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阿芙乐尔”的一声空炮
送交者: Sodbuster 2010年05月18日21:09:16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闻一

  多少年来,“阿芙乐尔的炮声”已经成了十月革命的代名词。这个词包含着双重的意思,一是具体的,即从巡洋舰“阿芙乐尔”号上射出的炮弹不仅是攻打冬宫的信号而且是夺取冬宫的关键因素,若没有这一炮,冬宫是攻不下来的,临时政府是不会垮台的;二是抽象的,即具体的这一炮升华成了十月革命的象征,这正如《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所写的:“1025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向冬宫轰击的炮声,宣告了新纪元即伟大社会主义革命纪元的开始”。 www.

  任何一场大的变革,任何一项伟业,甚至任何一个创业者在功成时,总是要寻找和确立一种标志,作为自己业绩的象征。十月革命作为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一场布尔什维克党人领导的革命,寻找和确立一种象征是理所当然的事。这事本身不足为奇,奇怪的是为什么在众多的形象中,选中了“阿芙乐尔”的炮声。我还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象征并不是从十月革命一胜利就有的,就在布尔什维克党的文件中出现的,在列宁的文献中查不到这个词。于是,我也就有了两个疑问,一是,“阿芙乐尔”的炮声究竟是怎么回事?二是,“阿芙乐尔”的炮声是在什么时候变成符号,成为十月革命的象征的? www.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是俄国海军的三大著名战舰之一。但是,它远不如“瓦兰吉亚”号和“波将金”号那样走运,那样战功卓著。“阿芙乐尔”号于19005月建成下水,1903年进入俄国海军舰队战斗序列。而在1905年参加了俄日战争,在对马之战中被日舰炮火轰击得几乎沉没,好不容易漂泊到了菲律宾的岛屿边,又好不容易地在1906年返回彼得堡北部的喀琅施塔得港。经过大修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16年底,它遍体鳞伤被拖进彼得堡的俄法工厂进行大修。 www.

  在列宁坚决主张尽快夺取政权时,布尔什维克手中并没有武装,没有自己建立的军队。布尔什维克党人把希望寄托在三种军事力量上,一是各个工厂的工人赤卫队,二是,也是最主要的,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三是临时政府的部队,主要是卫戍部队的反戈。在十月的那些日子里,这三种军事力量的变化是处于难以预测的状态之中的。布尔什维克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波罗的海的水兵身上,所以,在准备武装夺取政权的那些日子里,布尔什维克党人加紧了在水兵中间的工作,在舰队的各级苏维埃组织里大力进行宣传,成立布尔什维克的小组,并在最后时刻往舰队和舰只派去或任命布尔什维克的委员。
  “阿芙乐尔”号进行大修的俄法工厂是彼得堡造船厂的一部份,布尔什维克在那里所进行的宣传、鼓动工作较之其他地方要强化。当需要真正的舰只来支持即将到来的武装行动时,当布尔什维克所实际拥有的武器和弹药依然是很大的问题时,停泊在那里的“阿芙乐尔”号成了关注的重点:动了这艘俄国海军中著名的巡洋舰,也许就能影响和带动其他的舰只转到布尔什维克方面来。但是,由于“阿芙乐尔”号在进行大修,所以编制近600名水兵的舰上并没有多少人,实际上这时舰上也没有舰长,武器⒆氨浮⒌┒蓟姑挥写τ谙滤刺R簿褪撬担鞍④嚼侄焙呕姑挥凶急负弥匦峦度胝蕉沸辛小T凇鞍④嚼侄焙派嫌幸桓鼋斜鹄咨岱虻幕凳Γ诓级参说男辛兄斜硐值米钗?024日,即在布尔什维克武装起义的前一天,在彼得格勒工兵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主席波德沃伊斯基的委托下,负责在水兵中进行宣传鼓动工作的卢舍维奇代签了任命别雷舍夫为“阿芙乐尔”号布尔什维克委员的命令,并要他“尽您所拥有的一切手段”将“阿芙乐尔”号开到尼古拉大桥,恢复桥上被临时政府最后依靠的军事力量——士官生队伍所切断的交通,保证来自桥那一边的赤卫队能冲过桥来。 www.

