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楊奎松:愛鄉與愛國
送交者: chang le 2014年10月18日16:03:32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財新文化 2014-10-18

愛鄉不愛國,這在農業社會中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農民熱愛的是自己的土地,效忠的是自己的領主,對更大範圍的國家,既很少認識,也無從產生感情。
————————

2010年《看歷史》雜誌登出一篇文章,題目叫“三元里抗英鬥爭中鮮為人知的‘漢奸’們”。講的是1841年,即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廣州三元里民眾抗英 鬥爭的同時,包括三元里在內的廣州一帶大批民眾自動充當英國軍隊後援,或背送彈藥,或刺探情報,或參與作戰。據說,僅三元里一地,就有上千民眾後來被查出 曾幫助過英軍。

類似的說法和史實的披露早在上世紀末就有了,說中國當年百姓“不知愛國”,不是什麼特別的新聞。但具體到三元里,似可以吸引一些眼球。因為,今人或許很難理解:又說三元里民眾當年英勇抗英,又說那裡的民眾曾幫助過英軍,是怎麼回事?

對於這個問題,1995年茅海建就做過解釋。他在《天朝的崩潰》一書中,引用中、英、日多方史料,對中國大陸傳統教科書所謂當年三元里民眾激於愛國熱情, 自發抗英、保家衛國的說法,在史實上做了細緻的辨正。他說:中國幾千年來不停地改朝換代,中國百姓早已習以為常,“誰當皇帝就給誰納糧。”“滿清的皇帝也 未必比浮海東來的‘紅毛’統治者更為可親可愛。”三元里民眾對英人和清政府的衝突本不關心。之所以會轉而抗英,不是為了幫朝廷,而是因為英軍在當地開棺暴 骨、搶掠財物、調戲婦女,使當地民眾的基本利益受到侵犯。他指出:在當時條件下,“許多人還意識不到民族利益、國家利益之存在”。講三元里發生過民眾抗英 鬥爭是事實,但“三元里等處民眾進行的是一次保衛家園的戰鬥,而不是投身於一場保衛祖國的戰爭”。

對此,也有人從家國同構的視角,表示了不同意見。他們認為,保鄉即等於保國,維護傳統文化,就等於熱愛中華國家。只要三元里抗英有助於凝聚民心、分清夷夏,客觀上就具有愛國的性質。

這種認識也未必毫無道理,但鄉與國畢竟還不是一回事。旁的不論,至少大清國原本就是外族強權所立,其軍事力量一路由北向南殺戮侵犯而來,南方眾多士紳鄉民 曾廣泛抵抗。頭面官紳大部投降後,民間“反清復明”的暗流依然存在。直到鴉片戰爭前後,閩、粵、桂、湘諸省民間社會與清廷所代表的國家政權之間的關係,始 終還處在一種十分複雜微妙的狀態。稍有風吹草動,便可能造成針對滿清的反叛之舉。

古代中國,不僅是一個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落後的農業社會,還是一個以個體小農經濟為主的社會。人們習慣於各掃門前雪,很容易走到“雞犬之聲相聞,老 死不相往來”的境地。一個皇帝、若干朝臣、一眾官吏,很容易對數億民眾實施統治。但是,相對於北方,南方的情況多少有所不同。

自古以來,地處中原的漢族政權屢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不斷有不肯屈服的中原漢人漸次南下。一方面,南方的自然地理環境就較中原地區複雜,那裡的人們更習慣 結群而居,基層社會中血親族群關係的紐帶作用較強;另一方面,南下漢人自身傳統文化意識濃厚,亦較倔強。影響到後來,越往南方,越不易被遠方的中央政權降 服和同化,中原傳統文化留存下來的成分也越多。

林語堂對包括三元里民眾在內的廣東人有一種評價。他說,廣東人是中國古代南方吃蛇的土著與南下中原文化的“強烈混合物”,一方面迷信鬼神、恪守傳統,一方 面又冒險好鬥、頑強彪悍。這使得廣東人在維護自身利益和文化方面,表現得較其他地方更激烈。特別是底層民眾,往往只有鄉土情結。誰當皇帝,與他無關;傷害 了本鄉本土的利益,任誰也要反。

