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高伐林: 專訪舒雲(上):找到林彪事件黑匣子
送交者: 高伐林 2010年09月12日15:34:06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讀舒雲所寫的三種、五厚冊關於林彪的書,尤其是最早出版的《林彪事件完整調查》,感受到字裡行間瀰漫着濃重的陰謀氣息——不是林彪對毛澤東搞陰謀,恰恰相反,是毛澤東對林彪搞陰謀。舒雲認為,當局強加在林彪頭上的罪名是子虛烏有;林彪是中了“套”,成為政治陷害的犧牲品


◆高伐林


  毛澤東的忌日“九·九”剛過去,他老人家的親密戰友林彪的忌日“九一三”又到了。
  “九一三”在走過那段歲月的人的腦海中,烙下了永難磨滅的記憶。而當筆者對中國女軍隊作家舒雲進行筆訪,讀到她的答覆時,不免吃了一驚:1971年“中共中央關於林彪罪行的三批材料,我一個字也沒聽過”;“直到1980年審理‘兩案’時”,“林彪的‘罪行’我還是一無所知”。
  用她自己的話說,“也許這是我的幸運?使我在打開中共黨史大門的20年時間裡,能以一種較為客觀的視角,來評判林彪和林彪事件”。她鍥而不捨地努力,調查百餘親歷者和知情者,採訪筆記厚達數尺,獲得很多驚人的發現。在發表多篇文章的基礎上,完成了40萬多字《林彪事件完整調查》(上下冊),“對九一三事件作顛覆性的總結”;後來幾年,她又陸續出版了《林彪畫傳》、《林彪日記》(上下冊,均由明鏡出版社出版)
  記得作家孔捷生寫過一篇關於周恩來“道德神話”的文章,標題是《本世紀最後的“黑匣”》。“最後的”?我想,他還是低估中共製造黑匣的產量了,二十世紀的黑匣子還多着呢!而林彪事件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個。
  舒雲所寫和編的這三本書中,稍晚出版的《林彪畫傳》、《林彪日記》,我只是翻閱而未細讀,細讀的是最早出版的《林彪事件完整調查》,感受到字裡行間瀰漫着濃重的陰謀氣息——並不是林彪對毛澤東搞陰謀,恰恰相反,是毛澤東對林彪搞陰謀。毛澤東在1971年南巡講話中提出“要搞馬克思主義,不要搞修正主義;要團結,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陰謀詭計”這冠冕堂皇的“三要三不要原則”,毛澤東是否搞“馬克思主義”姑且不論,他卻是不擇手段地搞分裂、搞陰謀詭計。看來當局強加在林彪頭上的罪名,都是子虛烏有;林彪是中了“套”,成為政治陷害的犧牲品。
  舒雲對於筆者的有些問題,不便回答,請筆者和讀者理解。我當然理解,不僅理解,而且對她所作的工作表示敬意。以下是我稍作整理的舒雲答問。




舒雲著《林彪事件完整調查》(上下冊)


為什麼祝林彪是“永遠健康”?

