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豬頭 1964年冬季大饑荒年代進入尾聲。每逢春節臨近,市政府對每戶市民總要供應一個豬頭。在當時這可是個福音。
豬頭是憑副食品購買證購買。買豬頭排隊的隊伍很長,一般需要4-6小時的時間。大人忙上班,排隊就是孩子們的事情。
豬頭是平民百姓過年的吉祥物。豬肉有主有的諧音。豬頭象徵開好年頭的吉祥語。
我記得菜市場一隅的地上堆滿了待售豬頭,全是帶毛的。有黑毛的,有白毛的。一個豬頭十多斤重。買回家來一家人坐在小板凳上圍着豬頭拔毛。
用鑷子一根根地拔毛很費時間。可能一天從早忙到晚也不能把豬頭上的豬毛拔個乾淨。據說飯店裡用松香融化了剝豬頭上的豬毛既快又乾淨。市民沒這個條件,就用不花錢的瀝青加熱融化後澆到豬頭上代替松香,冷卻後成片剝下把那個部位的豬毛也能剝個乾淨。那時老百姓吃個豬頭肉可真不容易啊!那時人們不像今天,還想不到瀝青是有毒的。
用斧頭把一個豬頭砍成兩半後裝進鍋里放在火爐上開始煮豬頭。開鍋以後,肉香四溢,鄰居都能聞得到。兩個小時候後,兩塊豬頭骨從肉上脫落下來。當父母的總喜歡用刀切下一塊熱豬頭肉讓家人逐個嘗嘗,齊聲說道:真香真好吃!
窗外雪花飄飄,室內豬頭肉飄香,把豬頭肉放在門外凍起來,準備年夜飯。這是當年青島人家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