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daziyou: 假如左宗棠打甲午战争(1/6) | |||||||||||||||||||||
送交者: 5daziyou 2011年10月31日07:21:44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 |||||||||||||||||||||
正侃晚清四杰系列之二(原创) (按: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和李鸿章并称“晚清四杰”,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绝响,本系列意在推陈出新,从特殊的视角侃侃他们的思想,情怀和得失。模仿时人的习惯,对他们皆以某某公称呼) ~~~~~~~~~~ ———————————————————————————————————————— 长风流许与气类 ― 假如左宗棠打甲午战争 (以严肃的态度探讨搞笑的问题) ———————————————————————————————————————— [摘要:本篇以甲午战争为题,比较左李二人的性格品行,军政才能和国策得失,分析导致战争失利的几个重要的直接败因,进而探讨政治体制如何影响社会发展和民心士气,欢迎指正。重点在5,6两章。] 目录 一. 楔子 (1/6) 二. 众说纷纭的甲午海战败因 - 我们本来可以不输的 三. 左大帅 .PK. 李中堂 (1) 顶梁柱与裱糊匠 - 左李的出身,阅历及性格对比 (2) 讨与抚 - 左李在镇压太平军及捻军回军中的军政才能对比 (2/6) (3) 斗与让 – 左李对国家时局的认识和作为 (4) 塞防论与海防论 – 左李之争为哪般? 四. 湘军 .VS. 淮军 (3/6) (1) 军队风格对比 (2) 在中法战争中的表现 五. 收复新疆 .VS. 兵败甲午 (4/6) (1) 天将大任与临急应对 (2) 战略及战役决策 (3) 将帅素质和作为 (4) 军队士气和战斗力 (5/6) (5) 李鸿章的领导责任分析 六. 什么才是最主要的直接败因? 七. 题外话 (6/6) (1) 日方学者对胜因的总结 (2) 时代呼唤中国的纳尔逊 (3) 民主自由与国家统一 一.楔子 中国航母即将横空出世,这让笔者想起了在1945年的日本投降仪式上,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说的两句话。 老徐看见日本战败后,东京街头仍然市面平静,秩序井然,对随从说“吾人切不可有痛饮黄龙之感,须知有这样精神的民族,其复兴是指日可待的。”当他们一行登上密苏里战舰,看到美国第三、五、七各舰队及部分英国军舰计有380艘浩浩荡荡停在东京湾,入夜后,各舰灯光闪烁,照耀海滨,真有舟舻千里之感。老徐在日记上感慨地写道:“甲午之役,果能一胜,则我海军今日不悉何似?!”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甲午战争是中日近代史的转折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日两国在其后半个世纪,乃至一两百年内的民族命运和亚洲地缘态势,其后遗症至今尚存。对于这场海战的败因,无论做多么详细的分析都不显得多余。在这篇文章里,笔者想和大侠们一起分析甲午海战真正主要的,而且是直接的败因,进而探讨政治体制如何对社会发展和民族精神士气产生影响。 大侠们提起甲午战争就觉得晦气,咱先用左公的几幅对联提提神。 身无半亩 心忧天下;读破万卷 神交古人 (结婚自励联) 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自许联) 长风流 许与气类;扬天问 高步云衢 (题某名胜古迹联) 谋国之忠 知人之明 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 攻错若石 相期无负平生 (挽曾公联) 一. 众说纷纭的甲午海战败因 -我们本来可以不输的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孙子・计篇》 对于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恐怕世人已有共识。