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機艙,也沒有以前那樣的繁忙。以前好幾次,一出機艙,通常就有一隊清潔衛生的員工已經排隊等候了。估計是飛機比較多,任務也比較多。這次基本沒看到清潔人員,或許隱蔽的比較好吧。走出機場,接機的人也很少,無論是公司的還是私人接機的,接機處的欄杆上都沒有排滿人,三三兩兩的。只能解釋為入境時段的飛機不多吧。儘管是中午時分。後來坐二號線地鐵,一路開到人民廣場,大概是下午二點吧,地鐵中的人流量還是不多。友人解釋說,一不是上下班高峰,二不是上下學高峰。最後就是說大環境不好。到底是哪個大環境?這個感覺有啥敏感話題。
通過閒逛和觀察,以前的房屋中介明顯少了,本來在任何小區里基本都有好幾個房產中介,門口貼着該小區的房型和價格。隨便走過也就知道這個小區的價格了。餐廳好像也明顯減少了。這個倒不是因為吃的原因,記得以前餐廳門口最多的招聘廣告,作為一個偶爾路過的外來人也能知道這個城市的最低的工資收入,或是普通服務員的收入。逛了十幾天也才看到二三個招聘服務生的廣告,也是很小的店鋪,估計是幫工吧。本來各個地鐵口鋪天蓋地的手機貼膜小店這次基本滅絕了。好像手機店手機維修店也比以前少很多。儘管大家都生活在手機上,衣食住行基本依靠手機,是不是更換手機的人不多了?還是華為也推出新品種新款式,應該華為的重點不再是手機了吧。
整棟整棟樓的商業樓在轉型之中。比較熱門的是徐家匯的太平洋百貨,第六百貨,南京路上的梅隴鎮華亭伊斯坦,福州路文化街上的科技書店好像也進入翻新階段了,外文書店的規模也明顯變小了。隔壁的一連串買宣紙的好像也看不到幾家了。上海體育場對面的星游城居然整體關閉,看着規模也很大的,大眾點評上有好幾個吃喝的熱門店。那天到了國際芭蕾中心,想找個地方吃飯,發現對面的星空廣場也整棟商廈都在重新裝修。
這次逛街覺得變化比較大的就是各種路邊的熟食店。感覺外地的熟食店特別多,上海本地的小吃店和熟食店基本看不到。好不容易看到一家餛飩麵店,也不知道他為啥主動幫我放了一堆辣油。早上路邊的生煎灘基本就沒看到過。旅店門口的一排八家餐飲小店,除了二頭的一家麵包店,一家咖啡店,當中六家都關閉了。那天坐在第四中學對面吃早飯,想起本來學校門口還有培訓學校的牌子,各類夜大學,現在居然啥也沒有了。確實教培行業都消失了。不過那天去徐匯書院的路上還是碰到一個教托福的老師,至少培訓的地方一個牌子都沒有。大規模的沒有了,小範圍的應該依然還是存在的。
臨上飛機有看到精彩一幕,那就是機場的餐廳,那家買麵條的。因為去的太早,也沒啥事就買了杯咖啡。突然發現這些服務生咋都在打情罵俏啊。原來都工作了一天了,早晨六七點就來了,一直要忙到晚上十點多。晚上八點到十點又是沒有航班的時候,特別的無聊。那天國際出發的航班估計才二三十班吧。第一班下午二點。後來跟她們一聊天,才知道她們都是昆明某大學學酒店管理的,到這裡來實習的。這實習就是當服務生。不完成實習就不發畢業證。感覺她們也是免費的員工。整個候機廳就二個餐廳,免稅店也是空蕩蕩的。燈光昏暗之處,還有幾個餐廳遺址。
因為是四月份掃墓季節,跟友人聊天才發現,我們這一代應該是最後一代回去掃墓的人了,至於下一代嘛。奔波的不戀愛,戀愛之後不結婚,結婚之後不生娃。這三不未必有多少比例,但已經成為一種風氣。對啊。繁華中的幾個主角也不戀愛,沒結婚,沒有娃。
記得繁華最後有二個場景,一個汪小姐仰望東方明珠,那是一九九四年,太平洋百貨開張的那年。還有就是阿寶去香港看回歸,說來也巧,上海梅隴鎮華亭伊斯坦開張的那年。站在二零二四年,也不知道如何展望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