役的部署方面,当敌人使用许多个旅(或团)分几路向我军前进的时候,我军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即集中六倍,或五倍,或四倍于敌的兵力,至少也要有三倍于敌的兵力,于适当时机,首先包围歼击敌军的一个旅(或团)。这个旅(或团),应当是敌军诸旅中较弱的,或者是较少援助的,或者是其驻地的地形和民情对我最为有利而对敌不利的。我军以少数兵力牵制敌军的其余各旅(或团),使其不能向被我军围击的旅(或团)迅速增援,以利我军首先歼灭这个旅(或团)。得手后,依情况,或者再歼敌军一个旅至几个旅;或者收兵休整,准备再战。在战役部署上,必须反对那种轻视敌人,因而平分兵力对付诸路之敌,以致一路也不能歼灭,使自己陷于被动地位的错误的作战方法。
  (三)在战术的部署方面,当我军已经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包围敌军诸路中的一路(一个旅或一个团)的时候,我军担任攻击的各兵团(或各部队),不应企图一下子同时全部地歼灭这个被我包围之敌,因而平分兵力,处处攻击,处处不得力,拖延时间,难于奏效。而应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于敌,至少也是三倍于敌的兵力,并集中全部或大部的炮兵,从敌军诸阵地中,选择较弱的一点(不是两点),猛烈地攻击之,务期必克。得手后,迅速扩张战果,各个歼灭该敌。
  (四)这种战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歼,二能速决。全歼,方能最有效地打击敌军,使敌军被歼一团少一团,被歼一旅少一旅。对于缺乏第二线兵力的敌人,这种战法最为有用。全歼,方能最充分地补充自己。这不但是我军目前武器弹药的主要来源,而且是兵员的重要来源。全歼,在敌则士气沮丧,人心不振;在我则士气高涨,人心振奋。速决,则使我军有可能各个歼灭敌军的增援队,也使我军有可能避开敌军的增援队。在战术和战役上的速决,是战略上持久的必要条件。……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取得了完全胜利。“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思想,在军事指导上是划时代的人民军队的天才指导。”这样,国民党军队处在不断的消灭中,甚至兵源后继困难。“消灭有生力量这一条,使敌人把和尚道士也抓来当兵。”①
  3.运动战的原则
  “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一般是运动战。”②“避开优势敌人的致命打击,并转移军力求得在运动中歼灭敌人。”③大踏步地前进、大踏步地后退,寻找有利时机歼敌,成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战胜敌人的又一重要原则。
  全国解放战争之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所以采取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针,是由于解放军已组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能得到广大地方武装和民兵密切配合和支援的野战兵团;有了联结成片的、幅员广大的解放区作为解放军回旋机动的良好战场。同时,采取这一作战方针,也便于我军选择有利的阵地条件和群众条件,造成有利的兵力对比和作战态势,创造更多的歼灭战机会;并可发挥我军长于机动、善于野战的优点,限制敌军工事坚、火力强的长处。战略防御阶段,由于敌人兵力上占有很大优势,且处于主动进攻的地位,我军采取运动战以避强击弱、避实击虚,就显得尤为必要。
  解放军在内线实行运动战的主要经验有1) 明确树立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哪里能歼灭敌人就到哪里去打的作战指导思想,善于依据敌情的变化和临时出现的战机,改变作战预案。(2)各个战略区依据不同的敌情、地形和群众条件,采取不同的机动作战方法。诸如,华东我军针对敌人集结重兵分进合击的特点,主要采取打一仗、歼敌一部、后退一步这种“边打边走”的战法;晋冀鲁豫我军抓住敌人比较分散、后方空虚的弱点,主要采取在大踏步进退中调动敌人,创造和捕捉战机,各个歼敌的战法;西北我军在敌我兵力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和群众条件,主要采取“蘑菇战术”;东北我军采取南北满密切配合,南打北拉、北打南拉的战法,以粉碎敌军先南后北、各个击破的企图,均取得了重大的胜利。(3)善于调动敌人,力争歼敌于运动中或立足于未稳之时。(4)充分利用在解放区作战的有利条件,隐蔽我军行动及企图, 造成敌之错觉和不意,以达成战役战斗的突然性。(5)审慎待机,经常控制主力于能应付各种可能出现的敌情的机动位置,以便在出现有利战机时,不失时机地发起战斗,歼灭敌人。
  这种利用运动、寻找战机的战法,易于捕捉敌人,而不易为敌人所捕捉,成为以弱击强的上策。“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以装备与兵数劣势的军队对美帝国主义装备的蒋介石现代化军队作战,由于他富于特殊的机动,善于在耗散敌人之中,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捕捉敌人的弱点而不断围歼之,所以能够源源不绝地俘获敌人的武器、兵员以补充自己和强化自己。这就是毛泽东军事原则所独有的性质,而应为我们所把握以战胜蒋介石。”①被解放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官说:“蒋本是肥牛,东拖西拉,拉瘦成老鼠,两棒子打死了。”这就是国民党军在运动战中疲于奔命、最后被歼的生动写照。
  4.坚持主动性、灵活性