  高伐林(以下簡稱高):舒雲女士,你好!祝賀你上下兩大厚冊新著《林彪事件完整調查》出版。你本人在“文革”期間的經歷如何?那時對林彪有什麼樣的印象——見過他嗎?
  舒云:我從來沒有見過林彪。“文革”開始時,我在北京上小學。我沒有參加過紅衛兵、武鬥、大串連之類,基本上算是“文革”的旁觀者。但是這種兒童視角,可能使我對“文革”的認識與眾不同。
  “文革”開始後的三年,我一直在北京,卻無緣見到林彪,也沒有見過葉群和林立果。“文革”前我似乎對林彪沒有什麼印象,因為那個時候不宣傳個人,加上我那時年齡小。那時也不是到處掛毛澤東像,但因為天安門城樓上有一幅巨像,所以對毛澤東印象還有一些。“文革”初期,到處掛起毛、林的彩色巨照,突然把林彪和毛澤東平起平坐,使我對穿着軍裝的林彪印象極深。不過我那時搞不明白,為什麼祝毛澤東是“萬壽無疆”,而祝林彪是“永遠健康”?幾十年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林彪身體不健康。
  毛澤東八次接見紅衛兵的最後一次,是他乘車環城一周,我也在家門口看,等了很久車隊才來。車開得非常快,我又是近視眼,根本沒看清飛馳而過的毛澤東和林彪(車上有沒有林彪我也不知道)。1968年國慶節,我們學生作為群眾隊伍通過天安門,我還有機會見到領袖。凌晨一兩點我們從北郊步行到王府井,坐在地上等到十點多,可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林早就不見了,只遠遠看見城樓上有個穿灰衣服的,也看不清楚,我認為是周恩來……
  高:“九一三”事件時你在哪兒?聽到文件傳達林彪的那些“罪名”、“罪行”時你感覺如何?後來對林彪的看法經歷過什麼樣的變化?
  舒云:我15歲到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18歲到蘭州空軍當兵。“九一三”事件前,我已經辦好了調離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的手續,不然的話,就走不了了。不過,也正因為如此,中共中央關於林彪罪行的三批材料,包括林彪叛逃的通知,我一個字也沒聽過,我又不看報紙,所以林彪有些什麼“罪行”我一無所知。
  高:一無所知?當時中央要求“家喻戶曉”,看來還是不能做到百分之百。

對林彪“罪行”一無所知是我的幸運

  舒云:關於林彪事件,我有三件事印象極深。
  一件是我離開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前,聽說連里幹部(都是現役軍人)到團部開會,門口是荷槍實彈的衛兵。那個年代保密觀念非常強,可也不至於團部開個會門口還站崗吧?據說是傳達中央文件,傳達中央文件怕什麼呢?我搞不清楚。
  第二件事是我從內蒙古回到北京時,住在一位叔叔家。顯然他們是知道內情的。有一天我在桌上看見一張字條,像他們家孩子寫的,字體很幼稚,寫的什麼我不記得了,但意思一看就明白:林彪倒了。我大吃一驚:紅得發紫的林彪,倒了?
  第三件事是這年國慶節沒有像以往一樣在天安門聚會慶祝,而是改成了“遊園”。雖然那時我還未成年,不會把事情聯繫到一起想,但也模糊感到,再也不是“文革”初期的毛澤東和林彪了。可是,林彪從中國歷史舞台上消失,為什麼如臨大敵呢?當然,我更想不到林彪想跑到蘇聯去。
  對林彪的罪行我確實沒有印象,倒不是不相信,也許是因為我不關心政治。我真正的學歷只是小學畢業,“文革”中上了一年中學,沒讀一本書,就下鄉了。一個小學文化的人,我就是想關心政治,也不知道怎麼關心。
  之後我到偏遠的西北當兵,營房的後面就是大山。部隊每天三班倒,一星期上四五個夜班,白天睡覺,每三天中有一個半天訓練,或者種菜地。班裡沒有報紙,更沒有電視,又不讓聽廣播,甚至沒有手錶,一天到晚搞不清時間。因為經常值夜班,輪到政治學習極少,或者說政治學習我沒往心裡去。“批林批孔”我倒是參加了,但我是“後門兵”,怕把我送回去,怎麼有情緒關心與我沒有更多關係的政治?總之,我雖然有一大堆問號,但並沒有想搞清打倒誰,為什麼打倒?直到1980年審理“兩案”時,身在大西北山中的我還是既看不到電視,也聽不到廣播。報紙那時倒是有一兩張,只是我已經養成不看報紙的習慣了。所以對於林彪的“罪行”,我還是一無所知。
  也許這是我的幸運?使我在打開中共黨史大門的20年時間裡,能以一種較為客觀的視角,來評判林彪和林彪事件。