这场战争,本质上是两种发展方向两种体制的对决。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求知识于世界”,体制理顺,民智开启,君臣励精图治,将士用命,对侵华更是蓄谋已久,全国上下处心积虑地对付尚在半睡半醒中的老大帝国,自然胜之有因。但是,历史的耐人寻味在于它的偶然性,具体说到导致甲午失利的直接原因,则又是莫衷一是。究竟是君主昏聩,将帅无能,装备落后,情报失误,准备仓促,决策迟疑,用人不当,调度无方,战术笨拙,还是海权意识淡薄,军队体制腐朽,民心涣散,军纪败坏,训练荒废,士气低落,胆小怯战,甚至是慈禧的防汉之心? 对于直接败因,一个通常的说法是,老佛爷为了给自己过60大寿,挪用海军军费修园子。电视剧《走向共和》里,还提到了蠢猪翁同禾等人的掣肘,当光绪和张謇说我们何不冲上去放手一拼时,李公一声冷笑:水师多年未添炮弹,军舰航速低于日本,因此战则必败。两种说法的本质,都是强调“器不如人”。慈禧虽然对战败难辞其咎,其祸国殃民的地方绝对不是挪用军费那么简单。电视剧里的李公说辞,其实也不符合逻辑。如果花了3000万两银子,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竟然是银样镴枪头,不能一战,老佛爷有充分的理由直接让李公回家陪孙子玩鸡蛋壳。即便李公说的真是事实,那我们为何不直接谈判?何必等把老本赔光,再“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向?”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仅从装备上看,我们本来可以不输的。 我们来看战前北洋舰队和日本舰队的实力对比。 甲午海战 - 战前军力对比
开战前,双方舰队各12艘军舰,装甲舰对比,中国5艘,日本3艘,中国占优;总吨位方面,日本4万吨,中国3.5万吨,日本占优;火力方面,火炮数中国195门,日本268门,鱼雷管数中国27具,日本36具,日本占优;重炮(210毫米以上)方面,中国23门,日本11门,中国占优。中国最大优势在于拥有两艘巨型舰只定远、镇远,吨位均达7335吨,比日本最大舰只还在多3000多吨,乃是海上巨无霸,各有12寸巨炮4尊,且装甲极厚。日本优势在于舰只性能优良,有五艘军舰航速在18节以上,其中吉野航速高达22.5节,而中国航速在18节只有两艘军舰。日本舰只增强舷炮的威力,而中国舰船主要火力集中于舰首与舰尾,舷炮基本上没什么威力。 1894年5月下旬李鸿章校阅北洋海军,奏称:“北洋各舰及广东三船沿途行驶操演,船阵整齐变化,雁行鱼贯,操纵自如……以鱼雷六艇试演袭营阵法,攻守多方,备极奇奥。”“于驶行之际,击穹远之靶,发速中多。经远一船,发十六炮,中至十五。广东三船,中靶亦在七成以上。”“夜间合操,水师全军万炮并发,起止如一。英、法、俄、日本各国,均以兵船来观,称为节制精严。”战争前夕,北洋舰队的大沽、威海卫(威海)和旅顺(大连)三大基地建成。英国观察员看完北洋舰队的操演后上书海军部,也认为北洋舰队的战力不容小觑。即便中国舰队实力稍逊,历史上以弱胜强也不乏先例,在著名的特拉法尔加大海战中,玩命之徒纳尔逊就是靠勇气和战术,一举歼灭实力占优的法西联合舰队。况且甲午战争不仅是海战,论陆军和综合国力,更非日本可比。当甲午战争开始时,西方军界普遍认为中国有把握在此次战争中取胜,德国参谋本部甚至认为日本根本不可能取胜。西方军界的这种看法,大概还对10年前的中法战争时,中国军队的出色表现记忆尤新。这种来自西方的观点有低估日本的倾向,但并不低估中国的实力。遗憾的是,中国不仅输了,而是输得很惨。 我们输得冤吗?人们检讨失败教训时,自然会想起在此10多年前,左公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打的那场漂亮仗。而左李作为大清朝的左膀右臂,又是死对头,对二人做个全面对比确实也有点意思。当然,幻想死了十年的左大帅从棺材里站起来披挂上阵,这多少有点搞笑,笔者也不能天真地断定左公一到日本吓尿。笔者只想借左公和李公的对比,和大侠们一道从特殊的视角再审视一遍甲午战争的经过,然后,请大侠们给我一个我们失败的理由。 