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的中觀思想
作者:高穎
摘要:藏傳佛教的宗義學依四部而建立:經部、毗婆沙部、唯識部、中觀部。其中中觀部思想又有應成和自續兩派,在西藏均有發展。本文將簡要介紹中觀思想從印度到西藏的傳承,
以及藏傳佛教寧瑪、噶舉、薩迦、格魯、覺囊這五宗的中觀思想。
一、中觀的含義及其發展
中觀,又稱為中道觀,即離開斷常二邊,以中道諦觀世界人我的真相。中觀的思想起源於釋迦牟尼(注1),成論於龍樹、提婆(公元 2-3 世紀),在印度和中國大乘佛教中發揚光大,成為大乘佛教最獨特而重要的哲學思想之一。
龍樹後的350年間,印度中觀就出現了應成和自續兩派。應成派以只破不立的論證方式證明諸法實相,以月稱、佛護、寂天等為代表。自續派有清辨、慧心、寂護、靜命、智藏、蓮花戒等。後來有寂護和師子賢為代表的中觀瑜伽派,將中觀和唯識古學結合論述。這些論師從不同側面闡述了中觀見,他們的思想在藏傳佛教中都有保留和發展。
藏傳佛教的前弘期,寂護、蓮花戒的中觀瑜伽學在西藏廣泛傳播,偏重於中觀自續派。
後弘期阿底峽大師帶入了應成派中觀見,成為藏傳佛教各派主要持有的中觀方法論。前弘期的藏傳佛教宗義偏重於中觀,後弘期則轉化為如來藏和中觀綜合的佛性論。總起來說,中觀思想在藏傳佛教有很大的發展,形成了一般中觀和大中觀、他空中觀和自空中觀、內中觀和外中觀、粗分中觀和外分中觀等等分別,這些區分性的界定都是藏傳佛教對中觀學的發展貢獻。
二、寧瑪派的中觀思想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個派別。寧瑪派將其教法歸源於八世紀入藏傳法的蓮花生大士,學習的教法經典都是吐蕃時代舊譯的經典,與其他各派都不同。然而這種傳統形成一個穩定的派別,還是在十二世紀三素爾時代。在修行方法上,寧瑪巴以大圓滿法為特色,有心部、界部、瑜伽部的分別,吸收了一些苯教的方法和儀軌。在教義教理上,寧瑪派綜合了中觀瑜伽行派、內地禪宗、唯識學和如來藏思想,形成了以九乘判教和大圓滿思想為主的獨特的思想見地(注2)。
寧瑪派以唯識三性說解釋空有,並對其他教派和中觀思想進行評價。認為一切法都是心性的顯現,除了心性光明之外沒有它法。而心性本身是“空有本自圓融”。心性體空而用明就是空有圓融的體現。由光明而產生種種妙用,形成心色的二分。因此它屬於如來藏佛性論的中觀見。在外境上,寧瑪派認為只有現象而無自體,相有體空。它將中觀自續派和中觀應成派判為粗分外中觀,對二者都有批評。自續中觀派以量論論證“勝義中一切法無自性,而世俗中一切法有自性”,寧瑪派認為其所設立的勝義和世俗、有自性和無自性都是相待相對而立的,論證所用的量學本身就是無明所攝,是不真實的染污法,由此判定自續中觀為不了義權教。應成中觀派認為張勝義諦、世俗諦一切皆空,否定有不生不滅的如來藏,以生滅性的第六識意識為輪迴的主體,以不立自宗的立場破斥他宗。寧瑪派認為應成派否定如來藏這一點是顛倒地。寧瑪派自己的中觀思想被判攝為他空大中觀,又稱為唯識大中觀、瑜伽行中觀。它用九乘判教兼容了自他二性空,承認佛性的體性都是實有,恆常不變,無明煩惱體性皆空。從唯識三性的角度講,佛性即圓成實性實有,依他起遍計執二性是假名安立,體性皆空。認為破除二邊就可以顯現清淨智慧,離開相對就能證悟絕對。並且將這種中觀確立為境界,通過不斷地修行可以證悟。
三、薩迦派的中觀思想
薩迦派成立於後弘期,其形成的標誌是 1073 年薩迦寺的建立。其成立者是修學新舊密法的貢卻傑布,他並將顯教教理和寧瑪舊密法和新譯密法結合起來創立了道果法。薩迦派兼用家族父子或叔侄相傳以及師徒相傳的傳統,在教理和修持上做出貢獻的傑出者有四祖薩迦
