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背上的青春(63):集體捕狼
賀長文
春節過後不久打狼的季節也到了。忙過接羔公社組織了一次打狼的集體活動。草原狼的活動範圍大,跨了幾個生產隊。按當地的方法打狼需要很多人參與,由公社出面協調統一行動效果更好。聽到這個消息我很高興,早早借了匹馬,也跟着大家一起去湊熱鬧。來草原幾年了,這是第一次參加打狼活動,很有新鮮感。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草原上還能見到狼,常常能聽到遠處傳來的狼的嚎叫聲。最初聽到狼嚎感覺瘮得慌,尤其是在蒙古包外面下夜、露宿或迷路時。狼群離得遠臥在蒙古包前的狗或許還吠幾聲,狼群若離得近,道日瑪家的老黃狗嚇得不敢吱聲。在荒野中放牧常見到牛馬的屍體,不是指零散的白骨,是肚子被掏空的乾屍,那肯定是被狼吃剩的。草原上有的是牲畜,狼不愁沒吃的,所以常見到它們吃剩的牲畜皮和骨頭架子。正因如此,草原上狼攻擊人的情況也絕少發生。我來草原之前從沒聽到過狼的嚎叫聲,加上對狼的誤解,身處曠野聽到狼嚎難免感到害怕。草原狼不直接攻擊人,所以牧民們不怕狼。但草原狼吃掉病弱的大牲畜或其幼崽兒,對牧民來說也是損失。那時的牧民不知道生態需要平衡,認定牲畜越多越好,狼吃牲畜就成了禍害。餓極了的狼偶爾也會直接進入圍欄里襲擊羊群。我們生產隊有的的浩特真的遭到過狼的襲擊。進入羊圈的狼咬死羊後並不急於吃,而是不停地繼續傷害其他羊,這是狼的可惡之處。圈裡的羊群被狼嚇得忽東忽西亂擠,牧民聽到動靜若能及時從蒙古包出來,還能搶救一些瀕臨死亡的羊。牧民用花椒水清洗狼咬的傷口,這種土方法或許能挽救部分受傷的羊。狼若沖入馬群或牛群,就只有犧牲弱小牲畜的生命來換取整個畜群的安全了。我們隊的馬群、牛群夜間無人看管。
草原狼吃牲畜侵犯了牧民的利益引來了殺身之禍,所以每年春季,公社都要組織打狼的狩獵活動。
牧民們有打獵的習俗,手段有用槍打和下夾子夾等方法。我在草原聽說過掏狼窩的,但沒看到誰用槍和鐵夾子對付狼的。草原狼奔跑速度快,耐力差,針對草原狼的這一特點,牧民們多採用圍獵方法捕它。
草原狼機警多疑,通常以氣味、叫聲溝通。草原狼也很狡猾,它既會占用其他動物的洞穴,也會自己挖洞,它的洞穴常常有幾個出入口。牧民們在放羊的時候,無意間發現草原狼的洞穴,偶爾能從洞穴中掏出幾隻狼崽兒,當然這種機遇是少而又少的。圍捕草原狼就是以這些被發現的洞穴為中心圍起一個大大的包圍圈,人們喊叫着,產生很大噪音,期望把狼趕出洞穴。圍獵圈逐漸縮小,如果狩獵範圍內真的有狼,受到驚嚇的狼就會四處逃竄。人騎着馬追狼,人多勢眾。馱着人的馬跑得沒有狼快,但人可以搞接力,你的馬追不動了,我來;我的馬跑不動了,他又來接續。有些牧民還帶上了獵狗,這時狗仗人勢往往表現得特別勇敢。人比狼多,直到狼累垮了,實在跑不動了,這時便可以用馬杆子套住它,將它拖死,或用長馬鞭將它抽死。當然不到狼精疲力竭時不能接近它,否則狼會反撲過來將人咬傷。
這種打狼的方式肯定很古老。我想到小時候除四害打麻雀,也是敲破盆發出很大聲響,或在杆子上綁一根破布條,同學們由老師帶着站在房頂上或爬在樹上,敲打着、舞動着、呼喊着,好不熱鬧。原來這麼做不是領導們、科學家們的發明,而是從祖輩上傳承下來的。
在我看來,這種打狼方式更像是一場遊戲,一場娛樂。這次打狼活動,公社動員了幾個生產隊的社員。有的社員讓年幼的子女看守羊群,自己趕來參加打狼活動。每每有這樣的集體活動,人們,尤其是年輕人,都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連坐騎也要打扮打扮。甚至幾天前就要備馬,去馬群換上快馬,剪齊馬鬃或把馬鬃編成辮子。打狼活動中,歡聚比打獵更重要。可惜我參加的這次轟轟烈烈的打狼活動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果,沒有捕到狼。雖然沒能親歷打狼的最後階段,但人們的歡樂並沒有因為缺了戰利品而有絲毫減少。
這一年沒打到狼,第二年不僅打到了狼,而且發生了一件誰也想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