二. 左中堂PK李中堂 左公的一生就是一部极品传奇,其精彩程度不亚于武侠小说。左公1812年11月出生于湖南湘阴县一个贫寒的耕读之家,排行老三。像许多天降大任的人一样,左公前半生充满坎坷。十五岁参加县试获拔贡(秀才第一名),正准备参加乡试(省级考试考举人)的时候,家庭发生变故,长兄夭折,父母相继去世,姐姐出嫁,家中只剩下他和二哥相依为命,20岁时为生活所迫当了周家的上门女婿。在新房前,左公写下了他那幅气贯长虹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心高气傲的左公不甘于吃软饭,一面当教书匠,一面考进士,不巧竟然三试不第。左公很笨吗?恰恰相反。左公少年早慧,胸负大志,考不上进士是因为他“闲书”读得太多了。左公早在童年时代就从故事和诗歌里对祖国的大西北产生了兴趣,他酷爱钻研农政,沉迷地理和兵法,年纪轻轻就达到了院士级别。经世致用的大学者贺长龄见了18岁的左公,惊叹国士无双,允许其自由阅读家中藏书。26岁时,左公的老乡,名满天下的两江总督(苏赣皖书记兼军分区主席)陶澍回湘阴省亲时被他的一幅对联打动,邀来叙谈后一见倾心,后来竟然和这位年轻寒士做了儿女亲家。后来,从新疆戍边回来的林则徐途径长沙邀左公相见,一夜长谈后惊喜西北大业后继有人,将在新疆收集考察到的军政民情资料全部交给左公。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湖南巡抚(省长)骆秉章不懂军事,胡林翼给他推荐了左公做师爷,骆问左公能力怎样,胡公说:“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后来捧左成了一种时尚,以至于谁不捧就显得谁没见识。 左公真那么牛吗?检验他的日子终于来了。1852年,太平军攻打长沙城,左公运筹帷幄,与名将西王萧朝贵王牌对决,一战而使对方殒命,急红了眼的洪秀全和杨秀清使尽全身招数攻打了87天,只好铩羽而去。遭遇了起事以来首次挫折的洪杨转而攻打武昌城竟然一击得手。其后,左公作为无名巡抚将湖南打造为湘军大后方和太平军的伤心地。1860年,独立门户的左公以5000名湘军起家,与十余万太平军作战,先后平定了浙江,江西和福建三省,并创办福建船政局和马尾学堂,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海军人才。紧接着挥师西北,平定了肆虐陕西和甘肃20多年的回汉内乱,最后抬棺西征,完成了他一生中的巅峰之作 ― 收复新疆。左公最大的功绩还在于他使所平定的地方,都极快地恢复了生产和安定秩序(后文详述),他在新疆的屯垦(生产建设兵团的原型)和民族政策保证了这块土地在其后半个多世纪的长治久安,在中国内地乱成一锅粥时,偏远的新疆一直没出大问题。仅凭这点,他就足以进入中国伟人之列。左公在部队里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的部队士气高昂,军纪严明,敢打硬仗,笔者若生在当时,也想搞一张湖南户口,到左公帐下去战斗。 但是,我又最怕跟着他当兵,怕的是他那古怪的性格。这头“湖南骡子”有三个怪脾气。一是他的狂傲,他一生自比诸葛亮,毫不掩饰自己的聪明①,无论到谁面前都不给别人插嘴的机会。二是他的好斗和唠叨,左公信奉“穷困潦倒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时不被人嫉”,这一点使他总是和同僚难以相处,他跟有知遇之恩的曾国藩惺惺相惜,却天天以骂曾公为乐,搞地口才和文辞都不如他的曾公没脾气,他的亲家郭崇焘在驻英大使任上犯了点小错误,被他弹劾到临死也不能谅解。三是他的霸道,他给骆秉章当师爷时跟一个叫樊燮的总兵(师长)不对付,一天在大堂里碰上了,左公大骂“王八蛋,滚出去!”这位姓樊的也不好惹,托关系在咸丰面前告了一状,要不是大臣潘祖荫一句“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他非掉脑袋不可。有一年慈禧病重,几天后宫内传出讣告,死的竟然是慈安太后,左公在宫里跺脚,“肯定有问题!” 好在慈禧顾忌他的威望,远迁南京了事。左公还是少数敢跟洋人拍桌子的官员,他经常在洋人面前竖起小指,说“英国是这个。”[2]谁说中国的炮造得不好,他虚心接受,谁要说中国人不行,左公肯定急。