有人至今不說林彪事件情況

  高:你是從什麼時候對寫林彪事件感興趣的呢?
  舒云:我一直堅持業餘寫作,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寫林彪是在進入聶榮臻元帥傳記寫作組後,才慢慢做起來的,剛開始不敢想。
  高:你當時讀到或聽到什麼,觸動了你,使你產生進一步了解林彪其人其事的衝動?你在這些過程中,得知各方面人士,例如老帥、將軍們,對林彪其人其事看法如何?
  舒云:1987年,聶帥傳記組成立,老作家魏巍擔任組長,我被調去當秘書,同時負責撰寫作建國初期和“文革”這兩章。從此我開始接觸中共黨史。採訪聶帥,必然要聽老同志講到林彪,聽到一些老同志對《聶帥回憶錄》有些意見,認為不應該那樣寫林彪,這使我對林彪產生興趣。這也是緣於少年時代對林彪由“神”變“鬼”的深刻記憶。我的第一本書《開國紀事》,專門寫到開國大典時,林彪沒有來北京參加慶祝,而是在前線指揮衡寶戰役——這是唯一跨越開國大典的大戰。這使我對林彪頓升敬意。
  我的第二本書《天安門下的握手》,採訪到林彪的部下蘇靜、譚雲鶴和閻仲川(注1),戰爭年代他們都在林彪身邊。尤其是蘇靜,平津戰役期間,被林彪最先派進北平,代表他與傅作義那一方的代表談判。我在書中寫到:以林彪的名義寫給傅作義的信,說了傅很多罪行。這封信署名“林彪”,交給傅的談判代表鄧寶珊,讓他回去後立即交給傅。但是這封信並不是林彪寫的,是總部寫來的。因為信沒有封口,鄧看後不敢交,由蘇靜請示林彪。林彪說這封信是嚴厲了些,暫時不交也可以。但很快中央軍委來電催,要儘快交。傅的女兒和秘書誰也不敢把這封信當面給傅,最後悄悄放在傅的辦公桌上。所以傅是在協議簽字之後才看到的,傅非常生氣。傅的女兒說,如果在簽字前看到,他不一定會簽字。傅本人認為,是不是因為抗戰勝利後他奪取張家口,給毛寫過一封電報,說讓毛為他執鞭(當馬夫)引起的?
  此書被台灣盜版,以《危城之鑑》的書名出版,說今日之台灣就是昨日的北平——看看中共怎樣勸降傅作義吧!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了這本書。
  後來我在寫有關羅瑞卿、楊勇等人的書時,也都有意採訪一些林彪的事情。我在這些書中提到林彪不多,提到的也多是戰爭年代,基本上正面肯定。這樣慢慢地,林彪的材料就積累多了。
  高:你是用什麼名義調查,是用業餘時間還是工作之便採訪?
  舒云:當然積累林彪材料是我的個人行為。我只是想從歷史、紀實、新聞結合的角度,來探討林彪事件,如實寫出我的調查情況。
  在寫作“聶傳”前,我已經開始業餘讀大學,那時我上的是北京廣播電視大學中文系,拿到了一張大學文憑,並曾經三次報考研究生。最後一次成功了,但要把我轉到武漢某大學。我那時好不容易回到北京,所以就放棄了。進入聶帥傳記組後,我深知自己的功底淺薄,又脫產讀了一所大學。在上學的同時,我還在進行林彪事件的調查採訪。
  高:你投入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作調查,在中國大陸,林彪問題還是非常敏感的話題,你的採訪對象對談出這些往事沒有顧慮嗎?你是怎樣得到你的採訪對象的信任呢?
  舒云:採訪對象談解放前的林彪,沒有顧慮,他們剛開始很少談到“文革”中的林彪,或只說些皮毛。因為我當時並沒有想寫林彪的書,所以也不着急,慢慢地採訪,談多少算多少。
  關於“九一三”事件,我邊調查採訪,邊發表一些文章。寫了傅崇碧、余立金等幾篇,這樣,很多“九一三”事件的當事者也開始信任我,願意談出一些情況。後來又發表了《林彪座機飛行員潘景寅》、《噩夢九一三——九一三中的小人物》等文章。採訪對象對我熟悉了,也就願意說了。
  但至今,仍有人不說。

為什麼當局不作調查、鑑定?