  别雷舍夫对此后来有过回忆:“巡洋舰缓慢地向前移动着。330分,它靠近尼古拉大桥,下了锚,探照灯把桥照得通明。是的,桥的一翼吊着。守桥的士官生不见了。舰上的电器机械师们乘上舢板,抵达岸边,并将吊起的一翼桥放下。桥的两翼合拢起来了,赤卫队和士兵队伍从瓦西里岛就一下蜂拥到了桥上。”这时,“阿芙乐尔”号停在了尼古拉桥旁,再也没有前进。再前进,就靠冬宫太近了,它的大炮就发挥不了作用了。这是1025日的下午。
  在十月革命的进程中,有两件事与“阿芙乐尔”号有密切关系。一件事是舰上的电台在1025日上午播发了列宁所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业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手中。立即提出民主的和约,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工人监督生产,成立苏维埃政府。人民为之奋斗的这一切事业就有了保证。工人、士兵、农民的革命万岁!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19171025日上午10时。”后来的布尔什维克编年史就是以此为依据,将1025日(117日)定为十月革命的成功日的。但是,事实上在1025日的这个10时,革命尚未成功,而且命运未卜。军事革命委员集中起来的部队还在冬宫门外与在宫中开会的临时政府的部长们对峙。直到晚上630分,军事革命委员会才派出“阿穆尔”号布雷舰的水兵多罗戈夫向冬宫送去了给临时政府的最后通牒,要它在20分钟之内投降,解除冬宫守卫者的武器,否则就要从彼得-保罗要塞和停泊在尼古拉大桥旁的“阿芙乐尔”号上炮击冬宫。 www.

  于是,就有了第二件事,即“阿芙乐尔”号向冬宫的炮击。从军事革命委员会的最后通牒可以看出,炮击的提出明显是对冬宫中临时政府的军事威胁,而不是军事革命委员会向冬宫发起总攻的信号。而从事实看,临时政府并没有接受这个最后通牒,而是在继续组织人员守卫,尽管它只有为数不多的士官生队伍和一支妇女突击营。晚9时,临时政府通过电台向彼得格勒居民发出呼吁:决不屈服于炮击的威胁,只能把权力交给立宪会议。此后,军事革命委员会下令彼得——保罗要塞和“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但是,据相关资料,彼得——保罗要塞并没有开炮,只有“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发了一炮。这一炮的发射过程据尼·尼·苏汉诺夫的记载是这样的:“一清早就已商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将按照彼得-保罗要塞的信号开始空弹射击。安东诺夫下令发射号炮(彼得格勒居民每天正午12点根据这炮声对表)。然而现在不是正午,号炮发射不出来。人们围绕号炮奔忙着,张罗着……它就是不响!安东诺夫于是乘车向冬宫疾驰而去,他来到了作战指挥部。冬宫四周的枪声密集起来。但是,不论是彼得——保罗要塞,还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却都一炮未响。”直到晚上10时左右,“阿芙乐尔”的炮声才终于响起来:“突然一声炮响,但音色完全不一样。这是阿芙乐尔巡洋舰的炮声。20分钟后,帕尔钦斯基走了进来,他带来了一块落到冬宫的炮弹片。韦尔杰列夫斯基权威地说:这是阿芙乐尔号打来的。人们于是将这块烟灰碟状的弹片放到桌子上。在这些注定要灭亡、但不肯投降的人们中有一位这样说:‘把这家伙留给我们的下一任吧!’” www.

  苏汉诺夫的记载有差错,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首先由彼得——保罗要塞,而不是由“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信号。由这一记载还可以看出几点,一是,“阿芙乐尔”的炮声是为了向盘踞在冬宫中的临时政府部长施加最后压力所要采取的威胁行动;二是,以炮声作为军事威胁手段的决定是负责具体行动的领导人作出的,并不是布尔什维克中央作出的用以“开辟新纪元”的重大举措;三是,在攻打冬宫的实际进程中,是水兵、赤卫队等的军事行动在先,而“阿芙乐尔”的炮声在后,因此谈不上说这是攻打冬宫的“总信号”;四是,攻打冬宫实际上并不是一场真正的战争,占领冬宫和逮捕临时政府的部长们与其说是武装行动,不如说是一场更大规模的几乎是和平的逼降、逼宫(关于这点后文再述),一声炮响,即使是真炮弹也解决不了问题,何况是“空弹发射”;五是,“阿芙乐尔”的炮声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孤立的行动,在它开炮的时候事实上已经失去了与彼得——保罗要塞和作战指挥部的联系,更并不意味着十月革命的最后胜利,因为临时政府部长们的被逮捕是在炮声响过之后的4个多小时。 www.


