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唯識宗見解遠超現代認知科學的任何理論。現代認知科學建立在唯物論基礎上,認定腦細胞神經元產生思維--這是非常可笑的。唯一的原因,大概是人死了,腦細胞不活動了,人們的思維也就沒有了。但是,死人不會說話,你怎麼知道他們的思維(或者說心識)就沒有了?你用什麼去探測人的心識?現代科學沒有這個手段!唯識宗有,就是通過禪定,你自己去認識。
人死之後肯定還有點什麼的,連基督教也不能否認。否則,那個上天堂或者下地獄的東西是什麼?佛教明明白白告訴你,就是心識,深層的阿賴耶識。
外在的環境,比如幡,它自己的存在是需要因緣的(幡自己沒法無因無緣自己突然一下就出現了,必須有布料有旗杆有人去設計它去製作它,這些全部都是幡所以存在的因緣)。幡能動,也是因為有風。這是幡動的因緣。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有因緣的時候萬法就顯現。因緣不存在,法(現象)就無法顯現;或者說,因緣滅掉了,顯現也必須跟着滅。這就是大乘佛教的緣起。
緣起的法,它的性質必定是空性的。意思是它沒有自己的本性。幡的本性,既不是布料,也不是幡竿,也不是製作它的人。但是離開了這些,也就沒有幡。本體空性就是這個意思,就是緣起的法沒有本性,自性本空。很簡單,有沒有?
外境的幡動,本身就是緣起的法。自性本空。但是看的人卻“看在眼裡,想在心裡”。看的過程,必定涉及心識。眼識屬於心識的一部分。沒有眼識只有眼根是無法完成“看”的這個過程的。比如死人眼根還在,但是心識已經離開了,所以死人“看”不了。所謂看的過程,就是眼根和眼識配合,把信號傳輸給意識(不是大腦,但是對於活人來說沒有大腦也不行--對於瀕死的人來說,意識可以獨立於大腦而存在),意識根據以往的習氣進行各種推理歸類:這是幡,這是幡在動。。。等等。完成了這一些列心識活動之後,我們才會說幡動。
如果意識不做那種歸類推理,直接只停留在所見的層面,那就是一個真實的世俗諦,沒有名稱,沒有動和不動的區別。所謂的名稱,所謂的動和不動,全部都是我們意識處理過程中加給外境的一種“增益”法。所謂增益,就是本來不存在,但是我們依靠自己的意識增加出來的一種假象。所以我們平時的意識就是迷亂識。迷亂識前面,我們所見所聞全部都是假象,夢幻泡影。
意識粗分的話可以包括阿賴耶識,細分的話只含第六識。意識本身,唯識宗認可是自知自明的心識。這個自知自明的心識要離開被外境牽引的那個假的能取的迷亂識;一旦離開那個假的,真的就會現前,就是唯識宗所認知的圓成實,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