  在作战中,共产党强调主动性、灵活性。毛泽东指出:“这里说的主动性,说的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是用以区别被迫处于不自由状态的。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失了这种自由,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或被消灭。”① 关于军队发挥主动性的客观条件,毛泽东指出:“主动是和战争力量的优势不能分离的,而被动则和战争力量的劣势分不开。战争力量的优势或劣势,是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战略的主动地位,自然以战略的进攻战为较能掌握和发挥,然而贯彻始终和普及各地的主动地位,即绝对的主动权,只有以绝对优势对绝对劣势才有可能。”②但这种战略上的优势是可以转变的。方法就是人工地造成我们许多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去剥夺敌人的许多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把他抛入劣势和被动。把这些局部的东西集合起来,就成了我们的战略优势和战略主动、敌人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这样的转变,依靠主观上的正确指导。”③
  在作战过程中,毛泽东非常强调作战的主动性。晋察冀战场的解放军即发扬了主动作战的精神。1947年4月的正太战役即是一例。4月8日,晋察冀野战军首先对石家庄周围之敌发起进攻,激战三昼夜,攻克两座县城和石家庄周围据点。晋察冀地区的国民党军,以4个师的兵力进攻大清河以北地区,企图迫使晋察冀野战军回援根据地。但晋察冀野战军不为敌人的行动所牵制,按原订计划继续西行,攻占正太路一个师,取得歼敌万余人的重大胜利。为此,毛泽东来电称许:“你们现已取得主动权,如敌南援,你们不去理他,仍然集中全力完成正太战役,使敌完全陷入被动,这是很正确的方针。正太战役完成后,应完全不被敌之动作所迷惑,选择敌之薄弱部分主动地歼击之,选击何部那时再定。这即是先打弱的,后打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各打各的)政策,亦即完全主动作战政策。”④
  由于坚持主动性原则,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队都能积极寻取敌人的缝隙而大胆攻击。从1947年3月开始,国民党军采取重点进攻,在打击方向上部署了重兵,以防被各个歼灭,但仍难免被歼。刘伯承说:“国土之大,而与民为敌之独夫蒋介石,仅仅以未被击破的几支军队凑成几个重点,间隙地何其宽,弱点何其多,人民解放军何其自由机动。”这种主动积极的气势,正是歼敌致胜的动力。
  灵活性,是历代军事家所要求的。岳飞曾谓:“阵而后战,兵家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⑤ 这就是强调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战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灵活性)就是具体地实现主动性于作战中的东西,就是灵活地使用兵力。灵活地使用兵力这件事,是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也是最不容易做好的。”“灵活不是妄动,妄动是应该拒绝的。① 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是所谓‘运用之妙’。”② 刘伯承在解放战争时期强调:“一切行动都应适合现实情况。但现实是辩证的,指挥也应是辩证的,因此,指挥员果断行事。”他善于“趋利避害、机动歼敌”,就是扬己之长、击敌之短,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出敌不意,消耗与歼灭敌人。1946年11月,在冀鲁豫战场,国民党军王敬久、王仲廉两集团10个旅6万人, 并肩北犯,且队形密集,无隙可乘。刘伯承、邓小平遂施行敌进我进之方针,甩开当面进犯之敌,主力军大踏步前进,奔袭200里,插向敌人后方,乘虚向守备在巨野、金乡、鱼台的敌人发起进攻,从而调动方先觉、张岚峰、刘汝珍三股敌人来救,顺势在运动中歼灭其救者和退者,将张岚峰部和方先觉、刘汝珍各一部歼灭, 并迫使王敬久、王仲廉集团止步,回顾陇海路。
  1948年7月,在襄樊战役中,解放军即是用临时机变的办法攻克襄阳的。战斗发起后,发现虎头山、羊祜山不易攻下,但襄阳城东西两面守备薄弱,乃改变作战计划,以地方部队佯攻两山之敌,集中主力攻击其守备薄弱部分,然后会攻杨家祠堂康泽司令部,这样襄阳便一举攻克。
  在进军西南的战役中,则用另外办法围攻敌人。“在部署上为出敌不意,突然附其侧背,断其逃路。在行动上,则猛打猛追,使敌人无喘息余地,更来不及变动原来部署,被动应战。”③
  到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将以上一系列作战原则总结为十条“军事原则”,成为人民解放军指挥作战的规范。这十条原则是:
  (1)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4)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
  (5)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7)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8)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然后夺取之。
  (9)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毛泽东认为以上这些,就是人民解放军打败蒋介石的主要方法。各个野战军遵循这些原则,因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上述作战原则,都是根据现代中国革命战争总结出来的,是中共掌握唯物主义军事辩证法的反映,它符合革命战争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精粹。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9: Twen:川民之恨——“西南王”李井泉其
2009: 星光: 布什离开白宫,会有人想念他吗?
2008: 亚历山大征战记:高加米拉战役 (上)
2008: 亚历山大征战记:高加米拉战役 (下)
2007: 范达人:口述历史――梁效往事(摘要)
2007: 马社香:毛远新的劫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