  高:你的調查,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在調查寫作中,誰對你的啟發最大?
  舒云:“九一三”事件,簡單地說,就是一夜跑了兩架飛機。但因為時間、空間的原因,任何人都不可能完整地經歷“九一三”事件。所以每個當事人都只是了解自己所在的一點,我就得找很多很多當事人,將他們了解的點滴情況集合起來,才能拼湊出完整的“九一三”事件。
  我對王年一老師(注2)非常敬佩,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他就敢於公開在官方的會議上同情所謂“林彪反黨集團”的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這使我非常震撼。
  高:調查中誰的證言最有價值?
  舒云:我覺得我的採訪對象說的都有價值,哪怕一句話,我也會如獲至寶。
  我會久久回想我的採訪,從中找到蛛絲馬跡。
  高:你的調查中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舒云:1980年審判“兩案”時只發現一個林彪的“手令”。最讓我高興的是我發現了“手令”實際上有橫豎兩個,而且有兩個人證實看到了第二個“手令”。(《林彪事件完整調查》書中有詳細敘述——高注)
  高:對誰的調查讓你感到最遺憾呢?
  舒云:遺憾的是還有一些“九一三”當事者我沒有採訪到,有的帶着心裡話就永遠走了。
  很多“九一三”事件的當事者心中都清楚,如果真想搞清“九一三”事件,就不應該這樣毫無調查。比如,(林彪衛士長)李文普到底是自傷還是他傷?誰先開的槍?當時林立果急於跑,為什麼要打李文普一槍?看來,是李文普說下車看看,林立果還沒反應過來,李文普就下了車,然後李自己打了自己一槍。林立果一聽槍響,本能地也打了一槍。
  至於八三四一部隊中隊長蕭某從後面向紅旗車開的那兩槍,可能在李、林兩槍之前。
  這些事情,現場那麼多人,只要讓大家都回憶一下,再對李文普的槍傷做個鑑定,就清楚了。可為什麼不對李文普的槍傷作鑑定?為什麼不對那天那輛大紅旗作鑑定?
  難道不需要真相嗎?(未完待續)



1980年審判“兩案”時只發現一個林彪的“手令”。


【舒雲小檔案】

  舒雲,女,安徽宿州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主要從事傳記文學寫作,曾參加聶榮臻元帥傳記組。擅長從歷史、新聞的角度,用紀實的筆法來撰寫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出版過《羅瑞卿大將》、《百戰將星楊勇》、《開國紀事》等十幾本書。從1987年開始研究林彪事件,近年在明鏡出版社出版了以調查九一三事件為主的《林彪事件完整調查》(上、下)以及研究林彪一生、包含千幅圖片和十多萬字文字的《林彪畫傳》,以及上下兩厚冊《林彪日記》(與李德合著,李德1928年出生於江蘇蘇州,1945年參加革命,前總後政治部副秘書長。1959年12月至1964年10月任國防部長林彪辦公室中校秘書)。



舒雲著《林彪畫傳》


注釋:

  1,蘇靜,曾在林彪手下擔任作戰處長兼情報處長,1949年後,曾任解放軍總參謀部軍務部長,國家計委副主任,中共第九、十、十一屆中央委員;譚雲鶴,遼瀋、平津戰役期間擔任林彪的政務秘書。1949年後擔任過衛生部副部長、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閻仲川,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參謀,“文革”時期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作戰部長,中共九屆候補中央委員。

  2,王年一(1932-2007),中共黨史、文革史專家、國防大學離休教授。江蘇揚州人,1949年4月參軍,一直在軍隊工作。1960年大學本科畢業,擔任黨史正師職教員,1988年離休。
  王年一1988年在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大動亂的年代》,是中國國內出版的第一本關於“文革”的專著,還主編三本《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文化大革命時期》。
  王年一多次對林彪問題發言。他為舒雲《林彪畫傳》作序,用毫不含糊的語言推薦:“我十分敬重林彪。我向所有為林彪立傳的人致敬。被顛倒的歷史應該顛倒過來!”

  下篇預告:專訪舒雲(下):林彪被人下了很多“套”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9: 毛澤東用才一絕:原國軍上將任水利部長
2009: 唐朝的疆域區劃
2008: 沈志華: 試論中蘇同盟破裂的內在原因
2008: 潘涌: 雕盼青雲睡眼開,望着黑鷹高高飛
2006: 智利的9.11事件
2006: (原創)看看舊金山灣區的軍人後裔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