班智達·貢嘎堅贊(1235-1280,學富五明、演貫三藏)、仁達瓦(1349-1412,博解經論,
重振中觀)查欽羅塞嘉措(1494-1566,密教成就)。後來,西藏的薩迦派因為受到噶舉派的武力鎮壓而式微。
薩迦派的見地因人而異,非常複雜。有唯識中觀見、自續中觀見和應成中觀見,最獨特的當屬因、道、果三者互有的道果見。道果見認為修行必備的因、道、果三者互相包含、互相決定,由一見三,由三歸一。所謂因即用於抉擇善惡正邪的正見,道即修行的路徑,果即成佛之果。因位、道位和果位皆在一心之中“一切皆為離戲自心一性之諸項顯現而已,離心以外無實有,此心性暫時能呈現種種形象,然其體性則無種種好壞成就”。道果法先以緣起性空之見破除對一切的執著,見到諸法皆空,然後舍卻空執,不着空有。後觀察一切心心性光明,心體亦空,心的體空性明,心性本淨。可見,道果法主張萬法皆空、離識無境、心性明空雙具。是如來藏空有統一的中觀見。
四、噶舉派的中觀思想
噶舉派最初就有香巴噶舉和達波噶舉兩個分支。香巴噶舉由瓊波南交創立,據傳瓊波南交是一位廣學密法,神通強大的瑜伽師,他在世時香巴噶舉寺廟和僧徒眾多,輝煌一時,三傳之後就衰落下去。達波噶舉的正式成立是由達波拉傑(岡波巴,1079-1153)完成的,其教法體系的建立則源自之前的瑪爾巴和米拉日巴兩位重要的大師,雖然噶舉派的內部仍有複雜的支系分派,但教法上基本都沿襲着一致的路線。
噶舉派明確地區分了世俗諦和勝義諦。世俗諦指的是世間三界之內,這些認識是顛倒虛幻不可依靠地。勝義諦指的是出世間的真理,是智慧正確可達涅槃的。世俗諦和勝義諦二者又密不可分,對立而統一。勝義諦必須要建立在對世俗諦的了知的基礎上,必須要依世俗修勝義,沒有世俗勝義也無法安立和達到。沒有勝義世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主要價值。勝義諦又往往要隨順世俗因勢利導,兼容世俗而圓融無礙。修行就是由俗入勝,度人則必須由勝返俗。在世俗諦上,世間萬法都被認為是有,但這種有只是如幻如夢的現象和錯亂的名言,它們因緣合和而有,因緣和合而滅,其本質都是無自性而空。在勝義上一切法皆是心所現起。
心之體性空無染着,本來清淨,以光明為用,因此是明空雙運,空有統一的。噶舉派強調見
地和修證的統一,其主要修行方法為大手印法,藉助止觀雙運體證心性的明空雙運。可見,
噶舉派的中觀見是在唯識見地的基礎上融合了應成、自續兩派的觀點。
五、覺囊派的中觀思想
覺囊派起源於雨摩·米覺多傑(生卒不詳),成立於在覺摩囊建立寺廟的吐傑尊追
(1249-1313),興盛於篤普巴·喜繞堅贊(1290-1361),有影響力的祖師還有喬列南傑
(1306-1386)和多羅那他(1575-1634)。
覺囊派從唯識三性的角度說明了如來藏和其他萬法的空有。一切法可以分為三種特性:
遍計所執性是並無實物只是由心增益執着而形成的法,例如虛空,虛空並無實體,只有名,
而心緣虛空的名產生了相應的想象生成了一種色境,實際上是心從名言上認為虛空是有,而形成了一種虛構的意義填充虛空這個名言。因此遍計所執性的有隻在假立上成立,在世俗上
是空,自性也是空。依他起性指的是因緣所生的種種法的性質,也就是緣取圓成實性而產生
的法,如來藏心因無明而有見分相分、能取所取的分別,由能取緣所取產生的識。也就是遍計所執的法被認為的真實存在的部分。依他起的諸法在世俗上是實體有,自性是空。圓成實性只有如來藏具有,又稱為法性、法界、勝義諦,如來藏離戲論、自覺、自明。圓成實性的體性實有而不空。
覺囊派的他空見因強調勝義為實有而屢屢受到挑戰和質疑,多羅那他之後就轉向沒落。
六、格魯派的中觀思想