这让我想起了戴高乐,老戴在二战时总是对罗斯福一副救世主的神态不买账,多次说:“法国若不伟大就不成其为法国,”你美国还是我们帮建的呢。总之,左公既是个英雄,也是个老“愤青”,是我们广大愤青的偶像。 有大侠深沉地说,“我可不是愤青。”好吧,咱们开始谈李公。李公在很多方面和左公都是相反的。他小左公11岁,是官宦之家的公子哥,他父亲还是曾公的年兄(同榜进士)。李公的才气也不含糊,不同的是他24岁就金榜题名。在赴京赶考的路上,他写下“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的名句,立意高远,但是隐约有些名利的成分。和大多数考试型人才一样,李公年轻时恃才傲物却又眼高手底,这从他和曾公的师生经历中就看得出来。早在翰林院小李就受老爸引荐师从曾公,当曾公在湘楚办团练时,他却自己到安徽去拉队伍,结果不得要领一败涂地。进了曾公的幕府后,仍然生活散漫爱睡懒觉,被曾公严训才振作起来。他在曾公帐下接受了精心的磨练,毕生对老师也是毕恭毕敬,但对曾公的迟缓又多有不满,师徒赌气时就撂挑子,时刻等待机会展翅高飞。 机会终于来了。1862年,太平军逼近上海,曾公叫小曾(曾国荃)去救援,眼盯着天京这块肥肉的小曾哪有这远见,曾公只好派李公去,上海士绅和洋人们见到李公和淮军简直象久旱的蛤蟆盼到雨,银两弹药自是应有尽有。他头脑灵活,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从实战中领略到西洋军械的威力,从而“尽改(湘军)旧制,更仿夷军”,转变成了装备洋枪洋炮,并雇请外国教练训练的新式军队,从此给淮军带上了洋味。同时,李公还采用一系列招降纳叛,兼收并蓄的措施,扩充实力,不到半年内,淮军就迅速扩军至50个营头,约2万人,此后更进一步急剧膨胀,至攻打天京前夕,淮军总兵力已达7万余人。同时在和洋人特别是和常胜军打交道的过程中,锻炼到了外交手腕。 与此同时,他着手经营自己的独立王国,建立了以务实干练、通晓洋务为基准的淮军幕府。太平军被镇压后,曾公慑于功高震主,主动解散了大部分湘军,而李公的淮军却得以保留和扩充。从此,他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直隶、山东、江苏、广西、广东、台湾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由淮军将领、幕僚以及一批官僚组成的一个极为庞大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从1870年至1911年,先后出任总督、巡抚、尚书、侍郎(相当于今天的省部级)的淮系要员共有38人,而在淮军和北洋海军中担任过提督、总兵(军长和师长)以上的将领多达1300多人。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运动。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李公能在晚清官场活跃40年之久,虽屡遭危机,几经沉浮,却始终位极人臣,权倾当时,自然与其较高的政治素质分不开。梁启超说,“李鸿章之治事也,案无留牍,门无留宾。”“左公以发扬胜,李公以忍耐胜,”李公惯用权变之术,阴柔刚猛,深谙为官之道。李公一生最大的特点是所谓“守困”,“受尽天下百官气 养就胸中一段春,”即忍辱负重、舍小保大、变弱为强, 他为了守住自己而建立功名,为了守住江山而不辞辛苦。 左公身材短粗,肤色黝黑,自始至终生活俭朴保持着土气,而李公则是洋派的典型。他身材高大,玉树临风,饮食起居有条不紊,对咖啡牛奶自是来者不拒。左公狂傲在外,他却把傲气藏倒骨子里,接人常带傲慢轻侮之色,俯视一切,又喜欢嘲笑揶揄。尤善辞令,阴阳开阖,风采凛然。有时发现,左为武将,李搞外交真是天生的。 但不幸的是,这样一个才大志高的杰出人物,却是一个政治失败者。他搞洋务想富国强兵,结果赔了个底朝天,他精心培养的接班人袁世凯,把中国搞得一团糟。对左李评价,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左宗棠做事,李鸿章做官,”言下之意,李公是个官迷,这样说未免简单化。对李公的失败,梁启超在他的明褒实贬的《李鸿章传》中有过许多独到的分析。