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冀魯豫抗日英雄譜披露日軍殘忍殺戮細節
革命後代編寫32萬字《抗日英雄譜》 披露日軍殘忍殺戮細節
張炎良 · 2015-08-19 · 來源:中國青年網
《八路軍冀魯豫抗日英雄譜》由曾在冀魯豫根據地參加過抗戰的老一輩革命家及英烈的後代共同提議編寫。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炎良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8月18日電(記者 張炎良)日前,在八路軍研究會冀魯豫分會召開慶祝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會上,《八路軍冀魯豫抗日英雄譜》與讀者見面。該書由當年在這片土地上參加抗戰的革命英烈後代編寫,旨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書中真實完整地補充了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在冀魯豫邊區實行“三光政策”及殘害我同胞的新證據。
該書主編李春光介紹:“這本《八路軍冀魯豫抗日英雄譜》以抗日戰爭時期譜主的赫赫戰功和感人事跡為主。為反映全民族抗戰的歷史,譜主中既有共產黨員,又有國民黨員,也有民主人士;既有八路軍將領,也有地方上的黨政領導幹部;既有漢族同胞,也有回族、壯族等少數民族兄弟;既有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也有不讓鬚眉的巾幗英雄;既有後來黨政軍高級領導幹部,也有解甲歸田的普通農民;既有身經百戰、多次大難不死的老英雄,也有在浴血奮戰中英年早逝的革命烈士。”
“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的大日子,從今年四月初開始,我們聯繫了身邊所有父輩曾在冀魯豫根據地參加過抗戰的革命後代,從有編寫提議到七月底最終書稿成形,只用了短短三個月的時間。”開國上將楊得志之子楊建華說。
楊得志曾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六八五團團長,率部參加了平型關戰役,也是開創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的主要軍事領導人。
楊建華認為,日軍全面侵華戰爭暴發時,中國抗戰主戰場在正面戰場,而進入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後,主戰場逐漸轉移到以華北為重點的廣大敵占區和游擊區,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堅持頑強抗戰的結果。特別是冀魯豫邊區,到抗戰勝利時已發展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敵後抗日根據地,“過去出過不少關於冀魯豫邊區革命鬥爭的史料書籍,但以集中反映前輩們創建、發展、鞏固冀魯豫敵後抗日根據地鮮活故事為主的書不多。所以,這本書的價值,除了宣揚抗戰精神,向社會提供正能量,還有一個重要貢獻,就是進一步豐富了抗日戰爭時期冀魯豫邊區革命鬥爭史料。”
“書中真實完整地補充了當時日本人實行‘三光政策’、殘害中國百姓的新證據,比如日本鬼子除了機槍掃射、活埋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外,還把人拋到水井裡,一直把井填滿,然後在上面壓上石碾子,把一村人都悶死在裡頭。另外還講到對嬰兒、孩子,日本鬼子扯着兩個小腿,像‘撕小雞’似的一劈兩半……這麼殘忍的手段,很多史書裡還沒有見到過。”楊建華說。
他補充道:“另外,現有對抗日戰爭的史料研究中,有戰略進攻階段、戰略相持階段、戰略反攻階段的歷史劃分,但是各個地區的情況不同,甚至在戰略相持階段多次出現過反覆。這本書裡有大量的故事作為論據,從史料上論證日本人什麼時候在占領區處於強勢,頻繁大規模掃蕩;什麼時候逐漸轉入了跟我們的對峙;什麼時候開始處於弱勢,多是守縣城、守據點,不敢輕易掃蕩。像這樣詳細具體地描述全國抗日戰場中的一個地區的戰爭階段劃分,以往並不多見,因此它具有新的史料價值。”
據悉,全書共分傳記部分、回憶錄部分、冀魯豫根據地的重要領導人簡介部分和著名烈士部分,共收錄曾在晉察冀32位老前輩的傳記,收錄重要領導人111位,著名烈士161人,共約32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