  “阿芙乐尔”发射的是真炮弹还是“空弹发射”,究竟有没有发射过炮弹这一问题在十月革命后的第二天就引起了轩然大波。资产阶级报刊立即大肆攻击布尔什维克竟然用大炮轰击冬宫,破坏这座具有历史意义并且存有难以计数其价值的珍宝的宫殿。“阿芙乐尔”号的官兵们对此予以否认,并写信给《真理报》反驳这些诬蔑。这封由“舰委员会主席亚·别雷舍夫和秘书、”主席的同志普·安德烈耶夫“签署的信件发表在19171027日的《真理报上》。该信件全文如下:“‘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全体人员致彼得格勒市全体诚实的公民,我们对抛来的指责,尤其是没有经过查证的、但确是污蔑巡洋舰全体人员的指责表示我们强烈的抗议。我们声明,我们开来不是炮轰冬宫,不是杀害和平的居民,而是保卫,并且,如果需要,就为自由和革命与反革命分子决一死战。报上写道,‘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火了,但是记者先生们是否知道,我们若是开过炮的话,炮火不仅会将冬宫,而且会将与它相邻的街道夷为平地。难道事实是如此吗?我们向你们呼吁,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先生们!不要相信挑拨性的谣言。不要相信这些谣言说我们是背信者和掠杀者。至于说到巡洋舰的炮击,那只是从6英寸的炮中发射了一颗空弹。这是给停泊在涅瓦河上所有舰船的信号,要求它们保持警惕和作好准备。我们请求所有的报刊予以转载。” www.

  从这封信件可以看出几个问题,一是,“阿芙乐尔”号发射的确是一颗空弹,二是作为巡洋舰委员会主席的别雷舍夫并没有提到,这颗空弹是十月革命的任何一个指挥机构下达的攻打冬宫的总信号,“阿芙乐尔”号开进涅瓦河只是为了给其他的船只以保持警惕和作好准备的信号。除了亲自指挥“阿芙乐尔”号的别雷舍夫这一说法,事实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它证明“阿芙乐尔”号的空炮并不是攻打冬宫的总信号。当时,攻打冬宫的作战指挥部不是设在斯摩尔尼宫,更不在“阿芙乐尔”号上,它设在冬宫正对面、涅瓦河那一边的彼得——保罗要塞。作战指挥部的领导不在自己所处的要塞发总攻信号,而要让远在涅瓦河那一头的、与作战指挥部没有实质性联系的“阿芙乐尔”号发射总攻信号,这不是有悖作战常识和常理吗?事实上,一系列回忆录和研究文章都清楚地揭示出,攻打冬宫的信号是应该由彼得——保罗要塞发出的,但是要塞的大炮由于事先未能考虑到的技术原因而不能准时发出,后来改用挂红灯为号,而红灯又未能被所有应该看到信号的舰只和赤卫队士兵看到。于是,对冬宫的夺取是在没有总攻信号下进行的,而“阿芙乐尔”号的空炮射击也在赤卫队士兵涌向冬宫后很久才发生。 www.

  但是,长期以来“阿芙乐尔”的炮声成为一种革命的符号、标志,它的载入史册已经是很有年头的事了。在斯大林时期,对“阿芙乐尔”炮声的宣传和渲染是一浪高过一浪的。在对“阿芙乐尔”炮声的宣扬中,有两个极力宣传和鼓动的方向,一是强调这总攻的炮声是“列宁和斯大林”共同策划和指挥的,二是表明“阿芙乐尔”的炮声不仅震撼和摧毁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且震撼了全世界。所以,那时有大量的文艺作品宣传和歌颂“阿芙乐尔”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炮声。画家谢·杜德尼夫的油画《好像是“阿芙乐尔”的炮声,没有听见吗,同志们?》中,塑造了列宁和斯大林在一起静候“阿芙乐尔”炮声的庄严时刻,它成了前者的代表作。苏联著名漫画家库克雷尼克赛的油画《阿芙乐尔的炮声》描绘了临时政府的部长们在炮声中惊慌失措的狼狈情景,它则是后者的代表作。 www.