從歷史上看,當年清軍打下廣州後,就有不少抵抗失敗的廣東人不願屈服外族統治,沿着海岸退到了越南,之後進至東南亞各地。與此同時,閩南失守,不少福建人 也選擇流亡,渡海去了菲律賓和印尼等地。此後還有不少海南島人和成批的客家人,也不堪忍受清朝的統治,遷徙到東南亞去了。

據東南亞史專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說,17世紀前後,大批跑到東南亞的華僑,從來只認自己的省籍或族裔,比如自己是廣東人、福建人、客家人等,很少清楚或 在意國家歸屬。即使東南亞殖民當局會把他們視為“中國人”,他們看自己也依然如故,始終各有各的會館或同鄉會,各自經營各自的行業。比如,在曼 谷,“97%的典當商鋪屬於潮州人,他們還控制了70%的大米貿易和90%的中醫業。美容業中50%的生意由海南人經營,59%的機械工場由廣東人掌 握,90%的造紙業在客家人的控制下。”

留在廣東當地沒有離開的廣東人,即使經過了200多年,和清政府的關係仍會緊張。除了前文提到的現象,清朝官員的奏摺中也有不少這方面的記述。如第二次鴉 片戰爭後出任廣東巡撫的郭嵩燾,就曾向朝廷訴苦稱:廣東一些地方“百姓習以械鬥,日以兵刃相接”,“富鄉大族,均各築立土城,廣置炮火,以劫掠為事”, “地方官徵求錢糧,動須募勇下鄉。力勝則尚能催征三四成,力不勝則通縣錢糧皆抗不完納”。

愛鄉不愛國,這在農業社會中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不惟近代中國底層社會如此,即便前工業時代的歐洲也是一樣。歐洲中世紀長期通行的是領主制經濟,又稱封 建莊園制度。農民依附於土地和領主,領地分封或劃分又是階梯狀的,“我的附屬的附屬不是我的附屬”。國家實際上是由各地區的大領主們分別治理,國王只是個 象徵,最多也就是更大些的領主罷了,但下面的領主們並不都對國王或國家負責。反過來,農民和領主及土地的關係,卻捆得很緊,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因此,農 民熱愛的是自己的土地,效忠的是自己的領主,對更大範圍的國家,既很少認識,也無從產生感情。

在鄉土環境中生活的人,熟悉的是費孝通所說的那種“熟人社會”的規則。大家鄉里鄉親,抬頭不見低頭見,互幫互助,一切道德、規矩都是既定的,習以為常的, 因而人與人之間不僅關係簡單,而且相互信任。不過,隨着商品經濟日漸繁盛,人口流動加快,城市迅速發展起來,大量農村人口流入到滿是陌生人、連話都聽不懂 的城市後,不可避免地會在城市中建立小的熟人社會圈子。歷史上最早的同鄉會組織,就形成於歐洲中世紀早期大學開始興起的時候。在11世紀起家的巴黎大學、 博羅尼亞大學裡有來自歐洲各處的青年學生及學者,為便利解決個人無力解決的種種問題,就自發地組織了許多“同鄉會”。在18、19世紀歐美移民潮興盛期 間,類似的同鄉會也都曾大量出現。

在中國,成規模的同鄉組織,在明朝就已經出現了。當時主要是冠以地方名頭的各種“會館”,為來到城裡的同鄉提供一個聚會交往的處所。清末,地方自治之風吹起,政府管制稍松,特別是在留學海外的青年中間,具有互助性質的同鄉會之類的組織也大量湧現出來。

但是,進入到20世紀初年,民族主義思想浩浩蕩蕩,“民族建國問題”首當其衝,建設一個具有現代民族國家性質的新中國的問題,擺在海內外所有關心中國命運 的知識人面前。同鄉觀念、同鄉組織,以及越來越流行,以一地、一省、一族為利益共同體的做法卻明顯地強化,甚至拉大地方省籍族群間、地方與中央間的隔閡, 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近代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

晚清年間,基於一省或一地之利益,與清廷所代表的國家利益矛盾衝突的情況已頻頻發生。太平天國引發的危機,極大地破壞了作為清朝中央集權主要支柱的財政與 軍事體制,地方督撫的權力迅速膨脹。甲午戰爭後,以進一步放權為基礎的各種新政陸續出台,地方不僅控制了大部分厘金,而且實際掌握了軍隊,控制了工商廠礦 與鐵路的興建。接下來的庚子之變,引發了更大的權力危機。唐才常等以“勤王”為名,志在“創造新自立國”的自立軍起義;兩江、湖廣及兩廣總督等拒絕聽從清 廷之命,實行“東南互保”,與列強媾和,都在在反映出地方各階層新的利益需要,正推動着南方各省邁上“準備自立變政”的道路。