除了在本系列第一篇中所说,李公无法像曾公和“明治三杰”那样从制度上改革国政之外,梁公还说李公是“有才气而无血性之人”,“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所谓不敢“破格”,用句俗话说就是他不会“耍流氓。”李公出身于官宦世家,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关系网,李氏大宅门的众多宗法、姻亲关系是他在官场驰骋最稳定、最牢固的基础, 在他游刃有余的同时,反而丧失了突破体制的可能性。他对洋人也是耍一些小聪明挣点蝇头小利,却不知外交的根基是实力,有实力才能“耍流氓。”此外,李公的私德也常成为人们诟病的话题。与曾胡左的两袖清风相比,李氏兄弟家资巨富,爪牙遍地,他跟沙俄谈判时的受贿行为也是一大污点。这些私德虽然和政治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李公在经营他的淮系集团时也有帮派意识,这种帮派意识有时也是政治阻碍,这一点后文还要谈到。 有人说,左公是“大清朝最后一棵顶梁柱”,李公临死时哀叹自己是“裱糊匠”。其实要我说,他们和曾公一起,既是裱糊匠,也是顶梁柱,还是三驾马车。当曾公在时,他们就是三架马车,曾公选贤任能,掣画全局,左公威服内外,李公纵横列国,共同拉着大清国这辆笨重的破屋,在疾风骤雨中追赶西方。曾公死后,左李成了两棵顶梁柱,勉强支撑着大清朝向前闯关,在1880年代,内乱初平,沙俄吐回新疆,中法打成平手,洋务运动有声有色,刚刚从西北回来的左公又马上投入到南洋海军的建设中,大清迎来了少有的中兴局面。然而,19世纪末的中国仿佛是个得罪了上帝的倒霉蛋,不幸的是这时左公也死了,于是,李公一个人就只能是“裱糊匠”了。运气坏是因为我们没有好的制度,制度的优势在于它能不断地产生人才而不是依靠一两个人才。 当中国人明白这一点时,真正的苦难,已经降临了。
---------------------------------
[1] 左景伊著《左宗棠传》, 关于左公逸事记载最详细 [2] (美)W.L.Bells著,王纪卿译《左宗棠传》,该书写于1937年,特点是军人写军人 [3] 左宗棠:大清朝最后一棵顶梁柱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0479/40482/4135303.html [4] 梁启超著,《李鸿章传》,对李明褒实贬 [5] 赵焰著,《晚清有个李鸿章》,以惋惜的心情写李,但对李整体把握不很到位 [6]李鸿章对伊藤博文:大臣与首相的差距, http://msn.ifeng.com/history/renwu/200809/0909_5873_1139211.shtml ① 关于左公自比诸葛亮,有很多笑谈。传说他嫌自己的儿子愚笨,当着众人的面批评说,“你连诸葛瞻(诸葛亮的儿子)都不如!”他经常在书信中署名“小亮”或“今亮”。有一次,一个幕僚奉承他,“左公真是神机妙算”,左公自鸣得意地说,“此诸葛之所以为‘亮’也”。接着左公又讽刺某某某自称诸葛亮不自量力,该幕僚也很会搞,“此葛亮之所以为诸(猪)也”,左公面红耳赤。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0: | 山月歌: 一段我亲身经历的腐败与反腐败 | |
2010: | 解密全球最狠摩萨德的“天道”行动 | |
2009: | 世界历史证明离开毛泽东思想就无法摆脱 | |
2009: |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今日在京逝世 | |
2008: | 毛泽东为什么叫李德胜? 毛泽东为什么83 | |
2008: |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27)长征之 | |
2007: | 中国战线从军记 18 担任决战师团的大队 | |
2007: | 柞里子:玄武门之变(17) | |
2006: | 也说“中医帮助了中国人口寿命的提高” | |
2006: | 从吹捧中医想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