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读茉莉好文华格纳和纳粹精神。此文让中文读者认识了解瓦格纳以及瓦格纳现象,并且把瓦格纳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及其作品与纳粹精神联系起来,做了很精炼很鲜明清晰的解说。
但是,俺还是认为瓦格纳以及他的音乐作品还有他的个人意识形态,包括他公开激烈反犹的言论,以及德国人重新纪念瓦格纳欣赏他的音乐作品这种现象,比简单地从瓦格纳到纳粹精神的联系,要复杂的多。
首先,瓦格纳是一个极富才华的音乐家。他的音乐创作,不是苏俄中共时代的音乐家艺术家那样作为党的齿轮与螺丝钉在党号令下启动的运作。他是个人独立主动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意识——只不过他的艺术作品后来成为了法西斯纳粹的精神武器。这同鲁迅有一点类比性:鲁迅不是在中共与毛泽东的指示号令下制造共产革命的匕首与投枪,而是他的思想作品被毛泽东共产党拿来做武器。而这种武器,虽然蒋介石国民党很难用来对付共产党毛泽东,但是鲁迅毕竟不是为了毛泽东写作,也不是为了打倒蒋介石写作:他有着自己的切身感悟观察描述甚至理想追求。鲁迅的这些思想与作品,无论怎样偏激,有着时代的感召力以对民族社会与人性的生动描摹深刻刻画,有着深邃的思想,虽然是左翼,但是仍然是广义广谱的民族文化思想精神精华财富。
而且,鲁迅与毛泽东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瓦格纳与希特勒并非同龄同代人。在瓦格纳生活的时代,德国是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后起国家,不但英格兰法国被认为比德国“先进”,甚至意大利也被认为比德国优秀。人们甚至普遍认为德语不够雅致,宫廷内外盛行意大利与法国的歌剧,偏重音乐技巧上的华丽而忽视戏剧的内容。因此瓦格纳提出“乐剧”的口号,提倡以音乐跟戏剧并重为目的来创作歌剧,建议作曲家亲自参与剧本的创作,并认为歌剧的题材应只适宜于音乐处理。他的德语歌剧创作,由极端集中的情节编制出的主导动机之网覆盖全剧,使文字语言与音乐语言完美的结合,创造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德意志歌剧,提升了德国文化艺术的地位。从此以后,“瓦格纳风格”成了歌剧或一般音乐中“先进”及非传统的代义词。为了实现自己在歌剧改革方面的理想,并将这一切呈现于世人,瓦格纳特地筹建了拜鲁伊特音乐节演出自己的作品。而这个音乐节到现在一直都吸引着世界音乐爱好者的眼光。俺也同犹太裔朋友一起欣赏过瓦格纳音乐演出。俺甚至同他们交流过:俺反对共产党与毛泽东,但是对于共产党和毛泽东欣赏的鲁迅,俺也欣赏——当然欣赏的目的以及品味不同。俺这个看法,得到了犹太友人的赞同。他们也认为以色列不应该禁止瓦格纳。事实上以色列并没有用法律禁止瓦格纳作品,最近几年甚至有过瓦格纳作品在以色列公演。当然以色列国家与民族不可能把瓦格纳作品作为国家民族经典,德国也不可能用瓦格纳作品作为以色列国家元首来访时的迎宾曲。估计朗朗到以色列演出,他尽可以弹奏《一条大河》,也不会傻冒到激情演奏《诸神之黄昏》吧。
很多人在听瓦格纳音乐的同时要提到他的思想。無可否認音乐家本身的性格与思想对其创作作品有着很大的影响。瓦格纳的青年时期,其思想主要倾向于“德意志”。他受到费尔巴哈和巴枯宁的影响,写过许多狂热激进的文章,甚至参加过德累斯顿的革命。1848年革命失败以后,瓦格纳逐渐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论调以及尼采的超人论等思想,以及后来阿瑟·戈平瑙的雅利安种族主义理论。晚年的时候,瓦格纳也受到宗教神秘思想的影响。瓦格纳与尼采曾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维持了十年,当瓦格纳改变其音乐风格之后,尼采与他决裂,称他是一个狡猾的人,称听他的音乐使人致疯。1888年,尼采写作《瓦格纳事件》和《尼采对瓦格纳》正式的表述出自己对这位昔日好友的看法。尼采认为瓦格纳及其音乐作品是颓废音乐,并认为瓦格纳的作品是欧洲近代文化的病根。联系到后来瓦格纳作为纳粹的精神支柱与表征,尼采是有着几分先见之明。
但是,要知道,除了瓦格纳之外,希特勒也欣赏很多古典艺术家与艺术作品——那些艺术家及其作品,当然不能因此成为“纳粹艺术”。就像毛泽东也欣赏屈原李白齐白石鲁迅一样,我们不能因此把他们都算成毛主义的精神支柱。也象鲁迅是毛泽东树立的“旗杆”甚至“民族魂”一样,我们还是可以把鲁迅同毛泽东联系考察也可以切割。
当然,赞同茉莉结尾的警告。假如习近平从高尔基鲁迅到样板戏甚至瓦格纳作品里再找出中共所需要的“民族魂”之类做大旗做“中国梦”,肯定是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