辛丑條約簽訂後,各地漢人對滿清中央的統治及其政策已愈發不信任。因此,在海內外華人中,除了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無論立憲、革命兩派的志士,都有將來須 仿效聯邦制度的設想。”孫中山、梁啓超都主張學美國或德國的聯邦制,先搞地方自治。梁公開聲稱:欲建一“完全之國家”,理當“博採文明各國地方之制,省省 府府,州州縣縣,鄉鄉市市,各為團體,因其地宜以立法律,從其民欲以施政令”。

歐美聯邦制經驗,不僅對國內地方自治運動興起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也進而刺激了以鄉土情結為基礎的自立思想。

1902年,與梁啓超一道亡日的廣東人歐榘甲出版了題為《新廣東》的小冊子,公開主張:“廣東者,廣東人之廣東”,稱“廣東人實為廣東地主,則廣東之政 權、財權、兵權、教育權、警察權、鐵路礦山權、土地所有權、森林權、海權,莫不宜自操而自理之,以廣東之人,辦廣東之事,築成廣東自立之勢,以建全中國自 立之起點”。1903年,留日學生楊篤生撰文《新湖南》,響應歐榘甲的《新廣東》,提出:“湖南者,吾輩之家室也”“湖南者,吾湖南人之湖南也”,並稱: “欲新中國必新湖南”。欲新湖南,只有“獨立”之一法,即應“辟湖南巡撫衙門為獨立之政府,開獨立之議政院,選獨立之國會員,制定獨立之憲法,組織獨立之 機關,擴張獨立之主權”。

此種以省為單位,“自治”“自立”甚至“獨立”的呼號、宣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國人鄉土觀念、省籍情結、地方主義迅速膨脹發酵。影響到留日學生,不僅多以省籍或地方為基礎結成同鄉會,而且多以省籍為結合出版雜誌,宣傳具有地方意識的政治主張。

當然,與早年流亡東南亞的華僑不同,這時留日學生直接面對的是洶湧的民族主義思想浪潮,他們不可能不清楚自己的國家歸屬,也不能無視地方與國家的互存關 系。無論是歐榘甲,還是楊篤生,其實都肯定地承認說:嚴格省界,推動自立,根本目的還是要使全中國像日耳曼或美國那樣,能夠有自立之一日。

為什麼愛國、建國,先要從愛鄉並從地方自治做起呢?1903年旅日江蘇同鄉會成立時,對此回答得很坦然:“愛國必自愛鄉起。”直隸宣化同鄉會成立時,也這樣說。宣言稱:“愛鄉心者,愛國心之母也。我鄉人皆愛我鄉,則我國人皆愛我國矣。”

把國家按地區分成你一塊、我一塊,各管各的,不會造成隔閡與分裂嗎?學生們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們宣稱:其一,“夫一省之地,必有獨立之精神,然後可以救其 地之人”。其二,“他省雖有熱心辦事者,不能藉箸代籌”。平時全不熟習他省、他府、他縣之外省、外府、外縣人,縱具熱心,亦不能為他省、他府、他縣謀獨立 自營之事業。其三,“各國革新,無不從地方自治起,使人人知省界”,使“人人自衛其鄉”。

一個連家鄉都不愛的人,能夠愛國,這確實值得懷疑。但是,說愛鄉就會愛國,就我們經過的歷史來看,至少也沒有那麼肯定。

0%(0)
0%(0)
  我不愛國  /無內容 - 麻辣戈壁 10/24/16 (9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也為改革開放先行者許家屯回國權利呼籲
2013: 李揚:女人和孩子都需訓導
2012: 張華:北京過度厚待西哈努克
2012: 范兒10——莫言:恆心與自律是成功人生
2011: 看美國如何一天之間殲滅日本四艘航母
2011: 團派者多不務正事,搞吃喝玩樂,靠派治
2010: 習近平:我是個能夠提醒自己、約束自己
2010: 《血紅雪白》揭露共軍將領鍾偉販大煙
2009: 《新民主主義論》與劉少奇從瘋狂的左傾
2009: 北京40年代老照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