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古代歐洲人如何看財富:貧窮是原罪 崇尚不勞而獲 (文摘)
送交者: 非言飛語 2011年04月18日10:27:21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古代歐洲人如何看財富:貧窮是原罪 崇尚不勞而獲

作者:[法]阿利埃斯,杜比/主編 李群 等/譯

文章摘自《私人生活史1:古代人的私生活》 三環出版社

核心提示:在柏拉圖看來,在一個井然有序的城市裡,市民應由奴隸的勞作來供養,商人則應由無社會地位的人來供養,“美好”生活是有身份的人過的生活,是被設定的“有閒人”過的生活(正如我們看到的,這意味着地主的生活,他不“工作”,而是靠整日監視他的莊園打發時間)。

文章摘自《私人生活史1:古代人的私生活》 作者:[法]阿利埃斯,杜比/主編 李群 等/譯 出版社:三環出版社

要理解古代人對勞動的態度,就要首先了解某一社會階層的財富來源與特點及其所決定的勞動階段。在古雅典時代,喜劇詩人依靠人的職業區分人(厄刻拉底是零售商,利西采是賣羊人),他們不打算恭維他們,認為做一個真正的男人必須生活閒適。

在柏拉圖看來,在一個井然有序的城市裡,市民應由奴隸的勞作來供養,商人則應由無社會地位的人來供養,“美好”的生活是有身份的人過的生活,是被設定的“有閒人”過的生活(正如我們看到的,這意味着地主般的生活,他不“工作”,而是靠整日監視他的莊園打發時間)。

亞里士多德沒有弄清楚奴隸、農民和雜貨商如何指望能夠過上“幸福”生活——一種富有和貴族般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只屬於那些特殊身份的人們,他們承受得起那種隨心所欲、只求自己高興的生活。只有這些閒適人士才符合理想的人性,只有他們才有完美的公民權。“只有那些免除必要的勞作,而由奴隸、工匠和體力勞動者們去完成了工作的人才享有這種美事。如果憲法要求公眾具備美德,那麼奴隸、工匠和體力勞動者是不能稱為市民的,因為勞動者的生活無法使人獲得美德。”

亞里士多德並非說一個窮人沒有途徑和少有機會去展示某種美德,而是指貧窮是一種缺陷。

對梅特涅而言,人類是從糧倉的大小開始的;對希臘人和羅馬人而言,人類以地主為開始。希臘和羅馬貴族們並不認為自己優越,超於普通人而享有某種人性。

但他們單純而又天真地認為自己就代表人性,因而窮人在品行上就低人一等,窮人並沒有像人類那樣去生活。

富有是美德。狄莫西尼在一次審判會上作為辯護人,肆意辱罵他的對手,雅典群眾作為他的判官,“我比埃斯基奴斯更有價值,我比他出身好。我並不希望去辱罵貧窮,但是我想說,這是命中注定的。 我小時候上好的學校、有富足的財產、不必按要求去從事令人羞恥的勞動。而你埃斯基奴斯,還是小孩時就得為自己可能作為一個奴隸而哭泣,在某個教室里你父親才做個教師,這一切是你命中注定的。”在這件事中,狄莫西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希臘思想家們確證了羅馬人這種天然的認知錯誤,“普通工作是卑賤的勞動,哲學家波寒冬涅斯認為,這些工藝是體力勞動者在勞動中形成的,他們終身勞作為生,在這樣的職業中沒有美,也極少有與善相似之處。”塞內卡寫道。

西塞羅不需要拜讀哲學家潘納提斯的大作,西塞羅知道“薪酬勞動是骯髒的,與一個自由人身份不相符,薪酬是勞動的價格,而不是某種藝術品;技能勞動也是卑賤的,零售商務也是如此(與大型批發商相反)”。平等主義、社會主義或基督徒的觀念均沒有去審視這種對勞動自發的蔑視。

古代人欣賞那些不勞而獲的人,這與古代法國貴族稱普通人為乞丐的情況極為相似。

富有階層或多或少會培育出一些貴族人物,並下決心維持對權力杆槓特殊的控制,頌揚有閒人員享有自由文化和政治生涯的身份。

亞里士多德說,工人不知道怎麼進行統治,更主要的是他們幾乎沒想去統治。事實上,根據柏拉圖所言,大多數的有錢人並不參與社會事務,他們僅僅關注自己享樂和增加他們的財富。

神秘主義者普洛提諾寫到,大多數富人的舉止儘管很令人失望,但是他們至少有優勢不必去勞動,因而“他們形成一類存在於人們記憶中帶有美德的人群”,然而“大批的體力勞動者是一夥令人鄙視的群氓,他們的任務是去生產那些具有美德的人需要的東西”。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胡耀邦,你是一個奇蹟
2010: 意想不到:“大躍進”前後毛主席鮮為人
2009: 如果這是宋史 (八十一)
2009: 楊連旭:農民渴望高呼:胡主席萬歲!溫
2008: 天葬 (6) 革命
2008: 天葬 6.1、建立紅色政權
2006: 譚甫仁一案有感
2006: 我所知道的譚甫仁被刺事件(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