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塑像是什麼傳統
作者: 長平 2008-11-05 20:23:32 來源:南方周末
領袖塑像的寓意,與其說是“激起學子們對民族精英的敬仰,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不如說是政治掛帥,學術讓步,是對“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學傳統理念的徹底否定
做夢也沒有想到,全國最高最大的毛澤東塑像矗立在了一所醫科大學內,而且前幾天剛剛落成。這所學校叫重慶醫科大學,這尊塑像連底座高達37.4米,重46噸,耗資約500萬元。面對人們的困惑,校方的解釋是:“大學校園建設毛主席塑像已是幾十年來各大高校的文化傳統”,“能夠激起學子們對民族精英的敬仰,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
建領袖塑像是各大高校的文化傳統?只要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就是傳統嗎?顯然不是這樣。傳統首先是一種文化共識,因此才能夠超越時間或者歷史傳承下去。建領袖塑像是一個歷史事實,即便現在還有所保留,還偶有所建,也未見得就成了文化傳統。就算它是一個傳統,那又是一個什麼傳統呢?
從年齡上估計,重慶醫大的領導們對“文革”應該不陌生,也知道毛澤東塑像的來歷。它是地道的“文革”產物。1966年6月,清華大學的紅衛兵以“破四舊”為名,拆毀了清華大學的標誌性建築二校門,並要求學校革命委員會在原地建一座毛主席塑像。1967年9月15日,全國第一座毛澤東塑像在此地落成。此舉很快風行開來,各地爭先恐後地塑像,大多城市和大學都矗立起毛澤東塑像。它和紅寶書、毛澤東像章、語錄碑一起,成為“文革”中蔚為壯觀的特殊風景。
在這道風景的背後,是人為製造的狂熱的個人崇拜。這種個人崇拜式的政治,導致民主機制蕩然無存,留下十年動亂的巨大災難。對於這一點,毛澤東本人倒很清醒,他在《一九六七年七月五日中共中央關於建造毛主席塑像問題的指示》中說,“此類事勞民傷財,無益有害,如不制止,勢必會颳起一陣浮誇風”。但是在 “文革”的歷史背景下,此風不僅沒有被制止,反而愈演愈烈。“文革”結束之後,人為製造的領袖崇拜被認為是一種錯誤,紅寶書、毛澤東像章停止發行,各地毛澤東塑像、語錄碑也陸續拆除,只有部分地方予以保留。作為一段歷史結束而不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象徵性行為,是清華大學於1987年8月拆除毛澤東塑像,重新仿建標誌性建築二校門。
眾所周知,“文革”中,領袖塑像遍布校園,大學的人文精神遭到了嚴重的摧殘。學生造反,教師挨批,典籍被焚,文物遭毀。重慶也發生了空前慘烈的武鬥,平民之間互相廝殺,多少青年學子陳屍街頭。如今沙坪垻公園的“文革墓地”里,還埋葬着四百餘名當年的武鬥死難者。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領袖塑像的寓意,與其說是“激起學子們對民族精英的敬仰,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不如說是政治掛帥,學術讓步,是對“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學傳統理念的徹底否定。用當年的話說,就是“毛主席揮手我前進”。這種傷害至今沒有能夠治癒,這也是高校管理中廣受詬病的行政化、官僚化的根源。
想必重慶醫大的領導也明白,自己學校的專業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是很大的。要彌補這個差距,既需要有對民族精英的敬仰和愛國熱情,更需要有獨立的學術精神。
當年的領袖塑像中,大多數藝術水平並不高。不過,還沒有拆除的,作為見證歷史的文物保存下來,也有一定的價值。然而,斥巨資去新建一座,而且建成最高最大,實在是有些匪夷所思,令人不知今夕何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