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詩詞高手眾多,本來以阿拉微薄的詩詞知識也就只配高山仰止,端個板凳聽說的份。無奈巫婆這兩天對韻律大放厥詞後,高手們除了冷眼鄙視之外,看來也不打算答理她。本人痛其愚昧,憐其無知,作為老鄉多少有點不忍心看她在無知的道路上漸行漸遠,跌入屎尿滿地的廁大鹵,為她捉急。抖膽下手開導則個。
巫婆斯說韻律,相當的鴉鴉烏,不知所云,比如韻律是詩詞的根本,好像只要懂韻律就可以寫詩了,這個相當奇妙,只有沒有實戰經驗的人才能說得出口來。巫婆一貫淺薄誇誇其談,說話前後矛盾,這種基本方向型的錯誤就不提了。這裡專門說說所謂韻律是怎麼回事,以求一正被其混亂的視聽。
除了過度誇大韻律在詩歌創作中的地位,巫婆對韻律本身的了解就是停留在沒有理解的程度。比如他說,普通話是沒有平仄的,因此中文現在無法寫韻律詩,很顯然這是妄議。這不明明有第一第二屬平,三四聲屬仄這樣的新韻規定嗎?巫婆對普通話的平仄系統了解怎樣阿拉不清楚,那種一口否定的口氣也不曉得哪裡來的底氣。其實新韻寫詩比舊韻更方便,只要掌握了漢語拼音的四聲便可以自然辨出平仄來。再比如押韻方面,舊韻更苛刻,東,冬二字都是分作不同韻部的,而新韻便算同韻使用,朗讀時也沒有異和感,豈不方便。舊韻能記住固然好,但其實際功能,在今天不過就是在閱讀古體詩詞時候了解分韻的原理,不至於以為格律出錯而已。現實狀況是幾乎沒有在寫作時苛求合乎舊韻的必要。那種哀嘆普通話沒有入聲而無法寫韻律詩的矯情,實在是矯揉造作,屬於外行的瞎操心。
對詩歌而言韻律應該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平仄,也就是舊詩格律,2)詩歌結構,如對偶,重複等,視覺上還可以包括句和句,段和段之間的長短分布,這個與節奏一起被稱作詩歌的音韻美和形式美。3)韻腳。因此以為單一的去除了入聲,中文詩歌就產生不了韻律美是很不謹慎的說法,雖然入聲的消失的確對中文詩歌的韻律造成一定影響,但凡事因人而異,只要在其餘方面下功夫,便不能講出巫婆那種中文詩歌沒有韻律這樣無知的話來。
巫婆此人對中國的東西一貫是不論好壞全盤否定,不好猜測她在中國的前半生過的是怎樣悲慘的人生,但那種恨不得黃皮撕掉換白皮還洋洋得意的小市民品行,實在是令人作嘔,只好加以鄙視的。
巫婆惡毒攻擊中國之餘,只要是與她有點關係的東西則又是東拉西扯地囊入懷中肉麻地吹捧,荒唐程度令人發笑。戴望舒的雨巷被她說成是受法語詩歌的影響的作品,也不知道這種結論是哪裡來的。除了戴有法國留學經歷,雨巷詩歌本身婉約,清麗的風格可說盡受中國古典詩歌影響,活脫脫江南雨季小巷的一幅水墨畫,和法國詩歌半毛的關係都沒有。可老巫婆就是能夠七搭八搭地亂開牙,不懂裝懂阿胡卵冒充金剛鑽。笑煞寧。
讓我們回頭看看被她吹噓的韻律完美無缺頂禮膜拜的洋文詩歌又是怎麼回事。法國詩阿拉不曉得,英語詩略為讀過一些,最有名的當屬經典的十四行,可算格律嚴謹不好上手,韻律方面。自然是可圈可點,但是究其結構也就是抑揚格多音步,加上不同類型的句尾複韻。其音步上的安排與中文詩的平仄是一樣的東西,就是高低音素的有規律重現而產生節奏感。很顯然中文發音平仄無論古漢語還是現代普通話都是存在的。因此,巫婆那種現代中文寫不出韻律詩歌的說法,除了說她無知無畏,你還能有什麼其它表達?
談了那麼多韻律,是因為巫婆似是而非的認為韻律是詩歌的一切的言論,如此乾脆去聽音樂好了。
其實一手詩歌的好壞最終還是以內容取勝,很多時候人們欣賞詩歌都是默讀無聲的,漂亮的文句和由此產生的感情和意境才是人們普遍關注的東西。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古詩詞的時候是在check它的平仄分布的,韻腳是詩歌最外顯的部分,留意一下情有可原。多數人的注意力恐怕是在表達主題的文字和意境上的感動。當然象巫婆這樣裝b的女人,她硬要說她將詩歌韻律作為第一享受,你也拿她沒辦法不是。
在今天,韻律的重要性似乎應該更往後靠靠,阿拉以為作詩者靈性很重要,非可以被條條框框困的壓迫了思想。詩意,感情宣泄,優美的文字再加韻律應該為詩歌創作的幾大要素。相信今後追求自然的文字表達以及個性化的詩歌形式會越來越廣泛地為讀者接受。
寫到這裡,突然有種餵老母豬吃燕窩的感覺,算了,就此打住。
一首詩的精髓不是韻律,而是主題 -愛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