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題多說:“我覺得五葉一花並沒有說明白,確實和我的理解大不相同。”
評:那什麼叫說明白呢?說的與你理解的相同了才算說明白了嗎?
2. 問題多說:“此外,‘道不遠人,敬而不畏’,我認為恰恰就是說平易近人的意思,不是說有沒有生命力。有生命力不等於平易近人。最後,從於丹對自己的邏輯嚴謹性還是比較看重的談話中,我不認為她情願放棄邏輯。”
評:我覺得五葉一花說得很明白,不正是“道不遠人,敬而不畏”才使《論語》具有了生命力嗎?。而“道不遠人,敬而不畏”的意思就是平易近人。我們可以說“道不遠人,敬而不畏”使《論語》具有了生命;也可以說平易近人使《論語》具有了生命。有生命力當然不等於平易近人。但是,有生命力的同時也可以平易近人,不是嗎?我覺得於丹自始至終邏輯性都是比較嚴謹的。
3. 問題多說:“講話的人說得不清不楚,聽眾得出不同的結論,是合情合理的。……對於一個問題,我自己以為明白了,實際並不明白的情況太多了,可是我即使堅持己見也不意味着我裝明白……”。
評:之所以覺得“講話的人說得不清不楚”有兩種可能。一是確實沒說清楚;二是你沒聽明白。如果很多人都說聽明白了,而你不明白,這也是合情合理的,個人的理解方式不同嘛。但是由此而質疑他們是否真得明白了,那麼我說也是合情合理的,總是要允許別人懷疑嘛。
但是,如果以為說得明白搞得清楚就是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像中國中小學生讀一篇課文只能有唯一的標準解釋一樣,那就未免太束縛個人的思想空間了吧。就像一千個人讀《論語》有一千個孔子一樣,一千個人聽於丹就有一千個於丹。她講個人的心得,讓聽眾得出很多不同的結論,這不意味着她沒說清楚,而只能說明聽眾都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思考問題的。合上了就是有共鳴,合不上也不必擰巴。
4. 問題多的原文:“於丹自己說過,她不是搞學術,既然不是搞學術,就沒有必要把話說得別人都聽不懂。”
評:這句話下面的我也看了。但是你不是引用她的原話(至少沒加引號),所以我斷意時就認為“既然”之後的句子就是你的。這就是“講話的人說得不清不楚,聽眾得出不同的結論,是合情合理的”的具體事例……嘿嘿。
“最後聲明(不是針對問題多)不同意我的觀點,歡迎批評,但也要允許我沒有被說服”。今天我也豁出去了辯一回……嘿嘿