15 世紀初葉,被稱為第二佛陀的宗喀巴建立了格丹寺,格魯派由此形成。格魯派是藏傳佛教歷史上形成的最晚近的宗派,也是至今為止最有影響力的宗派。它的創立直接針對於當時西藏社會向上發展而藏傳佛教戒律廢弛、因果棄置、修習混亂的局面,由帕竹政權扶植而起。在教理上,格魯派強調戒律修持和顯教的學習,直接吸收了噶當派教法,由宗喀巴大師創立了主要的教理修行體系,並一直延續至今。
在梳理歷史上中觀見的發展演變時,宗喀巴大師提出了本原性中觀與有偏向性中觀的區別,認為佛護、清辨、寂護、月稱的應成派中觀見遵循了龍樹中觀的原本見解,他本人曾有過與龍樹、清辨相識的神秘體驗。宗喀巴大師針對當時佛教徒中存在的種種邪見進行了有力的批破,並且樹立起了以緣起性空和般若空觀為特色的中道觀。緣起性空指的是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而生滅的,都是空的。這空意指的是人無我和法無我。人無我可以由七相進入,即
“我與蘊是有自相之一體”、“我與蘊自性各異”、“我依蘊”、“蘊依我”、“我具足蘊”、
“蘊合集即是我”“色等合聚於特殊形應立為我”。(注3)也就是說,通過觀察我與五蘊的關係,
而確立五蘊和我不是一,以上七門都部成立一個有自性的我,從而證明我是虛幻的假立名言。
這就破除了自我的實執,證明人我是緣起有、自性空。在法無我上,宗喀巴用龍樹大師的八不論和破四生(注4)的觀點,論證了萬法無自性的虛妄不實。在確立人法皆空無自性之後,必須確立人法都有其相。因緣而生之法,無論是人的我,還是法的我都不存在,但人的相和法的相卻都是客觀存在的,是有。這是從世俗相上肯定人法之有,自性之空,有是因緣有、相有,
空是自性空、無生。在因緣上說,有因就有果,因果不空的道理真實不虛。在自性上說,因果皆依靠因緣而生,因果自性無生的道理也真實不虛。自性的空絲毫不毀壞世間相的有,因此因果有作用,在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這點上絲毫不錯亂。
可見,格魯派中觀見是以緣起性空為基礎的般若中觀見,它將空有辨證統一地結合起來,
形成了魚水不可分的相依關係,其對空有的精確分析和說明有助於匡正當時複雜紛亂的錯解,對因果法則的確立和戒律的重要性打下了信仰和理論的基礎。
註解:
1 阿含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多處教育弟子以中道觀於境,例如“舍此二邊,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 於定,而得自在”(《中阿含經》卷五十六)。
2 徐東明著:論藏傳佛教寧瑪派的中觀見及其影響。
3 班班多傑:藏傳佛教思想史綱,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 355 頁。
4 即“不生亦不滅,不斷亦不常,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及“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
因,是故知無生”。
來源: https://ttecda.com/UserFiles/files/%e9%ab%98%e7%a9%8e-%e8%97%8f%e4%bc%a0%e4%bd%9b%e6%95%99%e7%9a%84%e4%b8%ad%e8%a7%82%e6%80%9d%e6%83%b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