  但是,在列宁的著作和讲话里,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那段时期里,没有一个字提到“阿芙乐尔”的炮声,更没有谈到十月革命有攻打冬宫的总信号。十月革命一胜利,列宁立即宣布的是:“工农革命已经成功了……俄国历史的新时期从此开始了”。在列宁的朴实的话语里没有任何符号与象征。在列宁去世之前,在所有参加过“攻打冬宫”的布尔什维克的回忆中都没有讲过作为总攻信号的“阿芙乐尔”的炮声。最早提到“阿芙乐尔”炮声的当算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苏联的名导演罗姆的《列宁在十月》。在这部影片里,“阿芙乐尔”的炮声才和对冬宫的“总攻”联系到了一起。而在史籍上,最早将“阿芙乐尔”的炮声写在纸页上的是二、三十年代著名的史学家雅罗斯拉夫斯基的《联共(布)简史》,他在书中写到“阿芙乐尔”的炮声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这样的话。但是,斯大林对这种表现和写法仍不满意,就像他对整个联共(布)党史的书籍不满意那样。他需要将“阿芙乐尔”的炮声符号化和象征化,只有通过特定的符号和象征,他所希望的“列宁和斯大林亲自领导十月革命”的逻辑才能形象化,才能深入人心。随后,《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将这一点做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 www.

  当然,也许“阿芙乐尔”这个古希腊词本身的含义也给了创造“阿芙乐尔”炮声神话的人无穷的启发和想象力。“阿芙乐尔”——这是黎明、朝霞的意思。将“阿芙乐尔”的炮声符号化和象征化也就意味着“列宁和斯大林领导”的革命将给他国,甚至人类带来黎明、朝霞。 www.

  最后,还有一点要提及的,也是证明“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在191710月时不具备作战能力的一个“细节”,即1918年初,“阿芙乐尔”号上所有的原有装备都被拆卸下来,买给了伏尔加河航运公司,被重新拉去进行大修。此后,这艘巡洋舰在整个二战时期都停泊在列宁格勒郊区的奥伦堡,没有参加过一次战斗。直到1948年,当局才重新想起它。这一年的117日,“阿芙乐尔”号永远停泊在了涅瓦河上,炮口永恒地对准了冬宫。1948年,是苏联战后的第三个年头,在又一次政治和经济危机的面前,苏联比什么时候都更需要有一个“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神圣外衣。也正是在这一年,斯大林倡议,首次在俄国-苏联的历史上庆祝“莫斯科建城800周年”。诸如此类的窗口展示活动遍布苏联各大城市,“阿芙乐尔”号的永远停泊和关于“阿芙乐尔”的炮声的神话就愈传愈美丽、愈动人。 www.

  我国有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句话虽然渊源于“阿芙乐尔”炮声的神话,但是这话却要高明得多、接近事实得多,因为十月革命这样的一场革命毕竟不是靠一声炮响的轰然而起,不是依靠某个或某些杰出人物的创举,而是靠工农兵的齐心协力奋斗而胜利的。这正如列宁在第一个117日那天所说的:“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齐心协力地工作。刚刚发生的革命就证实了这一点。我们拥有群众组织的力量,它定能战胜一切,并把无产阶级引向世界革命。” www.

  至于那个在十月革命的前一天被任命为“阿芙乐尔”号上布尔什维克委员的别雷舍夫并没有随着这座名巡洋舰而永恒。苏维埃政府很快解散复原旧的军队(包括旧波罗的海海军),按照自愿原则组建新的陆海军。在很快到来的军队复员中,“阿芙乐尔”号的指挥人员和士兵被遣散,最后只剩下40名人员看守军舰。而别雷舍夫本人则被复员到伊万诺沃-沃兹涅先斯克省的一家工厂当了名工人,后辗转回到彼得堡,1974年默默无闻地去世。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9: 蒋公谈国民革命和共产革命之区别
2009: 齐婕:高莺莺、嫖宿幼女、邓玉娇案的背
2007: 义和拳背后那看不见的中国文化黑手
2007: 名著读后感之:想起了二十年代的德国年
2006: ZT.惨败与惨胜以后:历史上往往有惊人
2006: 白焰:土地改革势在必行——写在赛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